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思颍诗》地名释源
(2009-08-15 11:06:04)
标签:
西湖书院思颍诗欧阳修杂谈 |
欧阳修《思颍诗》地名释源
上海铁路局
提要:本文首先从宋嘉祐二年(1050)至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20年间所作《思颍诗》中,析出以“颍”字为诗句的21首,列出其诗题、写作年代、写作年龄及所任官职,并就《续思颍诗序》中思颍、归颍迁徙往经之地、时间与欧阳修病史经历相对应。认为,欧阳修早年在颍州买田建宅与向往田园、将思颍视为精神家园互为表里,共同构成欧阳修思颍之重要内容。其次,对宋代之后以西湖书院、欧阳修祠祭为景观地名的诗意化西湖园林景观建筑在颍州的流变,及明清黄河、颍河对西湖周边生态的影响与名称变化的渊源关系进行探讨。
一、思颍归田与致仕
颍州之名始于后魏,“置颍州取颍水为名”。(1) 《思颖诗》之题名始于宋治平四年(1067),时任知颍州、翰林学士陆经、字子履,将欧阳修自宋皇祐二年(1050)离颍到治平四年所作《思颍诗》十三首,刻石立碑于颍州西湖。当年五月三日,欧阳修作《思颍诗后序》言:“因假道于颍,盖将谋决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颍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熙宁三年(1070)九月七日,欧阳修“今其年六十有四”,作《续思颖诗序》云:“今又得在亳及青十有七篇以附之。盖自南都至在中书十有八年而得十三篇,在亳及青三年而得十有七篇,以见余之年益加老,病益加衰,其日渐短,其心渐迫,故其言愈多也。”(2) 学人评价欧阳修的诗风,认为“情韵高远,往返咏唱,低徊欲绝,是开宋诗之首的先导者”。(3)
思颖之诗,多称羡田园,或表引退归田、或咏退隐之志,语言流畅,言深情处,自然白描,平易浅出。诗句中“买田”、“有田”、“颍田”、“筑室”、“买地”皆与思颍贴切相关。欧阳修44岁,正值壮年之时,就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上,来颍共度晚年。(4) 熙宁元年(1068)戊申,欧阳修“是岁,筑第于颍”(5) 此前,治平四年(1067)知亳州途径颍州期间,即扩建房宅,谋归退之计。直至熙宁四年(1071)二月二十三日,欧阳修仍对此挂念,并“寄书子欧阳方,言颍州置购田庄事宜。”(6) 欧阳修自知颍州后,欲在颍择地买田置宅、退居终老于此,不仅言于其《思颍诗》中,且贯彻始终,持之以恒。
一方面,欧阳修思颍,请求致仕退休与北宋中期的官僚政治纠纷有关。从欧阳修于景祐三年(1036)因朋党事初次被贬,到庆历改革后,因张甥案于庆历五年(1045)再次被贬(7) ,至后来因帷薄事再遭政敌弹劾,以致于“出朝知亳州以来,旧日政敌‘申言犹不已’”,“晚年退任地方官,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拒绝执行,宁可致仕告老”(8) 可谓身心疲惫。另一方面,欧阳修身体早衰,早年就已露端倪。明代何孟春从欧阳修作品中摘章择句,认为欧阳修四十岁左右即已呈现老迈之态。今人有分析欧阳修目疾及先天因素,按《欧阳修全集》分卷次序摘录自嘉祐三年(1058)至熙宁三年(1070)因目疾带来的种种艰辛不便22例。(9) 中年之后,除目疾外,欧阳修自述“形骸苦衰病,心志亦退懦”,(10)熙宁元年,62岁的欧阳修在亳州寄诗常秩,诉年老病衰及归田之念。(11)次年,欧阳修在青州上请调《乞寿州第二札子》,言:“又若渴淋,亦五、六岁。年日加老,病日加深,睛瞳气晕,侵蚀几尽,脚膝瘦细,行步艰难……今者未敢别有陈情,只欲求淮颍之间一便郡,苟窃俸禄,以尽余生。”(12) 在蔡州,熙宁四年(1071),二月,“百病缠身,告假居家”,三月十一日,“病告中撰成求致仕表疏,以边事警急,未上奏。”(13)四月,65岁的欧阳修上书《蔡州再乞致仕第一表》云:“新春以来,旧苦增剧,中痟渴涸,注若漏卮,弱胫零丁,兀如槁木……”。(14)
