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大庆
王大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5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阳修《思颍诗》地名释源(注释)

(2009-08-15 11:04:51)
标签:

欧阳修

杂谈

 

(1)(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南直隶境 颖州 秦颍川 汉汝阴

(2)欧阳修《思颍诗》涉及“颍州西湖诗词”,今人对以上相关内容的研究,其论文、著作多出于不同视角。有:施培毅《欧阳修的“颍州诗词”》 《江淮论坛》1980年第5期,韩酉山《欧阳修颍州聚星堂燕集赋诗考述》 《江淮论坛》1999年第4期。魏宏灿《欧阳修与颍州西湖》《艺潭》1986年第1期,刘奕云《颍州西湖史探微》 《淮河志通讯》1989年第3期,上官紫雪《颍州西湖》 《颍州欧阳修会老堂》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第4期,张明华《欧阳修(六一诗话)写作原因探讨》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而2004年12月由黄山书社出版的王秋生辑注《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用力最勤。

(3)刘若愚《欧阳修研究》下篇 欧阳修的学术 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9年5月版 第182页。

(4)欧阳修作以《寄圣俞》为诗题共三首,一作于明道二年(1034)。一作于宝元元年(1038)。另一作于皇祐二年(1050),又题作《因马察院至,云见圣俞于城东,辄书长韵奉寄》参见《全宋诗》卷301,卷298,卷28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第6册。

(5)(宋)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修年谱》。

(6)刘德请《欧阳修纪年录》上海古籍书出版社 2006年7月版  第456页。

(7)王志坚《四六法海》卷三记有:“公以庆历四年除龙图阁直学士。五年,以孤甥张事落职,知滁州。八年,徙扬州。皇祐元年,移颍州。是年复龙图阁直学士,所谓‘屡被升迁之渥’也”。《谢宣召入翰林表》《宋文纪事》卷19 欧阳修之2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5年12月版 第264页。

(8)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和从政》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4年10月再版 第254页。

(9)刘金柱《欧阳修目疾及先天因素》姜锡东 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 第六辑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版 第438—439页。

(10)欧阳修《读书》嘉祐□(曾本作六)年《全宋诗》第6册 第3660-3661页。

(11)欧阳修《思颍寄常处士》王秋生辑注《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黄山书社 2004年12月版 第194页。又,《全宋诗》卷295 欧阳修14 则使用《书怀》为诗题。

(12)《欧阳修全集》卷94。

(13)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7月版 第456页。

(14)《欧阳修全集》卷94。现存最早集中收录欧阳修有关颍州地域诗文的方志是明正德六年(1511)颍州志,其凡例言:“集录欧公诗文以见颍在前朝风土美盛,故凡干涉颍者一一录之”。该志卷6 欧公诗文多收于各种欧阳修文集。今又有《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 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日本学者东英寿在肯定其整理出版独立性的同时,又认为该全集以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欧阳修二十七代孙欧阳衡编篡的《欧阳文忠公全集》为底本,对宋人周必大本的作品排列影响较大,且校勘中未利用在日本被视为国宝的天理大学南宋刻本。(《新宋学》第二辑第256—268页。)李逸安在《欧阳修全集》前言中认为“与周本相较,衡本同样编作158卷,但它除诗之外的篇目悉以年月前后为次,每卷中篇章多寡,前后顺序时有改动”,此本“收文多、流传广、影响大”,“校刻精审,改正了别本许多舛误”。清代重刻全集版本,多以周必大宋庆元二年(1196)庐陵刻本,即153系统为祖本,“嘉庆欧阳衡刻本可谓异军突起,改变了旧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重刻本”(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年5月版 第97页)。

