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杂谈:青春期危机和精神错乱的区分
(2009-10-17 11:26:58)
标签:
青春期危机精神病健康 |
临床杂谈:青春期危机和精神错乱的区分
原武汉城建学院的一个女生。那年春天,一天夜里,正当大家准备入睡的时候,这位女生突然只穿内衣内裤就往外跑,她说有男生在下面叫她。同寝室的女生越发觉得她有问题,便劝她回寝室,她执意不肯。同寝室的女生便要她穿好衣服,陪她一起下楼找那男生,找了一圈没有,便把她带回寝室……折腾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同学们便叫来了辅导员,那女生见辅导员哭了起来,说:“同学们对我这么好,我却卑鄙的亵渎了她们,我看她们一个个都赤身裸体……”辅导员见她目光呆滞,满嘴胡话,便立即带她去精神病院看病,经专家初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叮嘱立即住院治疗。辅导员便带患者赶回学校办理有关准备住院的手续。当辅导员向系主任汇报时,系主任要辅导员立马带患者到我治疗中心找我治疗。我只给患者开了3剂中药,前后按摩了2次。1个月后,当患者的系主任又介绍了一位病人来我治疗研究中心时,托病人的父亲捎了封信给我,系主任在信上说,那位女生已完全康复,在最近的一次力学考试中,有一道题全班就只她一个人做出来了。这位女生之所以恢复如此之快,是因为她虽有幻听、幻视等精神病症状,却属于青春期成长危机。
我们不禁要问:如何区分青春期危机与精神错乱?形象地说,有两个病人:张三和李四。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有关国际行为疾病分类体系,或是依据美国精神病学会提出的最新“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张三和李四都是典型的精神病患者,甚至二人的症状一样。不同的是张三不讳疾忌医,能主动接受治疗,而李四却讳疾忌医,抗拒治疗。那么张三则属青春期危机,李四则属精神错乱。抽象地说,青春期危机与精神错乱的区分是依据患者的主动性,如果患者的主动性丧失则属精神错乱。
这里的主动性显然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一般来说,在寻医问药上,心理疾病患者就没有生理疾病患者那么主动。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心理疾病患者最早寻医,不是找心理医生,更不是找精神病大夫,而是找生理医生。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孤独、恐惧、不安、吃不下、睡不着。他们希望这些问题是由于生理疾病所致,而不是心理上存在疾患。这反映人类心灵的脆弱,即使是向自己最信赖的人倾吐内心脆弱的情感,也往往要经历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需要拿出百倍的勇气。还有更多的人,尤其是成年人,他们宁肯陷入精神崩溃,宁肯走向生命的绝路,也没有勇气向他人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们都担心如果暴露出自己的感情很脆弱,会引起对方轻视。我们虽然已经长大,不再是孩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永远不会成熟的敏感而脆弱的部分,就像一个两岁的幼婴隐藏在我们的心底。我们总觉得自己渺小或无能为力。我们害怕人们的非难,惟恐被人们抛弃而孤独地死去。我们时常担心:“如果你了解了我的全部底细,你会不喜欢我。如果你知道了我最隐秘的秘密,我的弱点,我的过去经历,你会笑话我的,你会小看我的,你会觉得我是个可恶讨厌的人的。”所以,有许多人一想到把自己害怕什么、想些什么的实在情况告诉别人,就担心得不得了,宁肯不冒风险把自己的情感掩饰起来。
相对于外向型的人,内向型的人容易罹患精神病。内向型的人自我封闭,行为拘谨,感情压抑,不多言语。内向型的人之所以内向,是他不能主动表达自身的柔情。也就是说,容易罹患的人在人格上的缺陷,就是他不能主动地表达自身的感情,犹如带着坚硬的外壳生活于世,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随着不安的程度增加,本来就匮乏的主动性向着更坏的方向退化。
那么,什么叫主动性尚存?前面所提到的那个武汉城建学院的女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去精神病院看门诊以及来我治疗研究中心治疗,她都是由辅导员带着的,她只是顺从而已,中药也是辅导员煎的,她只是顺从喝下去但她愿意跟着去看医生,愿意喝中药,没有拒绝治疗,没有抗拒喝中药,这就叫主动性尚存。按照世界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那个女生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但她主动性尚存,却属青春期危机。如果她的系主任不阻拦,把她送到精神病院住院治疗,那她就成了不治之症的精神病患者,后来被送到我研究中心,依据养生心理学的原理进行治疗,却像是得一场感冒一样,很快就被治愈了,结果相差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