思“颍”与《思颍诗》
诗 |
诗 |
写作年代 |
写作地点 |
写作年龄 |
任职官位 |
《寄圣俞》 一题作《因马察院至,云见圣俞于城东,辄书长韵奉寄》 |
行当买田清颍上, 与子相伴把锄犁。 |
皇祐二年七月 (1050) |
南京 (今河南商丘) |
44 |
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 |
《摄事斋宫偶书》 一题作《斋夕感事》 |
谁为寄声清颍客, 此生终不负渔秆。 |
嘉祐三年正月 (1058) |
开封 |
52 |
权知开封府 |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 |
吾已买田清颍上, 更欲临流作钩矶。 |
嘉祐三年六月 |
开封 |
52 |
知开封府 |
《清明前一日,韩子华以靖节〈斜川〉诗见招游李园。既归,遂苦风雨,三日不能出,穷坐一室。家人辈例残壶得浊洒数杯。泥深,道路无人行,去市又远,索于筐筥,得枯鱼干虾数种。强饮疾醉,昏然便寐。既觉索然。因书所见,奉呈圣俞》 |
有田清颍间, 尚可事桑麻。 |
嘉祐四年四月 (1059) |
开封 |
53 |
免知开封,转给事中,充御试进士详定官 |
《有赠余从端溪绿石枕与蕲州竹簟,皆佳物也。余既喜睡,而得此二者,不胜其乐。奉呈原父舍人,圣俞直讲》 |
终当卷簟携枕去, 筑室买田清颍尾。 |
嘉祐四年 |
开封 |
53 |
由枢密副使转参加政事,户部侍郎,进封开国公。 |
《读书》 |
买书载舟归, 筑室颍水岸。 |
嘉祐六年八月 (1061) |
开封 |
55 |
|
《鹎鵊词》 |
君不见颍河东岸村陂阔, 山禽野鸟常嘲哳。 |
嘉祐六年 |
开封 |
55 |
|
《初食鸡头有感》 |
何时遂买颍东田, 归去结茅临野水。 |
嘉祐六年 |
开封 |
55 |
|
《下直呈同行三公》 |
买地淮山北, 垂竿颍水东。 |
治平元年 (1064) |
开封 |
58 |
转吏部侍郎 |
《下直》 |
终当自驾柴车去, 独结茅庐颍水西。 |
治平元年 |
开封 |
58 |
|
《秋怀》 |
鹿车终自驾, 归去颍东田。 |
治平二年 (1065) |
开封 |
59 |
|
《偶书》 |
决计不宜晚, 归耕颍尾田。 |
治平二年 |
开封 |
59 |
|
《寄答王仲仪太尉素》 |
明年今日如寻我, 颍水东西问老农。 |
治平四年 (1067) |
开封 |
61 |
罢参知政事,除观文殿学士,出知毫州,转刑部尚书。 |
《戏书示黎教授》 |
若无颍水肥鱼蟹, 终老仙乡作醉乡。 |
治平四年 |
毫州 |
61 |
出知毫州 |
《书怀》一题作 《思颍寄常处士》 |
齿牙零落鬓毛疏, 颍水多年已结庐。 |
熙宁元年 (1068) |
毫州 |
62 |
转兵部尚书,改知青州,充京东东路安抚使。 |
《晓发齐州道中二首》 |
惟应思颍梦, 先过穆陵关。 |
熙宁元年 十月 |
赴青州 途中作 |
62 |
|
《表海亭》 |
颍田二顷春芜没, 安得柴车自驾还。 |
熙宁元年冬 |
青州 |
62 |
知青州 |
《闻沂州卢侍郎致仕有感》 |
颍上先生招不起, 沂州太守亦归来。 |
熙宁元年十二月 |
