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香港学生的中文水平?

标签:
如何看待整体阅读量靠自己學習 |
分类: 妈妈心情 |
最近的一个偶然地机会,我认识了一位朋友的女儿,十六岁,在香港的一所中学读中四,也就等于内地的高一。过了九月份,就要升上中五了。
有一次,她拿了一份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卷子给我看了一下。是摘自台湾著名月刊《张老师月刊》的。在读完这篇文章后,要求根据问题而一一作答。
以下就是全文:
1. 有一次,我看見一位媽媽教他的兒子寫作業–––––造句練習。題目旁邊有個例句:「天氣很熱,我們全家到沙灘上去玩沙。」孩子看了例句,便從容地
在作業簿上寫下這樣的句子:「天氣很熱,我們全家到沙灘上去玩水。」媽媽才看了一眼,二話不說,便把句子擦掉了。這孩子愣了一會,媽媽才開口說:「再想
想!沙灘上除了玩沙、玩水,該有別的更有趣的事罷。去年夏天我們到海邊做了哪些事?朝這個方向去想就沒錯。」話剛說完,媽媽便起身離開了書桌。孩子急忙的
打開課文,打算抄下課文中的句子,剛好找到的時候,媽媽卻回來了。善於觀察臉色而行事的孩子,悄悄地將課本收起來。
2. 「想不出來嗎?哎喲,為什麼自己都不動動腦筋呢?」孩子低下頭,一句話也不敢吭。求好心切的母親心急說著:「沙灘上可不可以曬太陽呢?玩球、蓋沙
堡、撿貝殼呢?還有,我們也可以改寫成冬天啊!譬如說:天氣很冷,我們全家到北投洗溫泉。」母親愈說愈得意;孩子在一旁附和似的猛點頭,把媽媽的話,寫進
他的作業簿裡。
3. 這件事使我想起小時候學爬竿的事。在鄉下,每個孩子都是爬竿高手,而我總是學不會。叔叔疼我,見我屢試屢敗,不忍;便將我一抱,抱上了竿頂,再讓
我順竿而下。剛開始我很得意,因為別的小朋友還在汗流浹背、努力向上爬時,我不知已經上上下下多少回。可是很快的,我便心虛了,因為那是假的。回想起來,
這就如那孩子作業簿上的習題一樣的假。
4. 我是個自尊心重、好勝心強的人,於是自個兒偷偷地跑到較遠的學校去學爬竿。開始時只會用雙手的力量,漸漸地懂得用雙臂和雙腳,可是還爬不上去,每
天雙臂和雙腳都磨到紅紅的才回家。常常在回家的路上,一個人默默地流淚。我明白,痛不在手腳,在心。我不氣餒,仔細觀察別人爬竿的動作後,才發覺還要用到
腰力;再試的時候,竟然可以自己爬上竿去。那一次的滋味真是太美妙了,我俯望操場,足足在竿頂上待了五分鐘之久,第一次如此滿意自己和肯定自己。
(摘自1993年2月號《張老師月刊‧爬竿》)
一、(1)根據文中所述,那孩子怎樣練習造句?作者怎樣學習爬竿?(6分)他們的學習態度有什麼不同?(4分)
(2)那孩子的母親和作者的叔叔二人怎樣幫助子姪學習?他們的用意如何?試分別說明。(4分)
(3)第三段末句:回想起來,這就如那孩子作業簿上的習題一樣的假。這句話可以看出作者的想法是怎樣的?(4分)
我粗略看了一下她的答案。都是相当粗略,没有说明重点的。我不知道这样的答案,她的老师会如何评分。从而我想到了香港学生的中文水平,的确是令人忧虑的。好像是年年下降,看不到什么进步。
在各大的本地讨论区里面,虽然都可以看到中文的影踪。但,本地香港学生都习惯口语化来写东西。因为在小学和中学,他们学习中文的时候,都是用粤语来学习的,不像内地,用的是普通话教学。结果导致的结果是,本地学生书写东西都非常的口语化,中间夹杂着不少地道的粤语。
(图片来自网络)
而现在的青少年,又有多少个愿意静静地坐下来,阅读以下内地近代或现代优秀中文作家的作品呢?这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当中的作家名字也是闻所未闻,非常的陌生。
学校在这方面也没有起到督导的作用,没有推动学生认识中文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中文的兴趣。学校还是实行的填鸭式地教育,不求你是否明白,只求在指定时间里面把指定的教育内容完成。
所以整体水平,比起内地的学生要低。
问题,是大多数本地的学生,对自己的中文水平,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以后毕业后,只需要读懂报纸,和朋友的沟通也是通过手机短讯,FACEBOOK的三言两语就可以。这样的情况是令人担心的。
我也经常有和女儿沟通这方面的问题。她因为在内地学习过几年,打下了比较好的中文基础。所以在这里学习中文的问题不大。她的学习不会单纯局限在学校的课本上。课外的阅读量也是相当大的,当中包括香港作家和内地优秀作家的作品。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我在儿子身上花的精力不会少。因为他并没有受过内地中文正式的教育就直接在这里上学。所以,他自己觉得写的不错的一篇文章,如果以内地老师的标准来看,就不是那么优秀了。我知道学校很多东西是不会教的。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靠他自己加上我的督导。
香港的学生,如果中文水平不如内地,英文水平又被新加坡赶上的话,也会彻底地失去自己的优势。
但是,能够正面地看清楚自身不足而急起直追的人,又会有多少呢?
(图片来自网络)
有一次,她拿了一份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卷子给我看了一下。是摘自台湾著名月刊《张老师月刊》的。在读完这篇文章后,要求根据问题而一一作答。
以下就是全文:
1.
2.
3.
4.
(摘自1993年2月號《張老師月刊‧爬竿》)
一、(1)根據文中所述,那孩子怎樣練習造句?作者怎樣學習爬竿?(6分)他們的學習態度有什麼不同?(4分)
(2)那孩子的母親和作者的叔叔二人怎樣幫助子姪學習?他們的用意如何?試分別說明。(4分)
(3)第三段末句:回想起來,這就如那孩子作業簿上的習題一樣的假。這句話可以看出作者的想法是怎樣的?(4分)
我粗略看了一下她的答案。都是相当粗略,没有说明重点的。我不知道这样的答案,她的老师会如何评分。从而我想到了香港学生的中文水平,的确是令人忧虑的。好像是年年下降,看不到什么进步。
在各大的本地讨论区里面,虽然都可以看到中文的影踪。但,本地香港学生都习惯口语化来写东西。因为在小学和中学,他们学习中文的时候,都是用粤语来学习的,不像内地,用的是普通话教学。结果导致的结果是,本地学生书写东西都非常的口语化,中间夹杂着不少地道的粤语。

