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世民的“条子”为何不管用

(2014-11-18 18:17:49)
标签:

李世民

段志玄

昭陵

制度

历史文化

分类: 历史文化

 在《资治通鉴》中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说是贞观十年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葬在昭陵,将军段志玄率兵在那里驻守。有一天晚上,太宗皇帝派宫官前往驻地公务。但到了昭陵之后,段志玄却拒绝开门,理由是“军门不可夜开”。宫官说:“我有皇帝的诏令。”段志玄又说:“夜间不辩真伪”,硬是把来使挡在门外,直到天亮才放行。

 很显然,胆大包天的段志玄不仅用制度的“钉子”扫了使者的“面子”,而且还用制度的“钉子”碰了皇上的“条子”。

 仔细揣摩故事情节,更能发现许多可贵之处。今日思来,皇上派使者到驻地,必定有其原因。否则,也不会非要夜间到此。而太宗皇帝想必也是知道“军门不可夜开”的规矩的,但事出有因,又不得不来,所以才亲笔写了“条子”,让使者代为传达。

 而作为皇上的使者,一个常在领导身边行走的官员,又带了皇上的亲笔批示,可以说是攒足了“面子”,料想必定是畅通无阻。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段志玄只认制度,不讲“面子”,不收“条子”,硬是把使者拒之门外,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从这则故事中,至少带给我们三点启示。

 其一,作为集大权于一身的最高领导者——太宗皇帝,不仅没有因为碰了“钉子”而恼羞成怒,反而大加赞赏,以至于发出了“真将军也”的感叹,这在封建历史王朝中是不多见的。或许,这也是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盛世”的原因之一吧。

 其二,作为皇上的使者,领导身边的“大红人”,却被一个把守陵寝的将军拒之门外,可以说是丢尽了“面子”。但来使不仅没有表现出些许的骄纵,而是配合地执行了将军的命令,直至到天亮,从中可以看出吏治是何等的严明,“上行下效”的道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其三,按说,段志玄只是一名普通的将军,面对的是皇权皇威,在那个“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朝代,一句话说错都可能让脑袋搬家,但段志玄却敢于履行职责,做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没有坦荡无私的胸怀和敢于较真的精神,是很难做得到的。

 自古明主贤臣。只有上下同欲,才能确保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以上三者,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吗?(东湖少主写于2009年8月17日,2014年11月18日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