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2010-06-11 03:58:33)
标签:

高兴

快乐

幸福

感觉

被幸福

被快乐

额叶

突触

亲子互动

育儿

分类: 少教多学随想录

少教多学随想之三十八

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陈禾

http://s1/middle/61b32f35t7411d988ca20&690

    在幼儿园大班教室里,我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快乐!”孩子们的回答不很整齐,但很一致。

果真快乐吗?在和孩子们的互动交流中,我的感觉是:孩子们都很高兴。我刚刚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老师说:“你真会逗孩子,连平日里最腼腆的两个孩子也开心地笑了。你瞧,他们多快乐!”老师说的倒不是客气话,我早就注意到孩子之间有几个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卖弄了几个小技巧,就把他们吸引过来了。但是老师的话却让我陷入沉思:“他们真的都很快乐吗?”

 

“快乐”:孩子的感觉?还是大人的感觉?

回顾一周前的六一儿童节,一整天,几乎所有的电视新闻都在播报孩子们充满节日欢乐,社会上,小学和幼儿园中,孩子们欢度儿童节的活动“琳琅满目”;家庭里,孩子们领受了父母亲的特别关爱,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平日享受不到的,这天都有了。新闻的总结是:“孩子们真快乐!”

在百度、Google和搜狗三大搜索引擎中输入“快乐”两个字,得到的网页索引都超过一亿个,大多数都和儿童及儿童节相关。由此看来,中国儿童真快乐,他们享受到比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儿童更大的幸福。

无意间瞥见一个“2008年城市儿童快乐指数报告”,这是在20089-11月由艾索少年儿童市场调查公司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式,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西安、杭州7个城市的18460-16岁的少年儿童进行的定量访问,其中0-10岁孩子由家长代替回答,一些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

“报告”在评价儿童快乐的原因时,受访者认为身体健康家庭民主幸福有很多朋友是儿童快乐的最主要因素。而影响儿童快乐的原因中,学习压力大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让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是降低儿童快乐的主要因素。

“报告”中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0-3岁的孩子快乐的主要意愿是身体健康,休息好也有较大影响。4-6岁的孩子快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民主幸福、身体健康,他人的表扬也有较大影响。对于7-10岁孩子,他人表扬成为快乐的最主要原因,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了规范化的学校生活,鼓励和表扬对孩子进步有较大作用。但是这些数据能不能充分反映孩子们的真实情况?我不以为然。理由有三:

1. “家长代答”只能说明这是家长的感觉,其中受到家长本身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期望和对社会环境及教育现状的认同程度三方面的影响,家长观察到孩子“高兴”、“开心”、“喜欢”的状态,于是就下了结论:“快乐”。然而,“家庭民主幸福”是来自家长的感觉,孩子是不是有同样的感觉呢?“有很多朋友”的标准,家长和孩子的满意度不可能相同吧?由此看来,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只是反映了家长的“感觉”。

2. “高兴”、“开心”、“喜欢”、“快乐”等等的情绪,都是一种触动心情的“感觉”。四者都是描述人在满足需要和主观态度为媒介的心理活动。前三者意思接近,都是情绪的直接反应,这种反应只是“短暂的状态”,条件稍有改变时,情绪可能就会“逆转”,也许就会感觉“颓丧”、“失意”、“厌恶”。而“快乐”,不只是在情绪上的反应,还加上了环境及生活体验中逐步发展出来的情感——满意度、认同度高,就会产生快乐与幸福的感觉;反之,即使当下高兴了,也不能说是“快乐”。不过,在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孩子身上,“高兴”和“快乐”的区分非常模糊,例如学习压力大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让孩子做不想做的事这些大人认为应该是“不快乐”的因素,在某些条件影响下,孩子们可能还是会很高兴,例如压力虽大,但“成绩”、“证书”及“奖赏”等的获得能给予虚荣心的满足或荣誉感;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或做不想做的事虽然令他失望、失意,但立刻可以获得其他方面的补偿,依然会有满足感。换一种说法,家长对孩子快乐或不快乐的判断并不一定符合孩子的真实感受。

3. 调查忽略了孩子们“被快乐”的一面。许多家长平时对孩子的管束、压制,或者给予超负荷的学习任务,或者迫使孩子从事许多他并不愿意做的事,或者总是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应该是不快乐的。但是,在某些时候,你突然满足了他的需要,他会非常高兴,获得了短暂的快乐。例如在儿童节,孩子可以不学习、不上课,可以获得礼物、新奇玩具,可以尽情地玩。于是孩子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这种人为制造的“快乐”是短暂的,是被动的,我们能因此就判断孩子们快乐吗?

