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做“直升机父母”还是“慢育家长”?

标签:
直升机父母怪兽家长慢育幸福感成功竞争育儿少儿 |
分类: 妈妈心情 |
今时今日的父母,很少像粤语长片中那些父母般吃不饱穿不暖地供养子女,但一代人自有一代的难处。至少,数十年前的香港,少一点菲佣,多一点全职主妇;少一点兴趣补习班,多一点在街上乱跑的孩子。社会转变,令家长的角色和行为也随之改变,出现了“怪兽家长”,“直升机父母”等为子女事事忧心的族群,不但令老师为难,更加引申出其他的问题。
家长可以试下以下的测验,看看自己有哪一种的倾向?
1.孩子的班级要在下月学校开放日演话剧,你会:
A.到学校去要求老师让她当主角。
B.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一早已安排她上话剧班。
C.自己抽时间每天给孩子排练。
D.当配角也没有所谓,表演时候也会去看。
2.孩子明天要到户外实习,你会:
A.生怕孩子出意外,要求老师特别照顾她。
B.跟孩子预习学习内容,让她表现出色。
C.请假跟孩子一起去。
D.概括了解活动的性质和行程,认为安全便没有问题。
选择A的人--日籍怪兽家长
日本近年出现了一批怪兽家长,为什么要叫怪兽那么严重?因为这些家长往往以消费者的心态看待学校,对老师不断地提出无理要求,如每个家长也要子女当主角,造成一套话剧只有主角没有配角,要求老师为孩子预备户外活动的午餐,要求老师为孩子剪指甲,洗衣服等。很多还善于利用投诉和家长会等组织向校方及老师施加压力,对于老师来说,真可以说是洪水猛兽。
选择B的人--美制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指父母像直升机般盘旋于孩子的左右,监察孩子的一切活动,有对孩子过分保护和关心的意思。此词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近十年才被广泛应用。直升机父母通常为孩子安排一切,避免他们遇到任何危险和困难。他们不但为子女规划好学习的进程,随着这些直升机子女的长大,这种现象更加蔓延到孩子的工作上。后果也就不堪设想了。
选择C的人--中国式孩奴
一孩政策之下,不少孩子都成为家中的太上皇,父母事事以这掌上明珠为中心,加上近年中国的经济起飞,情况更加严重。不少人都觉得,生了孩子不但要以大部分开支供书教学,每天更加忙于接送孩子,为孩子的起居张罗,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些家长更加说,自从生了孩子便没有上过电影院。
选择D的人--"慢育”家长
“慢育”(SLOW PARENTING),是指让子女按自己的步伐享受学习,健康成长,让他们拥有快乐的童年。此概念对应父母“过分栽培”子女的现象,父母要让子女快人一步学会各种事物,因为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以后就再追不上其他人,所以子女的课外活动总是排的满满的,这种现象也在国内和香港地区非常的常见。“慢育”提出让子女自己选择学习的时间,给予他们发挥空间,在这样的环境成长下,可能未必会成为伟人和天才,但能独立自主,也能拥有快乐,丰富人生。
慢育教育的提出者是英国知名记者欧诺黑。经常因为工作关系到世界各地旅行的他发现,在“望子成龙”方面,天下父母一般“黑”,而且还有“东风西渐”之势。孩子还在肚子里,胎教已经开始。孩子一两岁,就开始参加早教班。三四岁就开始穿梭于各种才艺班,学习钢琴、绘画、芭蕾舞,上小学中学后就开始上各种辅导班,总之,家长不会轻易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停地推着孩子前行,期望能打造出一个“超级小孩”,以应对未来的激烈竞争。
在父母的这种驱动下,孩子们被剥夺了慢慢成长的乐趣,不仅难有时间跟大自然亲近,就连踢踢球、游游泳这些休闲活动都变成了竞争的武器和压力的来源。在英国,这种“过度培育”的势头近年来越来越明显,也因此出现了所谓的“直升机式父母”——他们不分昼夜地在孩子头上盘旋。
这种急功近利的“快育”文化造就了一代怪异的、被宠坏的、缺乏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创造力萎缩的小孩。
与此同时,家长在为孩子提供最好条件的同时,也要求孩子做到最好。这样无疑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不仅容易扼杀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儿童出现睡眠障碍、慢性疲劳、焦虑、抑郁、自我伤害甚至自杀倾向和暴力倾向。
所谓慢育,就是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尊重他最本真的需求,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与同龄人一起嬉戏,建立真正的幸福感,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升学、考试、竞争的怪圈,用成绩和成功与否来衡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