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禾
陈禾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57
  • 关注人气:17,0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确保孩子有路可走的双赢策略

(2013-02-14 09:09:52)
标签:

双赢

双输

有路可走

独立人格

斗智斗勇

分类: 亲子早教·不教而教系列

 

 

确保孩子有路可走的双赢策略
陈禾亲子早教·不教而教系列3

    我提出“让孩子有路可走”的亲子成长教育理念,有家长问:“这样顺从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岂不等于放纵孩子?让孩子成为家中的小霸王?”不,绝不是这样。有路可走的“路”,必须符合孩子的成长需要,在实践上要求合理而可行。这个可行的“路”,就是通过“双赢策略”来实现。

什么是“双赢策略”?

“双赢”,这里指的是亲子双方都获得满意的结果。

“满意”不是一个“标准值”可以决定的。从层次上看,有完全满意、部分满意、适度满意、暂时满意;从发展及质量的角度看,有立即满意、延缓满意、美好期待、精神满足、谅解妥协。换句话说,满意没有既定的标准。幼儿没有足够的人生经验,率性而为,自然会要求“完全满意”,但家长可以通过良性沟通,导引孩子朝向不同的满意度去解决孩子的需要。所以,双赢策略的第一个问题是:家长对“赢”应有明确的认识。

双赢策略的最大阻力是来自传统家庭教育观的家长中心思维:
第一、不能接受孩子的独立人格身份:总认为家长具有无上权威,可以决定孩子的一切行为,于是对孩子唯一要求就是听话,不听话就采取哄、诱、打骂、恫吓、惩罚的手段逼他就范,所以不会轻易接受孩子的需求,原因就在“孩子不听话”。这种状况下,家长只关注自己“独赢”,不会在意孩子的“全输”。
第二、不了解孩子有这需求的原始动机:孩子的任何需求都有个动机。最初的动机如果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或担心家长可能的遏制,就会先“创造条件”,于是在面对家长时,所提的要求未必是最后的目的。没耐心、不细心的家长,往往会认为孩子无理取闹或小题大做,就不去考虑他的需要,于是忽略了他的原始动机。在这种状况下,家长无视于孩子的需要,就不会有谁赢谁输的想法。
第三、不经意之间陷入斗智斗勇的僵局:面对孩子的需求,家长本着正确的教育理念,以“疏”或“导”引领着孩子共同成长,但没有正确教育理念的家长,以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应用手段去迫使孩子按自己设计好的道路走下去,这样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时,家长为了表现自己“讲道理”,和孩子展开斗争,美其名为“斗智斗勇”,这种较真的教养方式不论谁输谁赢,最终模糊了教育理念,导致是非不分。

无论如何,家长“永远正确”的思维下,不能接受孩子的独立身份,也就不能接受孩子的独特性和个性发展,随时压缩孩子的自主活动与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这样,孩子在家长面前即使惟命是从,也不能确保不搞个这样那样的小动作。由于自主意识受到压制,缺乏思考能力,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自己就不可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经常陷入不知所从的困境,导致亲子互动不良,缺乏自信,只能随时通过一些小动作来刺激父母,希望获得父母的注意。这就是许多父母总是抱怨孩子“难于管教”的根源。

“双赢策略”是有效改变父母教养方式方法的教育模式,但能不能实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① 父母不再以自我中心的传统家庭教育思维去和孩子互动,而是以“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同时,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去引导孩子走对的、可走的、能走得通的路;
   
② 父母必须有耐心,有同理心,在倾听孩子的要求和想法时,能够接受孩子的感受,因而能够平心静气地应用智慧,以不伤害孩子自尊自信的方式,引导孩子去做出合理可行的选择;
   
③ 父母必须了解本身的偏见、偏好,这样在回应孩子的需求时,才能够客观地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比较准确地捕捉到孩子需求的原始动机,这样在回应孩子的需求时,才不会失去焦点。

这三个要素其实都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涵义下,透过“三心两意”的修炼,在体会到身为父母的责任时,逐渐改造自己,这个改造的历程,就是“成长”。
   
这里,我是在假定每个父母都已经具备了上述三项要素下,提出下列6个“双赢策略”的模式。

模式一  完全满足
    从原始动机来判断,孩子的要求其实正是自己所期望的,这样,在满足孩子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
   
请注意“原始动机”这个关键性概念。例如:孩子会爬了,立刻就爬进厨房去翻箱倒柜,什么都想动一动,什么都要拿来玩玩。智慧不足的妈妈会认为宝宝在捣乱,把他轰出去,关上厨房门,让宝宝在门外撕心裂肺地哭个不停。这是双输:宝宝没路可走,妈妈也不是赢家。
   
