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刘氏集团就慢慢走上了一条发展之路。
而诸葛亮从幕后步入台前,也不再是那个“自比管仲乐毅”、空有一腔抱负的乡野小子了。少年得志。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自然就有些“天下舍我其谁”的傲娇。于是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规划,始终用一片大好蓝图左右着刘皇叔的视线。如此一来,刘氏集团的大小军政事务,都是总经理诸葛亮发号施令,董事长刘备反倒成了陪衬。
刘备是穷困潦倒惯了的人,今有诸葛亮替自己打理,自然“如鱼得水”,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然,刘备能忍是出了名的,内心想法也未必如嘴上所言。问题是刘备手下的那些弟兄们有些不愿意了,都是刚“出道”时的过命之交,凭什么让一个不知深浅的白面书生吆三喝四呢?尤其是关羽张飞,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隔三差五就要给诸葛亮点颜色看看。
对此,诸葛亮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树立威信,震慑群雄,先烧博望坡,再烧新野城,几把火下来,烧的大家是心服口服。张飞心无块垒,历来“重君子、轻小人”,见诸葛亮如此“气场”,再也不跟这个二把手闹别扭了。张飞算是“摆平”了,但关羽同志心高气傲之人,诸葛亮越能干,他心里就越是不舒服,经常唱反调不说,有时还要当面顶撞,搞得诸葛亮很没面子。对此,诸葛亮嘴上不说什么(有老大罩着),内心却恨得咬牙切齿的,时间一长,杀人的心都有了。
有了这个念头,诸葛亮也就事事留意,总想找机会办一下关羽。问题这老关是董事长的“铁哥们”,把他搞掉可没那么简单。好在诸葛亮有耐心,大权在握,政由己出,不怕你小子落不到自己手里。果然不久,机会来了。赤壁之战,华容道上。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一定会放走曹操,却在排兵布阵时独独留下关羽凉了一阵子。大战在即,却让自己“吃干饭”,这让骄傲的老关哪里忍受得了。于是一番理论,争得了华容道设伏的战斗任务。
这本是诸葛亮设下的“圈套”,目的是让老关往里钻,但关羽建功心切,哪里料到诸葛亮还有这手。一激之下,关将军立下了“军令状”。按说“军令状”立下了,关羽就应该全力以赴,圆满完成任务。但当关羽再次面对曹操的时候,还是没有过去心中的那道坎,不动一刀一枪,眼睁睁看着曹操逃走了。违抗军令,从来为兵家所不容,就在关羽垂头丧气回营缴令的时候,一向不露声色的诸葛亮先是脸色一变,接着就下令斩首。危急关头,还是在刘皇叔的亲自求情下,诸葛亮才不得已饶过了关将军。
想杀却没杀成,为掩饰心迹,诸葛亮自然要给刘备有个交代。诸葛亮神出鬼没、能言善辩之人,理由永远充分。见刘备迷茫,诸葛亮故弄玄虚,卖起了“关子”,说什么“曹操命不该绝”、“只是让关将军做个顺水人情”之类的,直接把刘皇叔说的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乍看这一段描述,似乎也能自圆其说。但仔细琢磨却不难发现,这种掩饰,其实有些欺负人的味道!试想,你诸葛亮真要觉得关羽不能胜任此次任务,直接派赵云或张飞去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居心叵测可见一斑。
没杀成关羽,这个“过节”却是留下了。关羽一介狂徒,并不计较这些琐碎,行为做事更加得意。而通过这次“过招”,诸葛亮也看明白了,以关羽目前的身份地位,自己根本撼不动分毫。与其对着干,不如投其所好顺着他,等惯出毛病来,自然有人收拾他。果然不久,机会又来了,当听说庞统阵亡,刘备要让自己进军西川的时候。本来诸葛亮也知道,以关羽的秉性定然是守不住荆州的。但临行之时,却还是自作主张将其留下,独挡一面。
诸葛亮的本意无非就是,把关羽放到荆州这个“火炉”上慢慢烤,烤到一定程度也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按说,以诸葛亮的心机与智慧,怎么会不知道荆州乃兵家重地,关羽又是心高气傲之人,这可都是为将者之大忌啊!更何况,如果仅凭刘备派关平前来送信,就能推断刘备是想让关羽镇守荆州,无论怎么说都显得有些牵强了。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安排,理由无非一个——公报私仇,借刀杀人。后来果不其然,关羽丢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东吴所杀。至此,诸葛亮终于去除了一个心头大患,而代价则是——丢掉荆州,门户大开,刘备集团从此失去了依托和屏障。
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刘备阵营里,有两个“刺头”让诸葛亮不舒服,一个是关羽;另一个是魏延。关羽被东吴杀害,魏延最终也被诸葛亮收拾了。二人之死,固然有其个人因素,但诸葛亮作为领导人是脱不了干系的。这种胸襟与格局必然是越走越窄,甚至自我毁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而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胜,最终死在五丈原,也是这种格局的必然结果。(东湖少主2016年1月5日写于山东枣庄,7日改)特别声明:原创文字,新浪首发。欢迎纸质媒体用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