青州 |
62 |
|
《青州书事》 |
君恩天地不违物, 归去行歌颍水旁。 |
熙宁二年 (1069) |
青州 |
63 |
|
《谒庙马上有感》 |
自怜思颍意, 无异旅人愁。 |
熙宁二年 |
青州 |
63 |
|
《箕山》 |
漱流羡颍水, 振衣嗟洛尘。 |
熙宁三年 (1070) |
蔡州 |
64 |
改知蔡州 |
《续思颍诗序》与欧阳修仕宦迁徒及路线地名表
年 |
年 龄 |
迁 |
宋英宗治平 四年(1067) |
61岁 |
三月罢参知政事,除观文殿学士,由开封出知毫州。辞别神宗,乞便道过颍少留,许之。 五月三日,序《思颍诗》。此月,再至颍州,有《再至汝阴三绝句》。在颍扩建房宅。会晤颍知州陆经。陆经刻欧阳修《思颍诗》十三篇于碑。五月二十五日,离颍赴任。二十八日,抵达毫州。 |
宋神宗熙宁 元年(1068) |
62岁 |
是春,连上《毫州乞致仕》三表、三疏,不允。是夏,上《毫州乞致州仕第四表》和《第四札子》,七月,有《毫州乞致仕第五表》、《第五乞守任札子》。八月四日,转兵部尚书,改知青州(山东益都),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九日,上《辞免青州第一札子》,此月,作《忆焦陂》。赴青州任。过扶沟县,十月,经齐州(山东济南),游舜泉。二十七日,至青州上任。 |
熙宁二年 (1069) |
63岁 |
是冬,上《乞寿州第一札子》、《乞寿州第二札子》,请调寿州(安徽凤台)。 |
熙宁三年 (1070) |
64岁 |
四月十二日,授欧阳修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兼并、代、泽、潞、麟、府、岚、石路兵马都总管。欧氏坚辞不受。六月十五日,再辞任命,乞知蔡州(河南汝南)。七月三日,改知蔡州。八月,赴蔡州任。道出颍州,滞留一月有余。六月七日,作《续思颍诗序》,二十七日,至蔡州。 |
制表参考: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3册,(宋)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修年谱》。(清)华孳亨(道光十四年刻本)《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卷3。(清)杨希闵(光绪四年刻本)《欧阳文忠公年谱》。《欧阳修全集》。《全宋诗》等资料。
二、颍州西湖景观地名
宋人曾对颍州西湖记有“杭有西湖,颍亦有西湖,皆为游赏之胜,东坡连守二州。其初得颍也,有颍人在坐云内翰,但只消游湖中便可了郡事。”(15)其“游赏之胜”,得名于北宋时期以颍州西湖为区域范围的西湖景观。宋治平四年(1067)秋,欧阳修在亳州以一首《答子履学士见寄》为诗题的《思颍诗》中,有“知君欲别西湖去,乞我桥南菡萏香”之诗句,表明于颍亳相望、酬答应唱之间的“西湖”思颍意向。令欧阳修魂牵魄系的颍州西湖,源于皇祐元年至皇祐二年欧阳修知颍州时,其间,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以颍州西湖为题材的名篇佳句,(16) 西湖周边环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亦成为欧诗命名诗题的重要内容。在以“堂”、“亭”、“桥”等为通名的诗题、诗句中,欧阳修颍州诗词景观地名,即由通名转化为专名的界定过程,是诗人对西湖实景的名与实及审美情趣自然真实的反映。(17) 西湖景观名称的命名与宋代之后颍州地域对欧阳修创作颍州诗词的接受、传承有着密切关联,后代文献对此景胜记载不绝。
