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的挫折教育

(2009-12-07 07:03:21)
标签:

养生疗法

挫折教育

磨炼

健康

从养生疗法看情商教育

孩子的挫折教育

时过境迁,浙大海归涂博士自杀一事已不再被人们所关切,但其警示不可忘记。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残酷的现实使孩子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未经锻炼的翅膀将难以搏击人生的风雨,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要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让他们从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炼,以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同时还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

经历磨炼,克服即刻如愿的人性弱点

佛教产生于印度,公元6世纪传人中国。释迦牟尼佛乃佛教创始人,亦称佛祖,是东方文明与人类智慧的象征。印度的佛与中国的佛虽是同源,但却有差异。印度的佛重于天赋,即尊崇人类智慧的遗传因素。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他手里拈着一朵花,对着大众微笑,听说就在那拈花示众和微笑之间,已经把所有的佛法都道尽了,把生活的智慧和艺术说得淋漓尽致了。但是在法会上的大众,每个人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佛祖说的是什么。这时座中有一位弟子叫大迦叶的,却对着佛祖报以会心的微笑,就这样发生了禅宗的第一次传灯。迦叶佛便成了佛的第一传人。佛传到达摩,已是第六传人。达摩在印度,已无法将佛再传下去,因为天赋的智慧是有限的,于是就来到中国。尔后,他便遇上了神光。神光由于深度的不安,再三拜访达摩,请求指点迷津,达摩不理。最后,有一夜天降大雪,神光却依然站在外面,及至天亮时,雪已及膝。达摩受了感动,而问神光何以如此。这个中国人眼含泪水,请求这位印度大师用智慧来帮助他受困扰的生命。达摩说这条路有不可忍受的困难,包含着极大的考验,是缺乏毅力与决心的人所不能达到的。听了这话,神光抽出利剑,斩断了左臂,放在达摩面前,只有到了这时,达摩才收他做弟子,并给他取名为慧可。这个故事很可能是个传说,但其中却包含着象征的意义,说明中国的佛更注重后天的智慧,相信通过后天不断学习、修性、磨炼而获得的智慧,才是万世不竭的。

人性的一大弱点就是“即刻如愿”。婴儿想拉尿,一声啼哭,容不得大人端尿,瞬间就把尿片尿湿。婴儿想吃奶,大人要是慢了一点,孩子就会哭闹。孩子稍大一点,想要什么,大人就必须立刻满足,稍迟一点就不行。比如,你带孩子上超市,孩子想要什么,你得马上给他买,不买孩子就会闹,孩子闹了你再买给他,他会生气地把它扔掉。凡此种种,都是“即刻如愿”在作祟。

失败者往往是被这一人性弱点所困,干什么都希望一蹴而就,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说过:“没有任何事情是一蹴而就的,连葡萄和无花果也是如此。如果你对我说:‘我想要一个无花果。’我将回答说:‘那需要时间。’首先得把树种起来,然后才长出果实,最后果实才成熟。”

生活中的失败者不是生来就比成功者笨,也不是命运不如成功者,而往往败在急于求成,缺少从容。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克服了即刻如愿的人性弱点,做到了遇事从容。从容之人能够冷静思考,善用智慧。因此,即使他面对艰难或厄运,也能运筹帷幄,决战千里。

孩子从容的性格应从儿时开始培养,让孩子经历“磨炼”,经历挫折,逐渐克服好哭的习惯。                  

挫折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孩子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接受失败,感受痛苦。失败和痛苦是构成最终成功和喜悦的最基本元素,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

战胜生活中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是在童年时开始树立和发展的。父母应当培养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让他们品尝到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满足感。

我常会接待一些忧心忡忡的父母,为了孩子在学校中的不平等待遇而烦恼不已。他们担心老师的“大小眼”会让孩子的信心全失;他们害怕老师对孩子的指责会使孩子退缩不前;他们恐惧老师的另眼相看会令孩子霸气十足,仿佛老师成了左右孩子的惟一魔棒。

果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没有小孩是以幸运的一生都在温室中生活,在人的世界中总会有风有浪,你不可能永远扮演孩子的避风港,提供他一切免于伤心的保护。那么作为父母又扮演什么角色呢?

不必担忧孩子会因为一次挫败,就永世不得翻身。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自我帮助系统”,这样的系统会在处理挫折的过程中,接纳各式各样处理不同危机的方法。

这才是挫折赋予孩子的未来本钱,它可以让孩子逐渐克服即刻如愿的人性弱点,从容地应付复杂的狂风巨浪。

即使哪一次他失败了,也懂得爬起来再战,甚至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再接再厉,什么时候可以另起炉灶。

这样的智慧,才是孩子真正应该拥有的。

挫折是目的实现过程中受到阻挠,挫折意味着愿望或需要受阻造成的情绪紧张,内心冲突也会导致挫折。通俗地说,挫折就是遇到困难,或者失畋。挫折就是这种困难或者失败在心理上的感受。当然这种感觉是不好受的,因为它使受挫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难以得到满足。挫折引起的个体反应是不同的,成功者会笑纳挫折,失败者面对挫折可能会一蹶不振。

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砥励意志。顺境当然可以出人才,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经过挫折的千锤百炼成长出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

这是因为:

其一,他们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

其二,他们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可能有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财富”基础之上的,因此更具“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其三,不管是从生物意义上而言的“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还是“头悬梁,锥刺股”、“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古老箴言,在人类身上都体现出意志的努力。

孩子要想成功,必须要学会面对挫折,接纳不如意。因为在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中,我们一定都会经常遇到困难,经历挫折。在成功者取得成功之前的奋斗途中,可能遇到许多挫折,面临许多令人沮丧的挑战。

父母必须让孩子清楚: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事。成长往往是与艰难困苦、挫折逆境相伴而来的。即便没有逆境,父母也应为孩子创造逆境,因为如果你的孩子无法在逆境中生存,也就意味着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会。

精心设计,给孩子些劣性刺激

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一些场景让孩子经历一下失败和挫折,然后因势利导,使孩子增强对失败、挫折的抵御能力,增强应对办法。这是使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作为现代父母,面对自己在蜜水中泡大的孩子,尽量抽点时间,给孩子找点苦头吃吃。

大量的社会调查表明,现代儿童的身心日趋脆弱,常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状态,究其原因,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一致认为,这些儿童普遍缺乏的是“劣性刺激”。

“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的外界刺激,这些刺激对儿童来说是必须和有益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饥饿:为什么相当多的孩子有偏食、挑食的习惯,而且食欲较差,主要原因是他们很少领教饥饿的滋味。他们常常零食不离口,吃饭时自然没胃口,因此为了增加儿童的食欲,年轻的父母不妨有意思地让孩子饿一点。

②劳累:由于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儿童几乎与劳动无缘,致使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累。活动量小,使其缺乏锻炼造成肢体懒散,肌肉无力,不仅妨碍身体发育,而且还容易形成脆弱、自私和好逸恶劳的恶习。

③困难:儿童意志薄弱者甚多,这与他们生活总是一帆风顺有关。年轻的父母不妨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其通过努力克服,以开拓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思维和能力。

④批评:要使孩子有教养,从小就要明确规定一些他们应做和不应做的事。比如打人、骂人、糟蹋东西等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有错则立即批评。

孩子受到约束和劣牲刺激,可能会一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但是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是有益的,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要让孩子从小明白: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能使人沉沦,也可能铸造一个坚强的灵魂,完善一个人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它教给我们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感激世界,相信自己;享受痛苦,发现幸福。

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思想,总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意志,总是在残酷和无情中坚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