那么“双赢”又如何?你必须知道:宝宝把抽屉拉开又推上,不断地重复这个动作。他的动机很简单,就是在观察这奇怪的现象,同时体验着自己在驾驭抽屉开关上的能力。不断地重复就是在尝试不同用力或动作上的效果,从中体会哪个方式最好。这个过程中的每个动作都在刺激着大脑神经,并形成记忆。“记忆”下的就是取得的经验,也就是我常说的“早期经验”。
   
再说,当宝宝把抽屉里的东西一一拿出,拿拿捏捏、敲敲打打、丢下又捡回来,最后又放回抽屉去。他可能弄得满地,可能把以东西弄破,可能在放回去时因为不会摆放而变得太多了摆不进去而向你求助。这整个过程就是一堂早教课——不必谁来教,他也不会让谁来教,必须通过自己探索、自己体验。你教,就破坏了他的探索需要,让他失去学习机会,你给他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就满足了他的要求。

   
能够了解宝宝的原始动机,提供机会让他完成探索的需要,对于宝宝,这就是完全满足——“全赢”。而妈妈了解宝宝需要通过自己体验来促成心智成长,预先把厨房整理,消除了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忧患,等待着他进来折腾,结果正如所愿,这也是完全满足。这是双赢策略的完美应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当好宝宝的“警卫员”,发现宝宝的动作不协调,可能会被抽屉夹着手指,可能会太用力把抽屉拉到脱落而造成磕碰伤害,必须及时防护,细心的妈妈自然会在这方面下功夫,例如加个钉子使抽屉不致脱落。一是当好宝宝的“辅导员”,在宝宝的探索出现难题时,例如把东西送到口中咬,还不会用观察和抚摸来认识物品,这就要耐心地引导他改进“研究方式”;又如把东西拿出来后摆回抽屉时摆不下,给他做个示范,然后就撒手。妈妈千万记住:你是陪宝宝成长的妈妈,不是教导宝宝学习的老师。妈妈把自己看成老师的话,立刻就会破坏了宝宝的体验活动。

这里需要再三强调的是:掌握宝宝需求的原始动机是双赢策略的成功关键。以下再举几个实例:
读绘本的时候,宝宝就是翻书,不配合。这时他的动机是在体验翻书的动作,还没有阅读的需求。
玩具、物品,拿到就丢。他不是捣乱,动机是在体验双手丢东西的动作及感觉空间和物品的关系。
爬上桌子,跳下来。他不是调皮,动机是尝试自己控制身体及体验跳的能力。
要钱买礼物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不是浪费金钱,而是想交朋友,或避免小朋友的欺负。
只有准确地掌握孩子提出要求的原始动机,直接给予支持,孩子才会获得满足感。

模式二  替代满足

有些要求是不能够答应的,例如玩电插座、拿刀子切割东西、爬上灶台帮妈妈炒菜、下雨的时候光着脚跑到户外去淋雨。对孩子来说,这些新奇的,没“玩”过的事物当然必须试一试,你担心他的安危,不准许。可是宝宝没路可走了,大哭大闹,这也不行。怎么办?
   
用心的妈妈决不会粗暴地拒绝,而是用心搞出个替代方案,同样可以获得双赢。例如:
   
给宝宝一套新的、没接上电线的电插座和电插头,让他自己去插入拔出,在这同时,认真地和他约定:“这个可以玩,那个不能玩。”当然,别忘了把墙上的插座加上保护盖。
   
给宝宝一把切生日蛋糕的塑料小刀和一大块橡皮泥,让他在一张纸上玩切肉的游戏。
   
给宝宝买一套“过家家”的厨房用具,让他自己在角落头倒腾;或者大方一点,拿几件打不破的锅碗瓢盆和几叶蔬菜,让他自己在地上去做无火烹调。
   
乘着洗澡的机会,宝宝穿上雨衣或撑着雨伞,在卫生间里用莲花洒搞一阵人造雨,让宝宝尝试一下淋雨的乐趣。
   
替代满足虽然有些过家家的意味,但在宝宝来说,可以尽兴地玩,还是很乐意的。但条件是:爸爸妈妈不能以不耐烦的态度来敷衍宝宝,也别对宝宝的活动指手画脚。

模式三  局部满足

局部,就是有限制条件。宝宝兴致一来,就立刻要求满足需要,你不答应,给他讲道理,他不懂,即使在你的打骂胁迫下他“不敢”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更糟的是用哄骗或利益交换、或采取不理睬态度(所谓冷处理)、或处罚(例如几天内不得玩某些玩具或不带他上公园),这就成为问题的制造者。这种让孩子没路可走的方式是许多家长惯用的管教手段,看似合理,其实正是许多教养问题的产生根源。例如立刻爆发脾气、哭闹、打人、躺在地上撒泼打挺,成为习惯以后,想改变孩子,就不是简单的事了。
   
宝宝提出的要求,你觉得不合理,但如果他能够遵守约定,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答应的。例如:
   
