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湖少主v
东湖少主v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609
  • 关注人气:8,2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明王朝的“高考”是啥样?

(2015-06-28 10:03:12)
标签:

朱元璋

明朝

科举

南北

历史

分类: 穿堂风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于洪武三年正式开科考试。

    这么做,在短期内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天下初定,人心不安,此举可收拢士子之心;二是可为朝廷和地方政府选拔人才,尽快摆脱长期战乱带来的“无政府状态”。

     马上打天下的朱皇帝深刻认识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要想长治久安,就要施以教化,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此,朱元璋专门做出规定,以后选拔“公务员”全部由科举产生。

    自古“学而优则仕”。局势发展正如朱元璋所料,士子们想当官就像老朱想当皇帝一样。自实行“科考”以来,天下读书人纷纷为之响应。人心思安,社会发展,不仅很快稳定了政权,也为朝廷选拔了优秀人才。后来,由于国内和周边局势的影响,中间停考了几年,但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不仅再次恢复了科考制度,而且制定了新的《科举成式》,并一直沿用到明朝结束,历经二百五十多年。大明王朝的“高考”是啥样?

    《科举程式》的颁布,不仅进一步规范了科考制度,也为大明王朝的“南北取士”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当时,由于南方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因此科举一直是南方人占优势,北方人考中的少之又少,这就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之争”,而各种不满言论也在北方学子中迅速蔓延开来。洪武三十年春会试,尽管没有出现作弊现象,但考中者都为南方人,这更加引起了北方举人的强烈不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面对汹涌“学潮”,朱元璋出于稳定北方政局的考虑,在原有基础上,又钦定六十二名北方人为进士,这才平息了事态。

    朱元璋的做法,虽然暂时缓解了科考中的矛盾,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了明仁宗时,录取名额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仁宗征求采纳了大学士杨士奇的意见,决定以后南北分省取士。不久,明仁宗去世,继位的明宣宗继续采用了仁宗的政策,分省取士,分配名额,力求做到“一碗水端平”。

    两权相害取其轻。“南北取士”,是大明王朝的发明创造,也是基于当时南北方文化差距较大而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并不能当做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话虽如此说,这种应急措施,还是为后人提供了南北方“同分不同校”的理论依据,一直到现在的“高考”,各省的录取分数线均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看似“一碗水端平”的做法,其实凸显了潜藏已久的不正当竞争。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在教育水平日趋平衡、文化差距日益缩小的今天,类似于明王朝“南北取士”的做法是不是也该废止了呢!因为无论怎么说,这种厚此薄彼的录取标准,对天下考生来讲,都是有失公平的。(东湖少主2015年6月20日、21日写于山东枣庄。28日再改)特别声明:原创文字,新浪首发,纸质媒体用稿请提前告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