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读过一篇文章,叫做《扁鹊见蔡桓公》的。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
之所以印象如此深刻,倒不是因为这篇文章有多优美,而在惊叹于扁鹊高明医术的同时,总不免为那个讳疾忌医、盲目乐观的“蔡桓公”感到痛心和惋惜!
这篇文章出自《韩非子》中的《喻老》,说的是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在觐见蔡桓公时,发现桓侯身体上有些毛病,就善意的对他说:“在您的皮肤间有点小毛病,如不及时医治的话,时间长了恐怕就要厉害了。”蔡桓公却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侯对身边的人说:“医生总是喜欢给那些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显示自己的医术!”
过了十几天,扁鹊又去觐见,发现蔡桓公的病情加重了,就恳切的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予理睬。扁鹊走后,桓侯更加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觐见,发现蔡桓公的病情又重了几分,就急切的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肠胃中了,不立即医治的话,会更加深入下去的。”到了此时,蔡桓公仍是不予理睬。再过了十几天后,扁鹊在路上远远望见桓侯来了,转身就跑。
桓侯感到很奇怪,就特地派人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就能够治疗;病在肌肉里,用针灸就能够治疗;病在肠胃里,用火剂就能够治疗;病在骨髓里,那就只能是司命的事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桓侯的病已发展到了骨髓里,所以我已经无能为力了。”果然,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就赶紧派人去寻找扁鹊,而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于是,桓侯死了。
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至于有多少真实性,我想也不必太过追究。尽管在后来的日子里,好多人都曾提出过质疑。据史料载,历史上确有扁鹊其人,真名叫做“秦越人”。历史上也确有其事,只不过“蔡桓公”应为“齐桓侯”,而所谓的蔡桓公根本就是“查无此人”。虽说记载有误,但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却已远远胜过对它真伪的辨别了。在今天看来,蔡桓公也好,齐桓侯也罢,实际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所阐述的深刻道理,让我们不仅为之警醒,也为之沉思。
我想,之所以要将此文作为名篇选入中学课本,绝不仅仅是医患之间的一个传奇故事那么简单。或许应该就是,韩非子在深刻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后,凝重而又不厌其烦地告诉世人一个治国的基本道理,那就是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要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不能等到问题严重了,甚至到了不可救药的时候才想起来整治。
事实就是,社会就像人的肌体一样,一旦病入膏肓,再高明的统治者也会感到无能为力。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保持长久发展,就必须要有“敢于正视问题,敢于自揭疮疤”的勇气,绝不能只听好话,自我感觉良好,尤其不能讳疾忌医或盲目乐观。
如前所述,道理虽然很简单,也不难懂,但真正做起来却并非易事。盖因所有的当权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一旦处于高位,往往是看不到问题,也是不太愿意看到问题的。即便是贤明的君主,也总会因为一时的疏忽而蒙蔽视听,铸成大错。昏庸者更不必说,到头来只能是自生自灭。所有这些,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一个有效的制度显然要比有一个贤明的君主重要得多。那么,这个有效的制度如何才能确立起来呢?我想无非还是要仰仗于历史的潮流,借助于民众的力量,坚持走变革之路。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说,事物处于穷尽局面时就必须进行变革,变革后才会通达,通达了就能长久。很显然,这句话强调的是事物的动态魅力和发展变化,尤其重视事物的新生,主张积极的变革。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变革一直就被高明的统治者所重视,并贯穿了历史的始终,如前秦的商鞅、汉朝的晁错、宋代的王安石,还有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等等,这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为寻求一条科学的治国之路做出的艰难选择。只不过受历史环境的影响,既有成功的先例,也不乏失败的教训。更有甚者,为变法丢掉性命的也大有人在。但即便如此,变革的脚步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同样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世界在变,国家在变,人的思想也在变……,“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换句话说,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可能还是“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还是继续重复着不变的生活,恪守着千篇一律的习惯,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惊诧的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米缸里”已经没有可供食用的粮食了。
或许,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吧!(东湖少主写于2011年12月1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