(15)(宋)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 卷8 地理门 湖。

(16)皇祐元年(1049)三月  欧阳修43年之时,作诗题《初至颍州西湖,种瑞莲、黄杨,寄淮南转运吕度支、发运许主客》,一题作《到颍治事之明日,行西湖上,因与郡官小酌其上,聊书所见》,其诗句有“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荫乍合时”。五月,诗题《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五月,诗题《西湖戏作示同游者》,一题为《初泛西湖》。作诗句以“西湖”、“平湖”,有“北库酒醪君旧物,西湖烟水我如家”《酬孙延仲龙图》。诗句“如今寂寞西湖上,雨后无人看落英”,《答通判吕太博》。诗句“西湖旧已闻,既见又过之”《答吕公著见赠》。诗句“平湖绿波涨渺渺,高榭古木阴层层”《伏日赠徐焦二生》,一题为《徐焦二子伏日游西湖,余以病不能往,因以赠之》。皇祐二年(1050)春作诗句“清晨驱马思悠然,渺渺平湖碧玉田”《祈雨晓过湖上》。

(17)皇祐元年欧阳修在颍州作诗题《三桥诗》、《飞盖桥玩月》、《人日聚星堂挥韵得丰字》、《聚星堂前紫薇花》、《竹间亭》。其后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皇祐二年(1050)又作《太傅杜相公索聚星堂诗谨成》、皇祐三年作《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至和元年(1054)四月、六月,在颍停留时,作《去思堂会饮得春字》、《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荫,因而有感》。又,欧阳修归颍致仕后,熙宁五年(1072)四月作《会老堂》、《会老堂致语》。

(18)《大元混一方舆胜览》 卷中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颍州 景致,其题咏条又引有欧阳修“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等诗句。

(19)《永乐大典方志辑佚》 凤阳府图经志  古迹 中华书局 2004年4月版  第999页。

(20)天顺五年本《大明一统志》 卷七 中都 凤阳府 山川。

(21)(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凤阳府志胜。

(22)天顺《大明一统志》卷7 凤阳府  山川。

(23)(明)正德《颍州志》 卷2 西湖书院。

(24)(明)嘉靖《颍州志》 卷11 学校志。

(25)(清)顺治《颍州志》 卷2  西湖。记有“嘉靖乙未(1535),兵备李公宗枢申准抚按,委判官吕公景蒙查复湖地十顷有余,周围计一十有六里,而书院祠宇复旧地,后稍圮颓,州谢公诏力清湖址,涂□一新,迨今三十余年,书院已湮废。”

(26)(清)乾隆《阜阳县志》 卷6 学校 西湖书院。

(27)(清)乾隆《颍州府志》 卷4 书院 颍州府  西湖书院。自宋皇祐元年欧阳修守颍,建西湖书院,之后,几经兴废。元代西湖书院的具体方位,明正德《颍州志》 卷2 祠庙记有“按,元志(欧阳)祠在西湖书院东”。明代修葺书院记录则始于正德七年(1512)孙磐任职颍州期间重修书院。(清)乾隆《颍州府志》安徽省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黄山书社  2006年11月版  第211页。

(28)(清)道光《阜阳县志》 卷3  建置  群所。

(29)正德《颍州志》 卷2  祠庙 欧阳祠。对于当时欧阳公祠之现状,(清)道光《阜阳县志》 卷3并无描述,仅转述前志相关内容,“在西湖上,旧在城北圮于水,明正统中,提学御史彭勖复建于学宫南,即今地”。对比(清)乾隆《颍州府志》卷2 建置志欧阳公祠条,“为颍水冲圮,明正统中,御史彭勖复建于学前之西,今废”。文学稍有出入。

