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心两意:家长的修炼

(2013-01-06 17:14:03)
标签:

耐心

细心

用心

在意

创意

分类: 亲子早教·不教而教系列

 三心两意:家长的修炼

陈禾亲子早教·不教而教系列之一

首先来个开宗明义:这个新系列是应微博上众多家长的需要而写的。在微博,每天都有许多家长向我提问育儿问题或孩子的教养难题。我充分理解家长特别是新爸新妈的焦虑,忧心忡忡而急欲获得回应的心情,然而我的精力有限,不能够一一回答。从众多提问的案例中分析归纳,发现半数以上的问题都源于家长对婴幼儿特性的理解和本身的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的偏差所造成。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早教有更多的了解,能够以合理、可行及有效的方式方法来回应宝宝的需求,和宝宝建立良好的互动,许多问题都可以不必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不致束手无策。因此,本系列将着重在如何陪伴宝宝成长,在父母自身的修为上、在亲子早教的理念和实施方式方法上给家长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家长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受到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父母依然没法接受现代亲子教育的理念,在育儿及教养问题上仍然陷在“管教”的习惯性思维上,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本来可以不发生却重复发生的难题,天天忙着“见招拆招”,把温馨愉悦的亲子生活变成一场持久性的互相折磨,持续的焦虑不安让他们越来越急躁,越来越容易发火,而结果不只是自己吃苦受累,更大的受害者还是孩子,以及未来难以修补的亲子关系。这种习惯性思维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自我中心:忽视孩子的独立身份和独特个性,于是总以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孩子的教养,无法了解并接受时代的改变对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及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没有学习能力:并非不学习,而是没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学习与思考分离,即使明白也无法接受,于是不尊重孩子的特性,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有效的互动;
急躁:由于没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出人头地,于是关注点就放在比别人强,任何时候都盯着孩子的表现而不是成长过程,但事与愿违,于是越来越焦急、焦虑。
现代亲子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家庭教育觉醒

觉醒,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接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应该改变思维,尊重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需求;
第二、育儿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父母必须学习,提高和孩子互动的能力;
第三、着重平等交流:以引导孩子做对的事取代自我中心的管教,放弃权威观念;
第四、以言行示范而不空谈说教:教育孩子是根据孩子的特性顺势引导,讲求不教而教;
第五、着重沟通技巧:在教养问题上,倾听孩子的诉求,引导自主思考,培养反省能力。

尽管现代父母已经明白了时代改变,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势在必行,然而,在知与行之间,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家庭教育的管教模式,于是亲子教育的概念虽然已经被大家接受,亲子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问题更多。
   
显然,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虽然许多父母都肯学习,也确实在学习,但缺乏应有的智慧。学习可以掌握各种知识,但知识必须能够在生活上实践,才能形成智慧。
   
那么父母必须具备哪些智慧?从亲子早教的需求上来说,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必须具备耐心、细心、用心、在意和创意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我把它称为“三心两意”。

 

“三心两意”的修炼

    修炼,并不是像武侠小说中的大师要“闭关”修炼,也不是像现代企业培训人才那样请培训师开课教导。父母的能力修炼必须依据育儿的需要,在具备基础能力之下“和孩子共同成长”,换句话说,父母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了解并接受孩子的天生特质,然后就是在漫长的育儿岁月中,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出来——在应用中增进理解、不断改进,自己进步,也带动着孩子成长。
   
怎样做呢?以下说一说这五大能力的意义。

1. 耐心

耐心是做为父母的必备条件。上帝让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孕育长达10个月,就是让父母在长期体验中明白两个道理:第一,小宝宝的发育成长不能速成,必须循序渐进,慢慢生长,所以必须耐心等待;第二,等待不是空等,要有所作为,一面保持稳定的心境,提供小宝宝发育成长的必需条件,一面学习育儿,为迎接小宝宝的出生做准备。
   
能够领会孕育期重要意义的爸爸妈妈,在孩子出生后都应该具有“牵着蜗牛散步”的能耐。然而由于个人的心理素质、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多数父母都无法心平如镜,总是显得急躁。
   
急躁,就很难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和孩子互动时,随时都会显得不耐烦,轻易发火,脾气越来越急,于是失去了应有的智慧。没有了智慧,陪伴小宝宝的能力越来越差,天天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焦虑,苦了自己、害了孩子。
   
急躁带来的另外一个严重问题是:越来越急功近利,对教育孩子只着重结果,忽视过程,于是迫使孩子失去了早期的种种体验学习的机会,缺失“早期经验”的孩子,将来将会面对学习障碍的难题。

那么父母如何保持“耐心”呢?
放慢生活节奏,说话轻柔、缓慢,面对孩子一切不如我意的行为,都想到“孩子就是这样”,不管孩子做得对不对,首先是保证自己不发火;
着重生活管理,不管多忙,让家里井井有条、做事有条不紊。每天的生活有规律,别为追求完美而浪费精力,也别为应付面子问题而给自己造成太多压力;
③ 了解并接受存在的种种事实,包括自己、家人、孩子和家庭的特点,接受,才能顺势而为,才能创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建立温馨和乐的亲子生活。

2. 细心

    细心就是不浮躁,在和孩子相处,陪伴孩子成长的日日夜夜,都必须依照规划,按照孩子发育成长的规律去回应孩子的需求。

细心的基础在于对孩子成长特点的了解,这就需要持续性的学习。例如:
小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应该提供怎样的成长环境?如何抚育才有利于宝宝的发育成长?
在学会说话之前,小宝宝通过哭声及身体语言来表达他的情绪,怎样从他的表达方式中判断他的需求?
小宝宝会爬行后,什么都想动一动,怎么去满足他的需要?
怎样给小宝宝购买适合的玩具?在哪个成长阶段该提供哪样的玩具?
宝宝为什么会脾气急躁?为什么会那么不听话?

