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思颍诗》地名释源(注释)
(2009-08-15 11:04:51)
标签:
欧阳修杂谈 |
注
(1)(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南直隶境 颖州 秦颍川 汉汝阴
(2)欧阳修《思颍诗》涉及“颍州西湖诗词”,今人对以上相关内容的研究,其论文、著作多出于不同视角。有:施培毅《欧阳修的“颍州诗词”》 《江淮论坛》1980年第5期,韩酉山《欧阳修颍州聚星堂燕集赋诗考述》 《江淮论坛》1999年第4期。魏宏灿《欧阳修与颍州西湖》《艺潭》1986年第1期,刘奕云《颍州西湖史探微》 《淮河志通讯》1989年第3期,上官紫雪《颍州西湖》 《颍州欧阳修会老堂》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第4期,张明华《欧阳修(六一诗话)写作原因探讨》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而2004年12月由黄山书社出版的王秋生辑注《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用力最勤。
(3)刘若愚《欧阳修研究》下篇 欧阳修的学术 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9年5月版 第182页。
(4)欧阳修作以《寄圣俞》为诗题共三首,一作于明道二年(1034)。一作于宝元元年(1038)。另一作于皇祐二年(1050),又题作《因马察院至,云见圣俞于城东,辄书长韵奉寄》参见《全宋诗》卷301,卷298,卷28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5)(宋)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修年谱》。
(6)刘德请《欧阳修纪年录》上海古籍书出版社 2006年7月版
(7)王志坚《四六法海》卷三记有:“公以庆历四年除龙图阁直学士。五年,以孤甥张事落职,知滁州。八年,徙扬州。皇祐元年,移颍州。是年复龙图阁直学士,所谓‘屡被升迁之渥’也”。《谢宣召入翰林表》《宋文纪事》卷19
欧阳修之2
(8)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和从政》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9)刘金柱《欧阳修目疾及先天因素》姜锡东 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 第六辑
河北大学出版社
(10)欧阳修《读书》嘉祐□(曾本作六)年《全宋诗》第6册 第3660-3661页。
(11)欧阳修《思颍寄常处士》王秋生辑注《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黄山书社 2004年12月版 第194页。又,《全宋诗》卷295 欧阳修14 则使用《书怀》为诗题。
(12)《欧阳修全集》卷94。
(13)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7月版 第456页。
(14)《欧阳修全集》卷94。现存最早集中收录欧阳修有关颍州地域诗文的方志是明正德六年(1511)颍州志,其凡例言:“集录欧公诗文以见颍在前朝风土美盛,故凡干涉颍者一一录之”。该志卷6 欧公诗文多收于各种欧阳修文集。今又有《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 中华书局2001年3月版)日本学者东英寿在肯定其整理出版独立性的同时,又认为该全集以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欧阳修二十七代孙欧阳衡编篡的《欧阳文忠公全集》为底本,对宋人周必大本的作品排列影响较大,且校勘中未利用在日本被视为国宝的天理大学南宋刻本。(《新宋学》第二辑第256—268页。)李逸安在《欧阳修全集》前言中认为“与周本相较,衡本同样编作158卷,但它除诗之外的篇目悉以年月前后为次,每卷中篇章多寡,前后顺序时有改动”,此本“收文多、流传广、影响大”,“校刻精审,改正了别本许多舛误”。清代重刻全集版本,多以周必大宋庆元二年(1196)庐陵刻本,即153系统为祖本,“嘉庆欧阳衡刻本可谓异军突起,改变了旧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重刻本”(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年5月版 第97页)。
(15)(宋)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 卷8 地理门 湖。
(16)皇祐元年(1049)三月
(17)皇祐元年欧阳修在颍州作诗题《三桥诗》、《飞盖桥玩月》、《人日聚星堂挥韵得丰字》、《聚星堂前紫薇花》、《竹间亭》。其后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皇祐二年(1050)又作《太傅杜相公索聚星堂诗谨成》、皇祐三年作《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至和元年(1054)四月、六月,在颍停留时,作《去思堂会饮得春字》、《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荫,因而有感》。又,欧阳修归颍致仕后,熙宁五年(1072)四月作《会老堂》、《会老堂致语》。
(18)《大元混一方舆胜览》 卷中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颍州 景致,其题咏条又引有欧阳修“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等诗句。
(19)《永乐大典方志辑佚》 凤阳府图经志
(20)天顺五年本《大明一统志》 卷七 中都 凤阳府 山川。
(21)(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凤阳府志胜。
(22)天顺《大明一统志》卷7 凤阳府
(23)(明)正德《颍州志》 卷2 西湖书院。
(24)(明)嘉靖《颍州志》 卷11 学校志。
(25)(清)顺治《颍州志》 卷2
(26)(清)乾隆《阜阳县志》 卷6 学校 西湖书院。
(27)(清)乾隆《颍州府志》 卷4 书院 颍州府
(28)(清)道光《阜阳县志》 卷3
(29)正德《颍州志》 卷2
(30)嘉靖《颍州志》卷7
(31)嘉靖《颍州志》卷10
(32)嘉靖《颍州志》卷11
(33)顺治《颍州志》卷2
(34)乾隆《阜阳县志》卷4
(35)道光《阜阳县志》 卷3
(36)正德《颍州志》 卷1 山川
(37)正德《颍州志》 卷1
(38)正德《颍州志》 卷1 古迹 欧阳祠碑。
(39)正德《颍州志》
(40)顺治《颍州志》卷2
(41)双柳亭在明天启初“凤阳知府晏日启重建于西湖南”(顺治《颍州志》卷2舆地志)。又,“乾隆三年安徽布政史晏期盛复建”(乾隆《阜阳县志》卷2 舆地 古迹)。
(42)乾隆《颍州府志》卷2 建置志 古迹 ,“在西湖,见欧公诗”。
(43)顺治《颍州志》卷2 舆地志“宋熙宁中欧阳修致仕归颍,作六一堂于西湖书院旁卜居焉,卒老于颍”。
(44)欧阳修《三桥诗》题下原注:“皇祐元年新作三桥而名之,既而又为之诗”。
(45)顺治《颍州志》卷3
(46)乾隆《阜阳县志》卷3建置
(47)《大明一统志》卷7
(48)正德《颍州志》 卷1
(49)正德《颍州志》 卷1
(50)嘉靖《颍州志》卷6 舆地志下,黄河新溜:“在州北二十五里”,清顺治《颍州志》卷2则记有“在州西北六十里外,黄河旧有溜,不知起自何年何地……太和南,濒河有小祠,俗呼截溜庙,今溜至此果平”。
(51)正德《颍州志》卷2
(52)成化《中都志》卷2
(53)顺治《颍州志》
(54)对于州城防洪,正德《颍州志》卷1
(55)对于此闸之重要,顺治《颍州志》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