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三”的思考

(2011-03-02 11:30:52)
标签:

三打祝家庄

三打白骨精

《水浒传》

文学作品

《西游记》

分类: 历史文化

    如今,大凡领导讲话,都喜欢用“三”,什么“提三条要求”、“讲三点意见”、“谈三点体会”等等,很少有人讲两点或者是四点的。

    以前我在做文字工作的时候,每逢起草会议讲话、总结经验材料,也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三”这个框架结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很久以来我都不得要领。后来回忆了一下,好像很多历史名著里面也不乏此类现象,像《西游记》里面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传》里面的“三打祝家庄”,还有个老电影叫做《三进山城》的,就连孔夫子也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话,如此等等,不一而论。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对这个“三”情有独钟,不舍不弃呢?是冥冥中注定,还是有意为之?这个问题也不好一概而论。就文学作品而言,我看有意为之的面比较大,就像“三打白骨精”和“三打祝家庄”,“三打”不仅赋予了故事的跌宕起伏与个性,也让文学作品更加显得富有韵味。就总体而言,似乎这是写作的一贯手法。如果一战成功,作者倒是省了不少笔墨,而故事情节也就显得索然无味了。读者读起来自然就没有了引人入胜的感觉。为了制造情节,就要抖搂几个“包袱”,或许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独具魅力和不厌其烦的地方。而领导讲话显然并不需要这样,既然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完全没有必要强拉硬拽,非要来凑个“三”不可。

    前几天,与儿子一起看旭日阳刚的访谈节目,我说旭日阳刚虽然现在走红了,但就其艺术生命力而言,应该是不会长久的。儿子问为什么,我不加思索的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前两条讲了后,第三条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就在我牵强附会的“编造”第三条的时候,儿子说“既然两条就能说明白,为什么非要凑三条呢”,童言无忌,此语一出,让我顿觉汗颜。想想也的确是如此,很多时候,不做作,不矫饰比任何华丽的语言更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让人感觉踏实。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就“三”的问题思考了很长时间,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形成了如此的思维惯性。后来查了一下资料,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三”在古人看来是有些讲究的,如孔子要求人们要做到智、仁、勇三德,道家要求人们要做到精、气、神三种状态,法家则提出了法、术、势的要求……等等。而所有这些,其实都脱离不开老子的“三生万物”思想!按我的理解,所谓的“三生万物”,无非就是突出一个全面的“全”字,就像我们经常讲的“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等,之所以不是举一反四、举一反五,就仅仅是因为,“三”只是一个名词,而非数字。如此看来,在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逢事必要“凑三”。有些时候,只要把问题讲全面了,讲清楚了,没有遗漏也就可以了。

    偶然想起这个话题,恐有所遗忘,故记录于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