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浒传》“热”播后,“七夕节”就到了。
听说,这次的《水浒》人物中,潘金莲最是“清纯”。
不知这是导演和编剧的意淫,还是出于吸引眼球的需要。让我们的潘夫人一再颠覆其原有形象,摇身一变为淑女,并成为封建社会追求爱情的“圣斗士”。
我想,气死施老先生还不打紧,终究已是作古之人。
问题是,那鹊桥之上与牛郎相会的织女此时又会作何感想呢?
在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传,并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对爱情的不变追求,故事感天动地,催人泪下。之所以民间有个“七夕节”,一是为了纪念这段忠贞的爱情传说,二来也是对纯真爱情时代的一种向往和讴歌。
很显然,《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追求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的确,潘金莲嫁得不好,这是令人同情的地方。但不满意求得一纸“休书”就行了嘛,为什么偏要为了自己的私欲害人性命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潘金莲本就不是良善之辈,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且不说,关键是天生一副蛇蝎心肠。你看,先嫁大郎,后慕武松,在不能得逞的情况下,偏又邂逅了西门庆。恰恰我们的潘夫人又是个“拣到篮里就是菜”的人物,饥渴之下,往往是不论好歹,一概通吃。至于面对的是什么货色,也都全然不顾了。想想,这哪里有什么爱情可言,分明就是在追求一种纯粹的生理释放和性爱享受。而这,无非就是人的一种本能,不仅武松有,大郎想必也会有,西门庆尤甚。只不过,在一个讲究伦理道德的社会中,人人都要有所约束,不能过于造次。
话又说回来,如果只是为贪一时鱼水之欢倒也罢了,都是烈火干柴,你情我愿,有时搂不住火也属常情(搁到现在,断不是什么大事情,我们也司空见惯了)。被发现了又怎样,再怎么说也不能杀人毁尸吧!即便是现代社会,潘金莲也属罪有应得,没有多少可以饶恕的理由。一味地为潘夫人增香添色,不知道新《水浒》的编剧导演们脑袋是让驴给踢了,还是提前进入了后现代社会!
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责任。在那个“万恶淫为首”的时代,潘金莲的所作所为,必是众矢之的,不容置疑。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假若这也算是追求爱情的话,那么我想请脑残的导演们为我们的西门大官人也平反了吧!
汗颜!这是让天下淑女学织女呢?还是去学潘金莲!我靠!
一个灵魂高度扭曲的世界,不是想办法去挽救,而是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
真不知道,那些所谓的大众舆论和文艺宣传要将人的灵魂引向何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