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湖少主v
东湖少主v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367
  • 关注人气:8,2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道如何不沉沦

(2011-07-25 23:19:28)
标签:

时迁

梁山

盗亦有道

《道德经》

《水浒传》

杂谈

分类: 历史文化

    古人做事,是特讲究一个“道”字的,不论三教九流,高低贵贱,均概莫能外。

    唯一的区别在于,大道至简,小道至繁,无道则只能是至乱了。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阶层对“道”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把握,诸如“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盗亦有道”等等,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即便时至今日,也都是耳熟能详的。“道”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但令人遗憾的是,历史发展的不可预见性,使这医治道德沉沦和社会弊病的经典之作,并未让当时的统治者有所重视,直至老子西出函谷关,终不为所用。反倒是后来,其思想却渗透到了社会的角角落落,深入人心。而鼎盛时期,当属宋朝。

     宋代,不仅让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也让老子的道德思想大放异彩。

    “盗亦有道”是“道”的最底标准。此语虽出自庄子,追根溯源仍不离老子左右。意思是说即便沦为盗贼,也要讲究规矩,不失大节,保住底线。至少也要做到“兔子不吃窝边草”,尤其不能祸害百姓,“杀富济贫”应该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对“盗亦有道”的深刻诠释。因此,很多武侠小说里无一不在充斥着这样的描述。《水浒传》中的时迁,江湖人称“鼓上蚤”,平时专干偷鸡摸狗的勾当。眼看要混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投靠梁山这棵大树,不料到得梁山,却受到了托塔天王晁盖的一顿训斥,差点要了他的性命。理由无非就是,怕“辱没了梁山的名声”。无疑,梁山好汉们也都是强盗,但即便是强盗,对于时迁这样的蟊贼却也是极端鄙视的,可见当时的时迁并不是所谓的有“道”之盗。当然,经宋江一再求情,时迁还是得以留在了梁山。后期,经耳濡目染,才终于走上了为盗之“道”,并为梁山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可以窥见,这个“道”在古人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

    这里所说的“道”,其实就是道义,法则。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并不一定非要具备法律效应。可一旦违背,却必将成为众矢之的,没人敢轻易越雷池半步。故而,它带给整个社会的影响就是,人人自我约束,并相互监督。至少,要守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即便是作奸犯科之人,如果违背了这个“道”,不仅要受到法律的惩处,更为严厉的是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并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而有时,法律并不起多少作用。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法律并不能成为惩恶扬善的法宝。反倒是舆论,能将人的邪恶一再置于光天化日之下。所有这些,看似是对人性的束缚与禁锢,而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大道方能有恒!

    反观我们,社会在不断发展,道德却日益沦陷。“道”,仿佛已被演化成为一个深奥的命题。很显然,道德离我们是越来越远了。虽然,现实社会中总是不乏独善其身之辈在泥潭中苦苦挣扎,痛苦呐喊。但没人能真正看得清楚,这一桩桩、一件件,到底带给我们怎样的警示和思考,大桥说塌就塌,楼房说倒就倒,列车说撞就撞……原因总是很多,最根本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良心的坍塌,道德的崩溃和灵魂的缺失。

    眼睛都失明了,还能不“脱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