 

孩子们究竟是真快乐?还是“被快乐”

缺乏“同理心”的大人,不论手段高明或拙劣,给孩子“创造”的快乐,其实都是虚幻的,有些时候更是不人道的,是残忍的,遗害可能只有在孩子长大之后才会“感觉”。这种“被快乐”,我们的许多父母、学校校长及教师,以及各级领导都在做,而且还真认为自己为孩子创造了“快乐”和“幸福”,因而沾沾自喜。

顺手举两个案例:

● 下着大雨,在幼儿园园长、老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孩子们淋着雨,卖力地为坐在雨伞下的“领导”表演。也许他们紧接着就将大病一场,但他们喜欢表演,喜欢被赞赏,你问他们,答案一定是:“快乐”。至于领导和老师,他们当然快乐,并且引以自豪。媒体的报道也必然是:孩子们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 同样在大雨下,众人撑着雨伞、穿着雨衣,在恭候领导的到来。而身负“重任”的孩子们捧着红领巾站在大雨和泥泞中,冷得浑身发抖,依然坚持完成“神圣的任务”,当他们在为迟到的领导系上红领巾的时候,肯定是自豪,快乐的。

 http://s10/middle/61b32f35t88b294f1dea9&690

在家庭中,这类“被快乐”的例子还少吗?天天忙着工作、应酬或消遣的父母,偶然买个高价玩具给孩子,看到孩子很高兴地玩着,于是觉得孩子很快乐;在孩子生日那天,给孩子隆重其事地庆祝生日,看着孩子高兴地吃着、玩着,于是觉得孩子“快乐”与“幸福”。

我实在不忍心拆穿这类“快乐”的假象,但看到给予者的“自我感觉良好”,总是没法感受到孩子们正在体验着的是快乐,是幸福。

对于“自我意识”还十分薄弱的幼儿,在大人们为满足个人欲望或弥补亲情与互动的欠缺下的不正常举措,可以影响孩子短暂的情绪,但在“情绪智能”的长期发展上却是一种灾难、一种摧残。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不就是天天“被快乐着”吗?“被幸福着”吗?你愿意不愿意让你的孩子在成长的岁月中,有一天突然“幡然醒悟”,“勘破红尘”?落了个“自我失踪”的下场?

 

希望孩子快乐幸福的家长,你该怎么做?

在新浪微博,一位网友私信我:“能不能直接告诉我:我该怎么做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我的回答是:“不能!孩子是否快乐?是否幸福?那是他自己的感觉。‘感觉’不能植入,也无法‘给予’。”

话是这么说,但我最后还是贡献几句“仅供参考”的建议:

● “三岁定终生”这句话没错,但被教育专家们有意地歪曲,成为诱骗家长购买其早教产品的广告词。正确的理解是:0-3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给婴幼儿,让他获得各种感知觉的经验,激发他的大脑神经元的茁壮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的不作为,或错误的作为,耽误了孩子的大脑成长,你将毁坏了他未来岁月中“更上一层楼”的许多发展条件。

孩子在0-3岁时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的能力,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顺势开发孩子的潜能,还是逆势消耗或消费孩子的潜能,将决定孩子一生的发展与成就。

“顺势”,就是让孩子天赋能力的感受性、好奇心、创意与探索兴趣得以保持并持续发展。能给他提供最佳的发展条件,就是给了他持续性感受快乐与幸福的空间。

● “情绪智能”不是天生的,必须在与父母的情感互动中获得安全感、自信和生活体验中逐步提升。安全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在父母长期性的育儿作为中逐渐积累而来。“作为”适当,安全感上升的同时产生了自信,生活体验中就能发展出正面情绪,积累出丰厚情感,快乐和幸福的感受油然而生。相反,“作为”不当,就会产生负面作用,降低了安全感,也因而损耗了自信,那么,在生活体验中感受的就是负面情绪的增长,无论你采用哪些手段,也只能暂时转移他的负面情绪,能够高兴、开心片刻,但过后立刻回归原来的负面感受,所以他不可能持续性地拥有快乐和幸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 1905—1981)做过一项实验:他做了两只假母猴,一只是铁丝的,拿着奶瓶;一只是用毛皮包着棉花的,没奶瓶。把他们和一只小猴放在一起进行长期观察,发现小猴总是到铁丝母猴那儿喝奶,然后便离开它去依偎在棉花母猴的怀里睡觉。这个实验证明:婴幼儿并不是“有奶便是娘”,他需要食物,更需要关怀与爱抚。后来,哈利·哈洛在孤儿院中进行了另一个实验,发现失去亲情,缺少亲子和社会互动的孤儿,大脑的额叶神经元的树突比正常儿童少,突触联接的密度较低。由此证明:缺少良好的互动,孩子经常感受不到快乐与幸福,使大脑的发育迟缓,影响了情绪智能和一般智力的发展。这种情况,损害的将是孩子的一生。

    由此看来,“孩子们,你们快乐吗?”这句话,问出来的答案绝不真实。家长们想了解孩子是否快乐,必须亲自去观察,看看孩子们欢笑的时候,是真正感觉快乐?还是“被快乐”?(文/陈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