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建筑:2100版“诺亚方舟”(转)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章转载 |
随着全球变暖,全球包括马尔代夫在内的43个岛国或将从地图上消失。气象学家预言,到2100年,整个地球将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未来水世界》仅仅是好莱坞的幻想吗?《2012》的恐怖距离我们究竟有多远?海平面在上升,坚实的大地随时会震颤,人类究竟该何去何从?
根据气候变化政府间组织GIEC的预测:20世纪地球海平面上升了10cm,而21世纪海平面将上升20cm~90cm。科学界预测温度每升高一度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一米。这一米将会吞噬掉乌拉圭土地的0.05%,埃及的1%,荷兰的6%,孟加拉的17.5%,及大洋洲马绍尔群岛共和国首都马朱罗大约80%的领土。到2100年,陆地有可能将被海水淹没。
随着这一米的增长,可怕的后果接踵而来。发展中国家将有5亿多人受到波及,像越南、埃及、孟加拉国、圭亚那和巴哈马等发展中国家将看到:一场洪水将会淹没人们世代栖息的居住地,咸水入侵良田,生态系统惨遭破坏。而对于纽约、孟买、加尔各答、胡志明市、上海、迈阿密、拉各斯,阿比让、雅加达、亚历山大港等城市来说,也将会随着这一米的增长带来不少于2.5亿的“气候难民”,国民生产总值的9%将受到威胁。这些出自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数据,开始挑战人们对生态概念的想象力。
如果真如气象学家所言,2100年地球上的陆地将沉入海底。相对于《2012》的残酷,我们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至少我们还有近百年的时间,来探索人类未来的栖身之所。据抗震研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介绍,早在上世纪,就有未来学家提出过“漂浮建筑”的概念,时至今日,各国的建筑设计师也赋予了“漂浮建筑”更多灵感和实现的可能。
未来百年的水世界
水下摩天大楼
眼看着陆地在消失,人类该住哪儿?答案便是:漂浮建筑。
未来水世界,人类并非一定要长出鳃来才足以应付,漂浮建筑就足以完美解决诸多问题。在美国著名建筑杂志《eVolo》近日揭晓的2010摩天大楼设计竞赛中,来自马来西亚的设计师Sarly
建筑名为“HO2+scraper”,仿如一个巨大的八爪鱼,大部分浸于水下,部分浮在水面。大楼顶部是郁郁葱葱的迷你森林,中部是人口密集的住宅和办公楼,底部是一根根延伸至海底的“荧光触须”。这些“触须”有三大作用:其一,通过与海潮同节奏摆动,产生和积蓄能量;其二,是建筑的平衡和稳定系统,保持大楼直立;其三,它还可以为大量海底动物提供养料,成为它们聚居的场所。
这座海中摩天大楼不是普通建筑,它有安全且环保的绿色生态。这座庞大的海上建筑所需能源来自海浪、风力和太阳能,还可以通过耕作、养殖和水耕技术生产食物,解决居民的衣食住行,而无需像海上的船儿般需要岸上补给。
另外一个著名的漂浮生态城市构想——丽丽派德(Lilypad),则是一个专为2100年气候难民设计的海上家园。这个建筑方案出自比利时文森特·卡勒伯特建筑事务所。是专为应对因气候变化等原因造成的生态灾难而设计的两栖漂浮生态城邦,可以用作2100年生态难民的新家园。
“丽丽派德”呈圆盘状,
虽然漂浮建筑的理念已不陌生,但真正意义上的漂浮建筑仍是未来式。即便荷兰的水上建筑,也不是严格意义上智能型生态漂浮建筑。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冼剑雄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艘大船就是一个大的漂浮建筑。”不同的是,游船和荷兰的水上建筑一样,尚需陆地的补给,漂浮建筑却无需陆地能源的供给,本身便是可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然而,这个人类防患于未然的“创举”,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漂浮建筑是一种尝试,是对科技发展未来的憧憬,但现实中还没看到推广的可能。”冼剑雄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漂浮建筑并非不可实现,但是代价非常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例如荷兰的漂浮屋,造价相当昂贵,虽不至于像“诺亚方舟”那样每张票10亿欧元,但120平方米仅建设费便要25~30万欧元。
另一方面,在构想中,漂浮建筑使用太阳、潮汐、风等自然能源提供能量,很“生态”,很“环保”,但现实中,生态环保也是有代价的。
隔震设计:
每平方米只多200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有3栋6层采用隔震技术的房屋,奇迹般生存下来。和它们周围的普通房屋相比,这3栋房屋晃动慢,里面的东西没有倒掉,墙体也没有出现任何开裂。周院士说,如果普通建筑设计为隔震建筑,每平方米造价仅多200元人民币。震后重建中,四川绵阳遵道学校等灾后首批永久性建筑采用的就是隔震技术。
据周院士介绍,从1989年在汕头修建中国第一幢隔震建筑,至今中国共有1000幢隔震建筑,包括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大学办公楼、广东地震监测中心等。如今正在兴建的昆明新机场也全部都采用的是隔震技术。在地震频发的日本,有3000幢这样的建筑。日本也是全世界隔震建筑最多的国家,他们的技术实力已经能够兴建50层高的隔震建筑,中国目前最高的隔震建筑为20层。据周院士介绍,目前隔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未来随着技术进步,隔震建筑可以达到更高的高度。
说到隔震建筑,很多人误以为建筑设计起建之初就需采用此项技术才行,其实并非如此。周院士介绍说,在美国有一半的隔震工程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改造的。比如有些历史悠久的教堂,建筑本身就是珍贵的艺术品,如果采取传统的抗震加固技术,加大柱子、加固房梁等,会破坏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而隔震技术则是采取在建筑物底部加入胶垫的做法,既不损害建筑物本身的风貌,造价比传统加固技术还便宜,而且还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功能。
周院士说,面对地震,我们能做的是宁可备而无震,不可震而无备。目前,医院、机场、指挥中心、呼叫中心、档案馆、核电站等地震中不能中断功能的公共建筑需优先采用隔震建筑,随着人们对隔震技术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这一技术在民用住宅上的应用也在逐渐的普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