很明显,这类问题,心气浮躁的父母,即使知道个大概,在行动上粗心大意,总是很难满足宝宝的需求,结果往往是不断地在制造问题,然后天天忙着见招拆招地解决问题。

亲子教育要求父母从根源上做好三件事:
   
任何作为都要依据孩子的特质来制定。所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特点是必须的;
   
以可行有效的方式方法回应孩子的需求。所以,细心观察准确判断宝宝的情绪十分重要;
   
给孩子有路可走。所以引导宝宝去做对的事、可做的事,而不是抓着孩子的错误来教训。

    多数父母都是新爸新妈,在育儿道路上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如果你不事先观察学习,对河道的深浅、水流的缓急、石头的存在状况毫不了解,那就充满凶险。陪伴孩子成长绝对不能成为一次原始森林的探险之旅,摸着石头过河时必须保证摸着的是稳定的石头而不是一条潜伏的鳄鱼。

3. 用心

用心,就是应用智慧,不毛躁,不贪图简便。任何作为,都必须在合理、可行、有效的思考下精心设计、适当回应。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良好有效的正向互动是唯一的指导原则,这就要求父母做到以下五个要素:
   
良好的示范:润物无声是不教而教的最高境界,身为父母,言行都必须考虑到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同理心:同理心是成长教育的基础,本身能够感受孩子的心理需求,并引导孩子在言行上随时了解并接受他人的感受。这是亲子教育的核心价值。
   
慎思明辨:建立认识、了解、接受、关怀与爱护五步走的思维模式,这是顺势引导孩子成长的必备条件。
   
接受孩子的学习特点:认知能力的发展需要时间和空间,绝不以自己的要求直接向孩子灌输,给孩子创造体验的机会。小宝宝的学习是在动手中激发动脑,在体验中积累经验,这需要的是过程,有过程才有结果;
   
双向互动,接纳对方的感受:能彼此接受对方的感受,才能发展亲子情感,有感受、有回馈的情感,才能体现爱的真义。

    用心,就能够“作最好的自己”,能够以可行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成长,不会祸留未来。

4. 在意

在意孩子在行为和心理上的需要,但是在意的重点在实质作为,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养手段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越俎代庖,总是做孩子的“代表”,也不是一味地关注孩子的表现。

那么,如何表现自己在意孩子的想法做法?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呢?
   
针对孩子的需求,让他“有路可走”:不采取断然拒绝的做法,而是引导孩子做多项选择;
   
随时注意孩子的情绪,给予适当的疏导:不能以挫折教育或冷处理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倾听孩子: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表达你在意他的想法做法,打开亲子交流的通道;
   
适当放手:关心孩子不等于事事包办,适当地放手,让孩子有机会发展本身的能力;
   
支持孩子在自主要求: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是发展内在力量的唯一途径:
    ⑥ 重视和孩子的约定或承诺:即使不能兑现,也要实现和孩子沟通,取得他的谅解。

    做到以上六点,孩子才能获得正常成长的机会,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上日日精进。

5. 创意

创意,就是能用脑筋、肯动脑筋,每天都能陪伴孩子玩游戏、做手工,从事有益孩子身心发展的种种活动。
   
然而,家长向我提问的问题中,最常见的却是:
   
孩子看到新玩具就要买,可是买了只玩一会儿,就不再玩了
   
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游戏没耐心,学习时缺乏注意力
   
给孩子买了很多绘本,他只是翻一下子就丢在一旁
   
孩子总是要我讲故事,我讲着,他却到一旁玩玩具去了
   
和孩子一同做手工,他总是要我做,自己不动手

很显然,孩子玩不下去,做什么都没热情,不专注,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引导无方,缺乏创意。
   
玩玩具、做游戏、涂鸦画画、阅读绘本,如果只是让孩子像完成一项任务那样,不能让孩子充分发挥想像,自主投入,就不能点燃他的激情,不能全情投入。相反,父母有创意能力,引导孩子在参与中享受乐趣,有成就感,他就会尝试各种有创意的活动,进而享受其中的乐趣,以至锲而不舍,欲罢不能。兴趣来自参与,专注力来自成就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都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提升。由此可见,家长的创意能力,是亲子教育的成功关键。

但是,家长的创意能力是否能够体现,有两条原则:
   
第一,不能有“与人比拼”的想法,只想胜过别人、突出自己,就失去了创意的原动力;
   
第二,不能急功近利,只看结果,忽视过程,创意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空间。

 

父母从事“三心两意”的修炼,并非是一项目标性学习,只是在实践亲子教育的指导原则,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有创意的亲子活动,家长就不会斤斤计较一时的得失,不会过于关注活动的最终结果,会自然而然地关注活动的过程。

    Maria Montessori说:“一个正常化的孩子,是拥有世界的孩子,是找到自己的孩子。”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在自我完善中塑造自己的人格,这是亲子教育中父母无可推卸的责任。而“三心两意”正是父母完成这项任务时不可或缺的智慧。(/文:陈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