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发慧的策略
(2009-11-19 07:10:40)
标签:
静心发慧坐忘健康 |
拯救当今人类精神危机的东西在中国古文化中
静心发慧的策略
卓有成效的心理治疗,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其宗旨就是要使患者狂乱不安的心能静下来,达至的目的。也就是说,一名优秀的心理医生,他必须是一名杰出的人生向导,他能引导患者通过行动,达到“勿言”, 没有言语了,也就是静心了。诚然,这是很难的。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庄子·列御寇》)。庄子是说,懂得自然规律容易,达到忘言境界难。悟道而忘言,能静心发慧者,活得自然,活得真实。了解规律把它用语言说出来,那是人为的表象,并非真实。远古时候的人,能够做到忘言,活得真实,没有人为的做作,活在智慧中。
现代人能知而勿言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远古时的人,生活在那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无须特别的训练,就能做到勿言。
拥用无以伦比的科学技术文明的现代人能找回失去的勿言的能力吗?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庄子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生活在无以伦比的物质生活中的现代人是可以找回已经失去的勿言的能力的。不过,已经习惯于智力思考的现代人,要恢复勿言的能力确实很难,在庄子看来,惟有通晓养生之道,凭借“坐忘”之法,方可达到以上目的。
庄子在《大宗师》中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明什么是坐忘。颜回说:“我进步了。”孔子问:“怎么样的进步呢?”颜回说:“我忘掉仁义了。”孔子说:“很好,但是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 孔子问:“怎么样的进步呢?”颜回说:“我忘掉礼乐了。”孔子说:“很好,但是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怎么样的进步呢?”颜回说:“我坐忘了。”孔子惊奇地问:“什么叫坐忘?”颜回说:“我不再利用灵敏的听觉和锐利的眼睛,不再运用运用语言去知觉周围的一切,大脑完全停止了思考,万境皆空,也就是屏除和黜退了聪明的心智,和万物融为一体,感受是那样自然、真实,这就是坐忘。”孔子说:“与万物同 一就没有偏私了,顺应万物的变化就不执滞常理。你果真成为贤人了!我已落在你的后面,虚心向你学习。”
庄子相信,人人皆可为尧舜,不论你是谁,也不论现在心境如何,通过端坐而忘。即通过静坐,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忘掉仁义,忘掉礼乐,忘掉聪明,忘掉万物之名,忘掉烦恼,最终你也就能达至忘我,实现静心,活在真实中。也就是说,只有当你忘掉了语言知觉,你才能恢复勿言的能力。
不是人人打坐就能做到忘言的。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篇》讲了一个道士打坐时走火人魔的故事。这个道士叫魏悟真,时年20岁,学道于白云观。白云观很大,东边为士女游览之场所,有莲花池、太湖石、栖仙洞、钓鱼台、迎风亭等诸多名胜;西边则是一片荒园,古槐数百株,参天蔽日,一望无际,传说云雾中常有孤仙野鬼犯乱作祟。有一天,当他正在学道,瞑目静坐,吐故纳新之时,忽然听到对面槐树下,留留有声,眯着眼偷偷看去,见树根下有一缕白气,盘旋而上,高与树齐,结为白云,氤氲一团,像一堆新絮,迎风荡漾,愈结愈厚,渐渐变成五色;忽然看见一个二八芳龄的佳人,端坐在五彩云上,腰以下被云气遮蔽,其腰以上则清晰可见,艳丽无比;忽而见那少女随风在云中起舞,婉转袅娜,百媚横生,两袖惹云,不粘不脱。正凝视间,那少女突然用袖子招引魏悟真,魏悟真顿时感觉自己的身体好像被磁铁吸引住了似的,即刻就想离开地面;数招之后便冉冉腾空而起,向那艳丽的少女飘去,离那少女白玉之身只有咫尺之远。猛然间小道士省醒过来,心想必定是狐狸精在作祟,更何况打坐之人应耳无外闻,目无外见。于是,小道士当即接纳其心,不令外出。那云团和少女也就消失了,小道士发现自己还打坐在那里。
打坐的确简单,而要做到忘言,必须通过习练掌握其中的要领。
唐代著名的道教养生学家司马承桢对坐忘功法的具体要点,作了这样的简述,他认为:
第一,是断缘。就是断却世间万缘。试想,一个人活在世上,以有限之精、之气、之神,去对付此往彼来,此去彼续,永无止息,无穷无尽的万缘,又怎会不因疲于奔命而精疲力竭、气耗神散呢?更不要说是沉浸在浅斟低唱、倚红偎翠的声色淫欲的孽缘之中了。所以,欲修坐忘,不得不尽可能地从断缘入手。如若这样,便就渐渐收心省事,宠辱皆忘,有利修习。
第二,是收心。司马承桢指出,坐忘安坐之时,最要收心离境,入于虚无。所谓离境,就是收摄心神,使不胡思乱想,从而进入“不著一物”、“物我两忘”的理想境界。应当指出,安坐时的“收心离境”火候,来自平时的“断缘”功夫。若平时万缘系心,整日里营营扰扰,又何能手安坐时心不染尘,入于虚无?
第三,是简事。司马承桢认为,凡修道之人,“要须断简事物”。从表面上看,“继缘”和“简事”似乎是两回事,其实两者关系密切,彼此互为因果。这是因为,只有有了断缘之心,才能处处简事;而处处简事的结果,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割断物系人心的尘缘。
第四,是真观。所谓真观,就是用离境之心进行观境,也就是置身于这个花花绿绿,纷纷扰扰的物质世界之外,用冷静洞穿的眼光来分析观察世间的一切。唯其如此,才能感到今是昨非,超然尘外。
东晋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去,虽说未必和后来司马承桢的“真观”榫头拍合,但却颇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使人钦羡。苏东坡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深含哲理。社会上很多人不能真观,其原因完全在于不能用高出尘寰的离境之心来冷静地俯视整个世界、整个人间。
第五,是泰定。泰定是坐忘功法进入了“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的炉火纯青阶段。也就是静心。泰定功夫的得来,先要断缘,先要收心,先要简事,先要真观。同时,也只有在断缘、收心、简事、真观的基础上,才能最后进入坐忘功法的静心发慧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