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被”的时代。诸如“被幸福了、被自愿了、被捐款了……”,种类繁多,不一而论。
无独有偶,在《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曾经“被”过。不仅因此而背上了贪污军饷、偷盗军粮的罪名,最终还以付出身家性命作为代价,堪称是史上最无奈、也最无辜的“被腐败了”的官员。这个人就是曹操手下的粮草官王垕。
却说当年,曹操起兵三十万征讨袁术。袁术见曹操兵多将广,杀气腾腾,就临时提拔了四名将领,并命令四人死守寿春,而自己却收拾起库藏的金银宝贝逃跑了。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曹操三十万大军是马不停蹄,一路赶来,很快就兵临城下。
按曹操起初的想法,袁术这人不经打,待一举攻下城池,再到城中补给粮草也不迟。但不曾想到了城下,却遇到了守城将士前所未有过的生死抵抗。因为曹军所带粮草不多,加上寿春诸郡正赶上旱荒,粮食很难收得上来。时间一长,三十万大军的吃饭问题就成了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因见曹操远道而来,知道不能长久,守城将士更是闭门不出。就这样相拒一月有余,曹军的粮食很快就所剩无几了。
粮食快没有了,主管后勤的粮草官王垕很是着急,就硬着头皮前来请示曹操该怎么办?曹操想了一下就说你可以先用小斛发放,暂时缓解一下。王垕一听赶紧说:“不行啊,丞相,那样会激起兵变的。”曹操见王垕害怕,就说我自有办法,你放心去办就行了。后来果不其然,王垕按照曹操的吩咐,改用小斛发放军粮。这一来,虽然为曹军粮少拖延了不少的时日,但时间一长很快就被察觉了。想都是血肉之躯,自己的肚子吃了多少东西,大家怎么会不知道呢!当兵吃粮,天经地义,没粮食还怎么打仗。不久,军中就怨言四起,到处都在谈论着对曹操的不满和怨恨。
曹操见此情况,就赶紧把王垕秘密找了过来,一见面曹操是开门见山,说老王同志啊,我想借你一件东西,不知道你肯不肯给我啊。王垕说丞相要什么,曹操就说我想要你的项上人头。王垕一听大惊,赶紧跪下辩解“丞相,末将无罪”。这时,曹操却阴着脸说“我也知道你无罪。但你若不死,三十万军心就会有变啊。”到了此时,王垕是百口莫辩,接着就被曹操推出门外给斩首了。斩了王垕,曹操先是命令军士将王垕的头颅悬于高竿之上,接着就贴出了安抚告示,说什么“王垕贪污,盗窃军粮,今已查明,因此斩之以正军法”,就这么一个举动,直接就把将士们的一腔怨气全部发泄到了王垕的头上,军心也因此慢慢稳定了下来。
但杀了一个王垕,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于是,趁着刚刚执行完军法,震慑了兵士,曹操立即又下了死命令,定要速战速决,拿下寿春。否则,军法从事,严惩不贷。起初,有人见城上抵抗猛烈,还是想要逃跑。这时曹操上前,先是亲手斩了两个末将,然后亲冒矢石,奋不顾身地带领将士们冲锋。一见丞相都冲上去了,刹那间是军威大振,战斗力大增,曹军很快就攻破了寿春城池。进入城中,粮草及时补给,缓解了暂时的困难。
很显然,粮草官王垕的“腐败”纯粹是无中生有,代人受过,做了曹操的替罪羊而已。但试想,在那个事关生死的紧急关头,曹操如果不这么做,必然会使军心涣散,甚至还可能引起哗变,后果不堪设想。在此关键时刻,杀王垕也是无奈之举,不得已而为之。对此,王垕虽然不舍,却也没有任何办法,最后只能是慷慨赴死,以自己一人之身价性命和一世清白换回了曹军的最后胜利。但问题是人虽然死了,个人名誉却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多少有些得不偿失的味道。好在曹丞相心里有数,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及时为王垕平反也未可知。至少,也不应该让人家的家人代为受过。
在历史上,像王垕一样的壮士很多,敢于赴死、英勇就义。但在那个天下纷争、英雄辈出的年代,像王垕这样的小人物无异于皓月当空的星星,很快就被历史淡忘了。这要放到现在,怎么着也得评个烈士之类的吧?(东湖少主2013年1月9日写于山东枣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