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龄球+中式花轿

(2011-10-04 08:59:43)
标签:

花轿

保龄球

学习

沟通

完美

气氛

家庭生活

育儿

分类: 家庭生活

前几天的博文提到,我们之前在长隆酒店的后花园美美地逛了一圈。之后我们也是在酒店里走走逛逛。因为每次在广州的时候,我们都很喜欢来这里,所以孩子们对这里也是相当的熟悉了。趁爸爸和姐姐走开的一会儿,我和LEO在旁边的坐椅上舒舒服服地等候着。

 

做妈妈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们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难得拍摄孩子一刻的机会。

孩子们呢,有时候会很配合,有时候就随意发挥。

 

保龄球+中式花轿

 

这段时间以来,因为经常在户外做运动的关系,LEO的肤色也黑了不少。

我是不太喜欢的,因为我还是喜欢皮肤白白的。

爸爸就和我相反,喜欢的不得了。他非常喜欢阳光味道的。


保龄球+中式花轿

 

这张很可爱,介乎于小男孩和男孩的味道。

还是喜欢他那稚气未脱的样子。


保龄球+中式花轿

 

像小猴子,动来动去,总是停不下来。


保龄球+中式花轿

 

看到妈妈总是在拍他,于是提议做摄影师,帮妈妈留念。


保龄球+中式花轿

 

他还狠善意的提醒,妈妈身旁的包包太对,拍摄的时候影响了美观。所以建议把包包放在背后,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这样出来的效果或者会更好。

 

很好的提议,妈妈开心地接纳了。

 

保龄球+中式花轿

 

这时候爸爸回来和我们会合。儿子也不停地把爸爸当作了拍摄的对象。


保龄球+中式花轿

 

过后,我们一起到康体中心玩保龄球。大约40元一局。

爸爸这个造型看上去很好,希望有姿势有实际吧。


保龄球+中式花轿

 

两父子一起的温馨合影。LEO可是爸爸的翻版,爸爸在LEO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


保龄球+中式花轿

 

在看什么这么专注呢。

原来是看上方的电视屏幕,会显示每次打出的保龄球所得出的分数呢。


保龄球+中式花轿

 

喜欢看到孩子们开心雀跃的样子。


保龄球+中式花轿

 

妈妈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下他们打球时候的英姿。

球对于LEO来说,实在太重了。所以他还是不能掌握到其中的技巧,做到一击即中。

但是他不灰心,总是一试再试。

我们大人在生活,工作上,不是也应该采取如此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吗?


保龄球+中式花轿

 

爸爸妈妈也为女儿其中几次几乎全部击中而高声喝彩。

每个孩子都是需要父母的鼓励的,这样可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


保龄球+中式花轿

 

这时候,旁边一个小老外走了过来。

原来他不太会保龄球的打球技巧,又看到爸爸和孩子们玩的如此开心,所以很想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一起学习,切磋。


保龄球+中式花轿

 

爸爸很耐心地教他具体的操作技巧,他也很努力的尝试着。

 

保龄球+中式花轿

 

在谈话中得知,他是荷兰人。后来我们想想也觉得挺好笑的,一个法国人,一个荷兰人,但交流的语言是英语。看来,英文作为世界第一交流语言的地位还是非常的坚固呢。


保龄球+中式花轿

 

一局的时间很快就流逝了。开心的时刻总是过得如此的快。


保龄球+中式花轿

 

之后我们逛去了大堂。发现那里有一顶花轿。


保龄球+中式花轿
保龄球+中式花轿

 

LEO觉得很好奇,马上走了进去看个究竟。

妈妈则向他解释,花轿在以前的作用。他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保龄球+中式花轿

 

轿子原名“舆”,最早记载见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晋

朝盛行肩舆,即用人抬的轿子。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北宋时,轿子只供皇室使用。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时,废除乘轿的有关禁令,自此轿子发展到民间,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南宋孝宗皇帝为皇后制造了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褥、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这是最早的“彩舆”(即花轿)。

 

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那时,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当,凌晨,男方就会派来迎亲的鲜艳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有几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时间早,将来谁就会幸福美满。


保龄球+中式花轿

 

古代花轿的种类及样式繁多,因各地的习俗、贫富及主人的身份而略有不同。普通人娶亲用的一般是二人抬的花轿,罩轿子的帷子都选用大红色的彩绸,并绣有富贵花卉、 丹凤朝阳百子图等吉祥图案,缀以金、银色,以烘托热闹喜庆气氛。家境富贵之户常用四人抬的大花轿,轿子的装扮与二人抬的相差无异。到清朝末年,在当时的上海等大城市,许多女子已不肯坐花轿,改用马车等车辆了。民国初期,由于从日本输入的人力车(俗称黄包车)比较轻便快捷,遂在民间广为使用,轿子逐渐被取代。


保龄球+中式花轿

爸爸也在旁边听着有关花轿的历史,跟儿子一样,似懂非懂的点着头。

只要我们用心发现,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通过眼见所闻,都可以向孩子们灌输相关的知识。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最完美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