元代地理总志《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对颍州西湖景观名胜记有“西湖,欧阳修游玩之所”。(18) 明《永乐大典》方志《凤阳府图经志》记有“颍州古迹,西湖,在西门外,宋欧阳文忠公游息之地。”(19) 明天顺《大明一统志》有“西湖,在颍西北二里,长十里,广二里,景象甚佳,宋晏殊、欧阳修、苏轼相继为守,皆尝宴赏于此”。(20) 明《大明一统名胜志》卷14记有“颍西二里有湖袤十里,广二里,翳然林水为一邦之胜,欧阳修自杨移颍有‘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之句,公乐其风土,筑室湖上,仍自为诗,序曰:……”。(21)
1、西湖书院
颍州西湖区域景观地名中,西湖书院的沿革变迁在周边景观环境具有典型性。
从明初,“在颍州西湖之滨,宋欧阳修知颍,乐其风土,晚年终老于此,遂筑书院,本朝洪武间沦于河”。(22) 至正德年间(1506-1521)得知该书院“距今四百余年,其野田荒草,人人知为欧公遗迹也”。(23) 嘉靖十四年(1535),位于颍州西湖南岸的西湖书院再次重建,其“前为门,又前为西湖书院坊,后为梧月柳风堂,东西直为厢,最后面湖为胜绝亭,为垣墙四周。”(24) 后年久圮坏,万历年间知州谢诏再重修。清顺治年间(1644-1661)西湖书院“淤于湖南”(25) 至“雍正十三年(1735)知府庐见曾重修,建有学舍二十一间,乾隆三年(1738)知府孙光祀加修,今圮”(26) 乾隆十三年(1748),建清颍书院,“郡守王敛福以西湖书院距城稍远,改建于此,为合郡士子肄业之所。设立规条,聘请掌教,课期亲为训迪”,该书院“在东城金鸡嘴文昌阁下”。(27) 至此,西湖书院之职能已被清颍书院所取代。道光年间(1821-1850)其建筑格局与乾隆年间记载基本一致,书院“基地东至城北至文昌阁下,路西南池水绕之,池中筑提,堤之中有桥,曰:钓月桥,西设坊,曰:云路,……”。(28)
2、欧阳文忠公祠
明代颍州地域对欧阳修的祠祭,多以位于南城学宫之西的欧阳祠为中心。此前,元代欧阳祠则在西湖书院东,但自“变故以来,湮没无稽,正统中(1436-1449),提学御史彭勖建于今所,岁久又圮,成化九年(1473)同知刘节买地,学东建祠落成,因移徙察院。适丁后,堂基遂仍迁故址。”(29)
嘉靖年间,州署所在与欧文忠公祠合而为一,(30)且还将“宋知州事欧阳修、苏轼、吕公著三贤俱奉祀于名宦祠,又并晏元献公,设木主于西湖书院”。(31)该书院“在州西湖南,中为四贤堂,中设晏元献公、欧文忠公、苏文忠公、吕正献公木主,为露台,露台之东为碑亭”。(32)
清顺治年间,位于西湖“湖中渚宴、吕、欧、苏祠”,地处湖南,因水而湮毁,西湖书院“独四公祠肖像如生,有大门、有六一堂,东西翼以厢房六,祠前东西厢房六,后有台,蘶然上亭,周围有垣。”(33) 对于自明末清初以来西湖上的四贤祠的祠祭制度及变迁,乾隆《阜阳县志》记有“岁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明万历中知州谢诏重修,康熙七年(1668)知州喻三畏重修,二十五年(1686)知州马之骅重修,雍正十三年知府庐见曾大加修葺,乾隆十三年知府王敛福更新之,建澄源堂于其后”。(34) 后至“嘉庆十二年(1807)知县王驭超、署知县张培捐俸重修”。(35)
三、地名景观与河湖水情
以西湖书院和欧阳修祠为代表的颍州西湖景观建筑,其空间位置的相对一致性,除因年久自然圮毁外,很大程度上受周边生态地貌的制约。黄河、颍河及西湖的泛涨是影响西湖景观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具体表现在以颍州西湖为中心的书院、祠堂等景观建筑的重塑及成因方面。
