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梦中的橄榄林
(2009-08-17 17:05:01)
标签:
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前线一块石头落了地小酒店镇政府情感文化 |
分类: 岁月情怀 |
接兵干部家访时,我正在外面收账。
高中毕业后,因为正日无所事事,离报名参军的日子又甚远,在农村,光吃闲饭是不行的,不仅父母会埋怨,就连乡邻四舍也会笑话你。与我一般大的孩子大都去了镇上的小工厂做工。秉性使然,我却不太适应那里的环境,干了不到一个月就溜之大吉。为免受白眼和斥责,便约了几个同学,在镇上开了一片小酒店。俗话说:生意好做账难要,但又不能不赊,都是邻亲百家。于是,外出收账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这天,正当我为几块钱与客户大费口舌的时候,远远就见母亲一路小跑地过来了,到了跟前,气喘吁吁地说:儿子,快回去,部队里来人了。我一听,顾不得在纠缠,丢下一句:回头再说。撂下母亲慢行,独自一人跑回了家。
一进门,就见我们镇派出所的小刘正陪同一位军人闲聊着什么。见我进来,小刘忙着介绍,我抹了一把满脸的汗水,学着电影里军人的样子,给接兵干部敬了一个极不标准的礼,我的这一举动,令在场的人捧腹大笑,紧张的气氛顿时变得轻松起来。这时,我才仔细地大量了一下这名军人,个子高高的,清秀的脸上透露出军人特有的英武之气,这不就是电影里我常见到的军人形象吗?接兵干部很健谈,诙谐幽默的话语使我们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家访在闲谈中很快结束了,接兵干部也走了,而我的思绪却久久难以平静下来。
当兵的梦想缘于我的少年时代。那时候,看电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讲还是一件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唯一的业余文化生活就是看电影,只要听到十里八村哪个村子放电影,放学后顾不上吃饭,就和玩伴早早去占地方。那时候,战斗影片是最多的,也是我们百看不厌的,因为是公社的流动放映队,一部片子有时要看上十几遍,看得久了,对英雄的崇拜也就与日俱增。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正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关键阶段,上学来回的路上,大街上的高音喇叭里全是老山前线的战报。但在当时,印象中只知道在打仗,并未在心灵深处产生太多的激荡。直到有一天,就在下课后,我们的班主任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书,给我们读了起来,也就是那本书——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使我从此萌发了从军的梦想。几天的时间里,老师都要给我们读上一篇,我们被书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住了,每当此时,年少的心灵便会飞驰到战火分飞的老山前线,与那血与火的焦土一起沸腾起来……
终于盼到高中毕业,心中的梦想就要实现了,我想。当我把这个想法第一次告诉父母亲的时候,迎来的却是一顿训斥,“不行”,短短的两个字使我在那个夜晚失眠了,脑海中满是战士冲锋的身影,心绪始终也平静不下来。捱到天亮,终于有了主意:找舅舅去。舅舅在镇政府干秘书,有文化,见识广,相信他能够把这件事“摆平”。第二天一早,顾不上吃早饭,便急匆匆地到了镇政府,见到舅舅,说明原因。舅舅当即表示支持,说:“你先报上名,剩下的工作我来做。”我喜出望外,回家的路上,就像放飞的鸽子,怎么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一路小跑地回了家。
思考了一天,到了晚上,我搬来小凳子,把父母叫到一起,第一次做起了思想工作,不知是我恳切而又坚决的话语打动了父母,还是舅舅的劝说起了作用,父亲终于说话了:“那你就当个好兵……”,父母的工作终于做通了,接下来的日子,一切都很顺利,体检结束后,就盼着部队干部家访了。今天,终于见到了接兵干部,心情既激动又有些忐忑不安,老怕出什么问题,接兵干部走后,我的心也随着走了……
等待的日子很漫长,焦杂的心情使我度过了太多的不眠之夜。直到有一天,母亲说镇上来通知了,让我到县上去领服装,我的心情才像一块石头落了地。回来的路上,瞅着穿在身上崭新的警服,心中就像喝了蜜一样香甜,俨然自己就是一个兵了。
终于,在那个初冬的早上,我踏上了南下的列车,随着列车徐徐启动,我的梦想也随之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