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耐心细心用心在意创意 |
分类: 亲子早教·不教而教系列 |
陈禾亲子早教·不教而教系列之一
首先来个开宗明义:这个新系列是应微博上众多家长的需要而写的。在微博,每天都有许多家长向我提问育儿问题或孩子的教养难题。我充分理解家长特别是新爸新妈的焦虑,忧心忡忡而急欲获得回应的心情,然而我的精力有限,不能够一一回答。从众多提问的案例中分析归纳,发现半数以上的问题都源于家长对婴幼儿特性的理解和本身的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的偏差所造成。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早教有更多的了解,能够以合理、可行及有效的方式方法来回应宝宝的需求,和宝宝建立良好的互动,许多问题都可以不必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不致束手无策。因此,本系列将着重在如何陪伴宝宝成长,在父母自身的修为上、在亲子早教的理念和实施方式方法上给家长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家长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受到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父母依然没法接受现代亲子教育的理念,在育儿及教养问题上仍然陷在“管教”的习惯性思维上,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本来可以不发生却重复发生的难题,天天忙着“见招拆招”,把温馨愉悦的亲子生活变成一场持久性的互相折磨,持续的焦虑不安让他们越来越急躁,越来越容易发火,而结果不只是自己吃苦受累,更大的受害者还是孩子,以及未来难以修补的亲子关系。这种习惯性思维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自我中心:忽视孩子的独立身份和独特个性,于是总以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孩子的教养,无法了解并接受时代的改变对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及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没有学习能力:并非不学习,而是没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学习与思考分离,即使明白也无法接受,于是不尊重孩子的特性,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有效的互动;
●急躁:由于没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出人头地,于是关注点就放在比别人强,任何时候都盯着孩子的表现而不是成长过程,但事与愿违,于是越来越焦急、焦虑。
现代亲子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家庭教育觉醒
觉醒,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接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应该改变思维,尊重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需求;
第二、育儿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父母必须学习,提高和孩子互动的能力;
第三、着重平等交流:以引导孩子做对的事取代自我中心的管教,放弃权威观念;
第四、以言行示范而不空谈说教:教育孩子是根据孩子的特性顺势引导,讲求不教而教;
第五、着重沟通技巧:在教养问题上,倾听孩子的诉求,引导自主思考,培养反省能力。
尽管现代父母已经明白了时代改变,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势在必行,然而,在知与行之间,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家庭教育的管教模式,于是亲子教育的概念虽然已经被大家接受,亲子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问题更多。
“三心两意”的修炼
1. 耐心
耐心是做为父母的必备条件。上帝让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孕育长达10个月,就是让父母在长期体验中明白两个道理:第一,小宝宝的发育成长不能速成,必须循序渐进,慢慢生长,所以必须耐心等待;第二,等待不是空等,要有所作为,一面保持稳定的心境,提供小宝宝发育成长的必需条件,一面学习育儿,为迎接小宝宝的出生做准备。
那么父母如何保持“耐心”呢?
①
放慢生活节奏,说话轻柔、缓慢,面对孩子一切不如我意的行为,都想到“孩子就是这样”,不管孩子做得对不对,首先是保证自己不发火;
②
着重生活管理,不管多忙,让家里井井有条、做事有条不紊。每天的生活有规律,别为追求完美而浪费精力,也别为应付面子问题而给自己造成太多压力;
③
了解并接受存在的种种事实,包括自己、家人、孩子和家庭的特点,接受,才能顺势而为,才能创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建立温馨和乐的亲子生活。
2. 细心
细心的基础在于对孩子成长特点的了解,这就需要持续性的学习。例如:
①
小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应该提供怎样的成长环境?如何抚育才有利于宝宝的发育成长?
②
在学会说话之前,小宝宝通过哭声及身体语言来表达他的情绪,怎样从他的表达方式中判断他的需求?
③
小宝宝会爬行后,什么都想动一动,怎么去满足他的需要?
④
怎样给小宝宝购买适合的玩具?在哪个成长阶段该提供哪样的玩具?
⑤
宝宝为什么会脾气急躁?为什么会那么不听话?
很明显,这类问题,心气浮躁的父母,即使知道个大概,在行动上粗心大意,总是很难满足宝宝的需求,结果往往是不断地在制造问题,然后天天忙着见招拆招地解决问题。
亲子教育要求父母从根源上做好三件事:
3. 用心
用心,就是应用智慧,不毛躁,不贪图简便。任何作为,都必须在合理、可行、有效的思考下精心设计、适当回应。
4. 在意
在意孩子在行为和心理上的需要,但是在意的重点在实质作为,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养手段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越俎代庖,总是做孩子的“代表”,也不是一味地关注孩子的表现。
那么,如何表现自己在意孩子的想法做法?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呢?
5. 创意
创意,就是能用脑筋、肯动脑筋,每天都能陪伴孩子玩游戏、做手工,从事有益孩子身心发展的种种活动。
很显然,孩子玩不下去,做什么都没热情,不专注,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引导无方,缺乏创意。
但是,家长的创意能力是否能够体现,有两条原则:
父母从事“三心两意”的修炼,并非是一项目标性学习,只是在实践亲子教育的指导原则,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有创意的亲子活动,家长就不会斤斤计较一时的得失,不会过于关注活动的最终结果,会自然而然地关注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