看到新玩具就要买,而且非立刻买不可。想玩新玩具不是过错,但不能有求必应,而且有些玩具虽然好玩,对于宝宝的心智发展确实是有害的。于是蹲下来,认真地和宝宝商量,最后达成约定:
   
每个星期最多只能买一个玩具;
   
电动玩具不能够买;
   
有安全忧患的玩具不能买。
   
看到巧克力就吃个不停,吃完还要再买。吃巧克力不是过错,但吃太多,在不适合的时间吃有害健康,更不能让孩子养成滥吃零食的习惯。于是和孩子约定:
   
每天最多只能吃一块;
   
不能在吃饭前后或睡觉前吃;
   
吃完后要漱口或刷牙。
   
像这类约定,只要你态度诚恳而认真,用商量的语气和宝宝讨论,最后用宝宝订立合约的方式——勾勾手指头,宝宝是会很认真对待的。至于以后会不会持续遵守?关键在你的态度:在宝宝不遵守时就发火责骂或唠叨个没完,或不提醒而放弃了监督,约定就不能成为宝宝自我约束的力量。反过来,在宝宝想违反约定时,采用正面提醒的方式,肯定他过去遵守约定的成就,效果就会不同。

模式四  转移方向
   
和局部满足不同,不答应,但不直接说出,而是引导宝宝先去做一件同样能够满足他的原始动机的事。许多父母都尝试用“转移注意力”的手段去回应宝宝的需求,但往往没有效果,这是为什么?我用“转移方向”而不采用“转移注意力”,这两种做法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的:孩子在有某种需求是,他都是倾注下全部注意力,急待立刻获得愿望的实现。用另外一件事情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即使他听话了,主要的注意力仍然转移不了,对他来说,那不是他要走的路,依然是没路可走。如果你能够在满足他的原始动机上下功夫,只是转移他的获取满足感的方向,那就会有可为。例如:宝宝要买一件新玩具,你找个借口,在让他感觉你并没有拒绝的情况下,不致产生抵触情绪,然后引导他先去进行一个相关的活动。例如他要买的是汽车,你就要他先制作汽车,无论是折纸、玩橡皮泥、用纸箱制作可以套在身上“开动”的汽车,制作后和他一同玩。这样做,他的原始动机获得满足,甚至满足度更高,路走通了,就不会再把注意力放在原来的需求上。
   
这当然有难度。你必须有制作玩具的能力。用心而有创意能力的妈妈,平时先参考教人制作玩具的书刊,在应用时就不会不知所措。

模式五  延缓满足
   
延缓并不是以拖延来敷衍孩子,期待他忘记某件需求。暂时做不到不能答应,或不让孩子养成予取予求的坏习惯下,这是可以采取的回应方式。例如孩子要求购买一个价格高昂的玩具,你一时没要开支预算,或不想太轻易就满足他的要求,那么就和他约定:这么贵重的玩具,等他过生日的时候,爸爸会买了作为生日礼物。再如冬天里,孩子要你带他去爬山,你建议在夏天才去,那时可以一边看花、看蝴蝶、捉蜻蜓,会更好玩。这样的承诺,让孩子有个美好的期待,他就不会失望。
   
不过要保证延缓的策略有效,家长必须做到:
   
所承诺的事,到时必定做到,只要你有一次失信,宝宝就可能不再相信而不肯接受;
   
延缓的目的是在实现时有更多惊喜,实现的方式只能更好,不能更差;
   
必须有个能够吸引宝宝美好想象的延缓理由,不能用自己没钱、没空作为借口。

模式六  妥协或谅解
   
有些需求是绝对不能答应的,那怎么办?你必须拒绝,但“拒绝”的表达方式必须做到自然和谐,让宝宝自己感觉到这个要求没有必要,不再坚持。这很困难,但也不是不能做到,关键就在你和宝宝的互动关系:
   
第一、平时和宝宝的互动良好,情感深厚,宝宝对你信任;
   
第二、你有耐心,能够以和蔼可亲的姿态和宝宝交流,倾听他的说法;
   
第三、宝宝有自主意识,认知能力较强,能够接受你的解释;
   
第四、平时着重训练并发展宝宝的“弹性思考”,能够接受不同的意见或建议。
   
例如:宝宝想玩打火机、想独自外出去公园玩、半夜不睡觉要你带他去超市。许多家长惯用的方式就是恐吓,让孩子不敢再提要求,但结果都是在哭闹中“双输”。

    双赢策略是亲子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养技术,应用得好,宝宝长期处在正面情绪下,不会养成以不合理的手段来迫使父母答应要求。所以,家长们反映的许多教养问题,例如“对着干”、动不动就哭闹、躺在地上打挺、说谎、偷吃偷钱等等负面行为,在双赢策略的有效应用下,都可以不必发生。(/文:陈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