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女婿过中国春节
(2013-02-16 19:58:30)
标签:
法国家宴礼节春节 |
分类: 关于嫁给法国人的那点事儿 |
上个月偶然在一本英文生活指南杂志中读到一篇写给在中国的外国“女婿”或是“男友”拜见(准)中国岳父岳母的“生存指南”,颇为实用而有趣,其中不仅介绍了最基本的见面用语,比如第一次见中国女友的父母,应该叫他们“叔叔、阿姨”等,文中也不乏调侃的点出几个“人之常情”,比如说“如果老外能流利地说上几句助兴讨喜的话, 女方父母会更容易接受这个外人”。小文读罢,不由感叹,在老外群体中如此流行的一本生活指南杂志,如今的内容中已经把跨国婚恋的生存技巧介绍得如此生动实用,可见如今选择和中国人谈恋爱,甚至谈婚论嫁的老外数量与日俱增,并且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
在刚刚结束的春节长假中,我的法国先生第一次以“内人”的身份正式过上了中国春节,几天下来各种家宴连番轰炸后,他可怜巴巴得对我说:“亲爱的,明年的春节我们多给自己留些日子休息好吗? 这个春节实在是累死了!”尽管生活在中国十余年,拜见岳父岳母的见面用语和拜年的祝词早已熟记在心,对中国春节传统,以及中国大家庭的往来方式也略有了解,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几天下来的走亲访友最终还是难以招架,这其中,让他倍感困惑和疲倦的并不是语言障碍,而是中国家庭礼节往来的表达方式和西方家庭的大不同。回想我刚亲身经历过的法国圣诞节(法国人的春节),相比这次中国春节家宴,确实显得更加轻松自在。
饭桌上得你来我往
我们这代独生子女,向来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如今因为工作忙碌,鲜少有回家和父母吃顿饭,聊聊天的时间,碰到逢年过节回家吃顿饭,常常是满桌子丰盛菜肴,父母不停的张罗着加菜添饭,生怕孩子吃不饱。中国父母对儿女的关怀和爱,极少是通过肢体语言或者更直接的语言表达,更多的是不停的加菜,把什么好吃好用的东西都给孩子留着,这种朴素而含蓄的方式。我先生对此非常理解,但还是招架不住中国家长式的关怀,这不,在饭桌上,明明刚说完最近在减肥,要少吃,转眼的功夫,老妈就又给他加了块红烧肉;一会儿又是不停的催促多喝汤,多吃菜......饭后小憩还没坐稳,又是酸奶水果伺候。一般这种情况习惯了,不吃也罢,可对于"一定要把盘子里的饭菜吃光才有礼貌"的西方小伙,一是不想冒犯岳父岳母,二是出于自身的礼节教养,硬着头皮也要吃完。就这样,你来我往几个来回,谁能招架得住!? 在和亲戚的家宴中,老人们对这个外国小伙也格外照顾,不停的告之多吃这,尝尝那,导致我先生每次饭后总是嚷着吃多了!
家宴上的香槟仪式
春节往往都是大家族聚会的日子,七大姑八大姨,平时常见不常见的各种亲戚聚到一起,难免有些寒暄。这回家里多了个外国人,算是添了个大热闹,当然,这位老外也顺其自然的成为家宴中的焦点。这次出于礼节,也为了给家人介绍一点法国特色文化,我们带了两瓶香槟。原本只想在饭前简单的开两瓶香槟给亲人们助助兴,最后搞成了个颇为隆重的仪式,搞得我这位害羞的先生非常紧张。大家都很期待这位正宗的法兰西小伙的"表演",更期待"砰"的一声香槟随着瓶塞飞出的场景,杯中的酒是不是香槟不重要,要的是有响声,开瓶要响,碰杯要响,有响就是热闹。这一点和西方礼节正好相反,西餐场合上,开香槟时是不能发出声音的,否则是对宾客的不尊重,这一点我先生在开瓶前还特别强调了一下,非常坚持自己的文化。不过,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我先生最终还是让香槟塞"砰"出瓶口,鼓掌,喝彩,大快人心。
能喝酒就是一家人
酒精确实是外交场合上的破冰器。一杯香槟下肚,大家不再拘禁,话匣子也打开了,接下来,就是迎战白酒,再过几个来回,已经不在分中国外国,反正都是一家人了......得益于平时和北京哥们儿的练习,饭桌上走几钟白酒和好酒量是老外收拢人心的良方。不得不说,中法两国的餐桌文化和酒文化非常相似,也很欣慰的看到,家人和我这位外国先生也能其乐融融的喝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