(30)嘉靖《颍州志》卷7  建置志  府行署。

(31)嘉靖《颍州志》卷10  礼乐。

(32)嘉靖《颍州志》卷11  学校志。

(33)顺治《颍州志》卷2  舆地志  西湖。

(34)乾隆《阜阳县志》卷4  建置  四贤祠。

(35)道光《阜阳县志》 卷3  建置  祀所。

(36)正德《颍州志》 卷1 山川  西湖。

(37)正德《颍州志》 卷1  古迹  碑碣。

(38)正德《颍州志》 卷1 古迹 欧阳祠碑。

(39)正德《颍州志》  卷5 文章。

(40)顺治《颍州志》卷2  舆地志  西湖。

(41)双柳亭在明天启初“凤阳知府晏日启重建于西湖南”(顺治《颍州志》卷2舆地志)。又,“乾隆三年安徽布政史晏期盛复建”(乾隆《阜阳县志》卷2 舆地 古迹)。

(42)乾隆《颍州府志》卷2 建置志 古迹 ,“在西湖,见欧公诗”。

(43)顺治《颍州志》卷2 舆地志“宋熙宁中欧阳修致仕归颍,作六一堂于西湖书院旁卜居焉,卒老于颍”。

(44)欧阳修《三桥诗》题下原注:“皇祐元年新作三桥而名之,既而又为之诗”。

(45)顺治《颍州志》卷3  建置志 祠碑,“石为之,在西湖东一里”。又,“有怀欧桥碑在西湖东”。

(46)乾隆《阜阳县志》卷3建置  县署 “在府城北门大街以西即颍州治、建自明洪武初年……,宅门内二堂三楹即宋聚星堂故址。

(47)《大明一统志》卷7  中都  凤阳府  山川。

(48)正德《颍州志》 卷1  山川  黄河。

(49)正德《颍州志》 卷1  山川。界沟湖:“在州西一百四十里,本黄河水道,淤隔成湖,长三十余里,湖之南三里又一小湖亦长二三里,成化中同知刘节曾督民两开渠,泄水各夷高湮下,多成腴田。”白杨湖:“在州西一百里二十里亦黄河水道淤隔成湖,潦水泛则界沟湖之水自沟引而东入白杨湖,今湮其半。”颍河:“洪武初黄河自通许之西支分陈州商水入南顿混颍东流……绕北城门外,依黄坝堆而东入旧黄河,”北茨河:“下流西南至石羊铺北入旧黄河”。伍名沟:“自母猪港南,直流七十里无少曲折至入旧黄河”。原先州西北颍河各支流自黄河南泛后水系流向改变,其中还有不少次级支流如在州西乡的舒阳河、西茨河(因黄河横流冲决成河)、城北之西三十里河皆先流入柳河后而汇入黄河。

(50)嘉靖《颍州志》卷6 舆地志下,黄河新溜:“在州北二十五里”,清顺治《颍州志》卷2则记有“在州西北六十里外,黄河旧有溜,不知起自何年何地……太和南,濒河有小祠,俗呼截溜庙,今溜至此果平”。

(51)正德《颍州志》卷2  关梁。

(52)成化《中都志》卷2  山川。

(53)顺治《颍州志》  卷3  建置志  桥梁。乾隆《颍州府志》记有“又名飞虹桥,西湖诸水合流入颍,冲激易圮,知州周日甲重修。”又,清嘉庆《大清一统志》卷128  颍州府  津梁记有“白龙桥在阜阳县西一里,又名飞虹桥”。

(54)对于州城防洪,正德《颍州志》卷1  城池  记有“洪武九年(1376)颍州卫指挥佥事李胜督修”。此后,正德甲戌(1514年)、丙子(1516年)再修,将南北二城“相连为砖垣”。明人筑修州城的同时,亦兼顾疏浚城外河道、河堤。参见嘉靖年间张光祖《颍州重修城池记》,又,乾隆年间王敛福有《修府城碑记》,见乾隆《阜阳县志》卷4  建置。

(55)对于此闸之重要,顺治《颍州志》卷3  建置志记有“清河自州南来,由郭家口入桑园沟,经白龙沟达颍水,明万历五年(1577)知州谢诏时,因隍水多涸,于隍西北头建石闸一道……碑记云,此闸若废其如城守何,后竟验于乙亥之变”。乾隆《颍州府志》卷1  舆地  水  记有:“西湖闸,湖水易涸,日渐淤塞,明万历始置石闸。康熙七年(1668)知州喻三畏,雍正十三年(1735)郡守卢见曾,乾隆十三年郡守王敛福,历加修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