水患对西湖景观的冲淤,“胡金之后,黄河冲荡湮湖之半,然而四时佳景尚在,前代名贤达士往往泛舟游玩,于是,湖南有欧阳文忠公书院基。”(36)存于书院的历代碑碣因此“残毁少存,如西湖书院有碑沉埋于湖水中,宣德中(1426-1435)尤有渔家见数道浅水处,今湮没泥中”。(37)毁于水灾的欧阳文忠公祠,明正统年间重建,并由大学士杨荣在祠堂内刻立欧阳祠碑。(38)该《欧阳文忠公祠堂记》云:“公旧祠在颍城西北,沦于河,祀故久废,正统丁已(1437)春,监察御史彭勖董学事至颍……捐资倡州守属出俸余,……中为堂三间,门为屋一间,缭以周垣。”(39)几经圮废、重修,清顺治年间,书院又湮废“湖南有西湖书院遗址,半为邻湖者侵”。(40)
明初,以欧阳修颍州诗词为文化背景的西湖园林景观地名,广为流传。天顺五年(1461)刻本《大明一统志》卷7凤阳府宫室条,即记有聚星堂、会老堂、双柳亭、清颍亭等景观。(41)同时,又涌现出以欧诗为题的新景观建筑地名,缬芳亭、(42)六一堂(43)等。欧诗中以桥为题的三桥诗,有飞盖、望佳、宜远,(44)亦成为后人缅怀纪念的西湖景观地名。而后世又以桥为名建怀欧桥于西湖。(45)年代久远的诗意地名,原址位置及遗迹旧址使人难以识别,其象征性意义往往大于实际存在。昔日之聚星堂地名,至道光年间其故址仍为人乐道。(46)
西湖景观地名的变迁,一方面与影响西湖地域水景园林自然条件的河湖水系的徙变脉络相联,另一方面,黄河、颍河自身水系的嬗变,也自然反映在其河湖名称的变化上。
1、黄、颍河名的混同
明初,黄河南泛对颍河水系形成冲击,不仅改变了河流分布及流向,且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该流域河湖水系名称变化产生影响,明清相关水利专著及颍州方志多记有该地河湖演变成因与黄河、颍河渊源。《大明一统志》云:“本朝洪武八年(1375),黄河分决、合流经颍州北门外,宣德五年(1430)西北淤塞,俗称小河”。(47)正德《颍州志》卷10所附州图,即绘制有1511年之际黄河、旧黄河、颍河等河湖流向及颍州颍川卫、西湖书院等分布方位。时黄河夺颍在州境流经路线为;“其始入境决界沟成湖,出而汇白杨湖,过太和旧县,支分为西茨河、柳河屈折百里间,复合于回窝至黄坝堆,下合颍河”。(48)黄河南泛造就出沿河新生区域地貌形态,颍州界沟湖、白杨湖(49)由湖成河,变为湖河一体的黄河河道。河道北徙后,泥沙沉积,又瓦解萎缩为若干湖群。原先颍州西、西北主要颍河支流汇入所谓“旧黄河”,各河流间水系混杂。有近河地方“因河而名”,赋予新名,如以“黄河新溜”取代原名,其命名原则源于黄河南泛之影响。(50)
2、白龙桥。明正德年间有记:“白龙沟桥在北城西北隅,跨西湖,下流白龙沟,成化中(1465-1487)僧济拳募修,有记立石”。(51)成化《中都志》载,沟“自西湖东南流,绕故学宫之北,东南郡历坛,出龙沟桥入颍河,相传尝有白龙现于此,故名”。(52)清顺治年间,“白龙桥去门一里许,自西湖东桑园庐花湄三□合入颍,澎湃易圮,州守谢公诏修,未期年冲崩,明万历十二年(1584)州守周公日甲重修,旋取豫山石,公筑址于渊,规以巨石,翼以石栏,以今民便之”。(53)其去门一里许,此门即颍州城北门:承恩门。嘉靖《颍州志》记有:“承恩门外,跨西湖水”,(54)表明州城和西湖的确切距离。可见,颍州城城市防洪诸如疏浚河道,兴修城建及西湖闸(55)的合理运用,亦可反映出西湖水情之消涨,而西湖园林景观兴废于水亦与之相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