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提到名士,印象中通常都是些才具非凡且不问世事、独享清闲的人,像“竹林七贤”、“商山四皓”之类的。这些人,有的是不愿为官受呕心沥血之累;有的则属于心性高洁不入俗流之人。
看起来有些高深莫测了,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但内心深处,并不代表这些人就会远离红尘,空老林下。很多时候,名士的作风更像是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这火烧的大小强弱,是否如己所愿,却未必会让他们无动于衷。
我一直以为,在三国那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政治都是野心家们的“专利”。在读了十几遍乃至更多的《三国演义》之后,今日再次有所留心,竟然也有新的发现。其实说是“新”,在大家、“砖家”眼里或许并不新。但对于我来讲,却是刚刚的认识。三国时代,是一个名士辈出的时代。奇就奇在,这些名士没有一人真正远离庙堂,涉足政治者更是不乏其人。即便在野者,也多关心时事,大讲政治。
当然,表面上看这些人是“不讲政治”的,但其内心却又极政治。不过,让你永远都看不透罢了。
神仙一般的“水镜先生”是讲政治的。否则,为何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向刘备说出“卧龙凤雏,得此一人可安天下”的话来呢。得益于罗贯中的神来之笔,“水镜先生”讲政治有些高深莫测,不说透,不说全,让人一头“雾水”。但也正是如此,反而暴露出“水镜先生”对政治的追求与渴望。若真不讲政治,何以了解“卧龙凤雏”的才学与志向,又何以单向戴着“皇叔”帽子的刘备介绍此二人呢?或许“水镜先生”不愿“空乏其身,劳其筋骨”,却又通观全局,心念苍生,不得已找一个行使政治抱负的“代言人”而已!如此看来,“水镜先生”的讲政治完全是隔岸观火,属于装疯卖傻一类的。
诸葛亮是名士。“躬耕南阳”就是一张名片,但诸葛亮更讲政治。不讲政治要“名片”做什么,种地还要大张旗鼓做广告么?果然,在“水镜先生”的引荐下,诸葛亮摆足了名士的“臭架子”,让不是名士的刘备“三顾茅庐”,才半推半就的出了山、上了船。名士一旦出山,基本也就算不上名士了。因此,诸葛亮成了神仙,登上了神坛。古今中外,又有哪个登上神坛的人还能再有名士的称谓和风范。很显然,诸葛亮是个“假名士”。在此之前,诸葛亮在与崔州平等人的闲谈中,就曾有意无意流露出向往庙堂的心愿,而“自比管仲乐毅”就是这样的一种体现,这样的一种向往。当然,“假名士”不是伪君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很好的诠释。
“嫁丑女”的黄承彦也是名士,而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名士。这个名士看起来不讲政治,其实特别讲政治。先见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才将丑女嫁之,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勇气和脸面,不仅因为本人名气很旺,关键是看准了诸葛亮非儿女情长之辈。这样的近乎“厚脸皮”的要求,也只有向诸葛亮这样看重事业的人启齿。凡夫俗流、膏粱子弟谁愿意娶一个丑女回家呢。不要以为黄承彦把闺女嫁出去了就没事了,在诸葛亮后来的南征北战中,黄承彦从来就没有闲着,不是冷眼观望,就是暗中协助,关键时刻还能及时出现。夷陵之战,东吴陆逊误入诸葛亮的八阵图,危急时刻,就是黄承彦带领江东将士逃出包围圈。这是政治的需要,也是名士的风范,不因是自己女婿“下的套”就因此冷眼旁观,荼毒生灵。如此看来,黄承彦的名士风范和政治境界还是很高的。
号称“建安七子”的王粲也是名士,不过这个名士有些不光彩,光讲政治,不讲气节。最早受荆州刘表大恩,那也是状态十分良好的。刘表尚空谈,想必让王粲过足了名士的瘾。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在曹操兵临城下的时候,王粲第一个提出开城投降,归顺“八竿子打不着”的曹丞相。最终自己成了曹操的“座上宾”,人家孤儿寡母却成了曹操的“刀下鬼”。或许,王粲是一个颇识时务的人,所提建议也不无道理,面对曹操虎狼之师,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才出此“高见”。但无论如何,在感情上终究说不过去,也与名士的头衔相去甚远。现在看来,王粲的“名士职称”有太多的水分,原因在于王粲太讲政治,讲过了头。就因为曹操势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让王粲找到了投降的理论依据。
陶谦是名士,孔融是名士,祢衡也是名士,还有张松、杨修……等等,等等,这些人都是名士,也都讲政治,也都曾深居庙堂。只不过智商很高,情商很低,没讲好,最终还是死在了政治上。诸如此类的人物还有很多,有成功者,更不乏失败者,但无一例外,所有的名士或多或少都隐藏着一本“政治账”。
如此看来,一部《三国演义》,绝非打打杀杀,你争我夺那么简单。在名士政治的背后,更多的是烽火硝烟和看不见的厮杀!如今名士不多了,名人倒是不少!(东湖少主2014年12月2日、3日、4日写于山东枣庄)特别声明:本博为新浪网站注册博客,除新浪站内署名转载之外,其他纸质媒体或商业网站未经许可,一律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