(图片来自网络)
而现在的青少年,又有多少个愿意静静地坐下来,阅读以下内地近代或现代优秀中文作家的作品呢?这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当中的作家名字也是闻所未闻,非常的陌生。
学校在这方面也没有起到督导的作用,没有推动学生认识中文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中文的兴趣。学校还是实行的填鸭式地教育,不求你是否明白,只求在指定时间里面把指定的教育内容完成。
所以整体水平,比起内地的学生要低。
问题,是大多数本地的学生,对自己的中文水平,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以后毕业后,只需要读懂报纸,和朋友的沟通也是通过手机短讯,FACEBOOK的三言两语就可以。这样的情况是令人担心的。
我也经常有和女儿沟通这方面的问题。她因为在内地学习过几年,打下了比较好的中文基础。所以在这里学习中文的问题不大。她的学习不会单纯局限在学校的课本上。课外的阅读量也是相当大的,当中包括香港作家和内地优秀作家的作品。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我在儿子身上花的精力不会少。因为他并没有受过内地中文正式的教育就直接在这里上学。所以,他自己觉得写的不错的一篇文章,如果以内地老师的标准来看,就不是那么优秀了。我知道学校很多东西是不会教的。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靠他自己加上我的督导。
香港的学生,如果中文水平不如内地,英文水平又被新加坡赶上的话,也会彻底地失去自己的优势。
但是,能够正面地看清楚自身不足而急起直追的人,又会有多少呢?

(图片来自网络)
前一篇:快乐也有方程式!
后一篇:简单易做:豆腐玉米蓉蛋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