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业务很久就有了,最早仅限于填饱肚子。
很多人知道“临渊羡鱼”,但不一定懂得“退而结网”,发明网还是后来的事。就像现在的网络,几十年前我们同样处在“钓鱼”阶段。好在劳动人民总是不乏智慧,没有称手的捕捞工具,找根长竿挂上钩子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投资小,见效快,关键是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
后来生产力发达了,垂钓不再是捕捞的唯一手段,倒慢慢变成一种时尚,供人“高雅”起来,直到今天仍十分盛行。不知道书法是否也是这样演变而来的,古人生存入仕必备的“涂鸦”,在今日已俨然上升到了“法”的高度,并成为了一门附庸风雅的高贵艺术。
还是说垂钓。自古至今,要论垂钓技术,恐怕谁也比不上姜子牙。姜子牙钓鱼的方法很简单也很奇特,别人垂钓用弯钩他却用直钩。鱼钓上来没有咱不得而知,但老人家把君王“钓”了上来却是真的。这样的技术,钓鱼协会的没人办得到。以前,姜子牙在家谋生的时候,并不是以钓鱼为业,而是一名屠夫。不知道杀猪用的是什么刀子,反正混的十分潦倒,以至于连老婆都给“养”跑了。
老婆跑了不要紧,关键是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姜子牙长途跋涉,跑到了周国。杀猪刀没了,只能跑到渭水边去钓鱼。尽管肚子还是填不饱,姜子牙仍然“钓”得有滋有味。因为,看似强大的“宗主国”有些不太稳当。对于英雄来讲,这是个不错的机遇。看姜子牙用直钩钓鱼,路过的人都大为惊奇,纷纷凑上前来看“疯子”。姜子牙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都多少天了,鱼没钓到,光“啃树皮”了。
不久,这事就被西伯昌知道了,于是借出城打猎的机会前来观看究竟。西伯昌来到水边,看到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跪坐在石头上,怡然自得,就好奇的问道:“直钩怎么钓鱼呢?”姜子牙头都没抬:“愿者上钩。”奇人啊,西伯昌赶紧把姜子牙请回家中探讨“愿者上钩”的理论。姜子牙见有人上钩了,而且也是自己想钓的人,心满意足,直接给西伯昌谈起了天下形势。这一谈不要紧,敢情是个高人,西伯昌当即拜姜子牙为太师。从此以后,姜子牙先帮助姬昌(周文王)发愤图强,再辅佐姬发(周武王)东征西战,一举推翻了商纣统治,建立起了大周朝。而自己,也被封到齐国做了国君。
有成功先例。老子也想“钓”,但不太得法,更兼有“炒作”之嫌。其实,老子的“大巧若拙”理论,与姜太公的“愿者上钩”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聪明人不愿用的“笨”办法。但老子不如姜太公幸运,他宣称的“无为而治”让人理解不了。在当时很多人曲解了老子的思想,包括一些君王霸主。既然你“无为”,那还要你做什么用呢?书呆子一个,去做个图书管理员吧。
其实,老子的“无为而治”,也并非真的“无为”。“无为”的背后其实是“无不为”。“无为”是外衣,“无不为”才是真相。没办法啊,没表达清楚。后来,倒是其“衣钵”传承者庄周,确实做到了“无为”,人家三番五次来请,他宁可饿肚子也要在城外“搓泥巴”玩。弄巧成拙,不得重用,老子只能潜心学问,但做来做去,还是离不开“无为法则”。
眼看周室衰微,抱负无法施展,老子却没地方跑,只能郁愤而出,辞官不做了。一路骑着青牛,向西行欲出函谷关。函谷关守将尹喜早就听说过老子大名,于是恳请他将一生所学著书流传下来,老子这才无奈的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当然老子的“无为而治”还是得到了后世的积极响应。汉初,百废待兴的刘氏王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无为政策。直至汉武帝时期,才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上还有一个“钓”得好的,这人就是号称“卧龙”的诸葛亮。文人的毛病就是好摆谱,非要刘备“三顾茅庐”给足面子,才羞答答的走出家门。其实,这些人都是赶上了好时候。要现在,再像姜太公、诸葛亮那样,是很难行得通的。
古时民风淳朴,求贤的风气十分盛行,纵然做不到野无遗才,起码有才能的人不像今天这样“糟蹋”。所以周文王才会有给姜太公牵马坠镫,迎回宫中;刘备才会“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家门。这要搁到现在,即便真有“赛孔明”、“姜子牙再世”一类的人物出现,也断不会有人矮身枉顾,把饭碗送上门来。
相反,即便你绞尽心思,日夜穿梭奔走于权贵之间,打尽恭作尽揖,低声下气,也未必能轻易谋的一枝之栖。如果还想让“阔佬”去你家里造访请教。做梦吧!(东湖少主2014年12月14日、15日、16日写于山东枣庄)特别声明:本博为新浪网站注册博客,除新浪站内署名转载之外,其他纸质媒体或商业网站未经许可,一律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