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03月31日

(2014-03-31 15:56:41)

http://s7/mw690/001MUh9Bzy6HJTwP2Jw56&690

独角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3月21日 @蜂巢剧场 

导演孟京辉&主演黄湘丽 与观众演后谈(


观众F孟老师,黄老师,首先很喜欢孟老师的话剧,以前还看过黄老师的演唱会,然后想问一下您二位在看到茨威格的原著的时候,从你们自己的角度来看这个语言是一个怎样的语言呢?还有一个问题是,徐静蕾拍过这样的一个电影,如果孟老师对电影和话剧本身如果按豆瓣评分的话,您给几星呢?还有黄老师对于徐静蕾的表演和您个人的表演您给几星呢?就是您的满意程度有多少?

孟京辉:你太过分了。(众人笑),徐静蕾是曾经跟我合作过话剧《我爱XXX》,我们又是那么好的朋友,你说我打分少了……不可能的,不可能打少了,但是在这儿如果是两个人比较的话,我更愿意比较。就是我如果导一个电影绝对不如她导的好,但是话剧,我觉得比她想的多,我觉得从这个概念来讲,相对来讲, 黄湘丽的表演幅度大,这也是话剧舞台的特点。我看过达里奥福的表演,他可以从演一个钟,一直演到一只蚊子,他可以幅度特别大。那么话剧演员在舞台上有这个幸运有这个空间,她表演幅度可以很大,但是你假象徐静蕾在电影里弄得所谓的那么丰富那么复杂,那观众在观赏的时候会被蒙上层层迷雾,所以不同方式都挺好。相对来讲,姜文的表演和徐静蕾的表演在电影里相得益彰,一个静,一个动;一个笨拙,一个灵巧;一个平静,一个桀骜不驯,这两个互相发生联系。但黄湘丽要在舞台上一个人要表演想象中的W先生,而这个W先生对她的刺激伴随着她,对她的所有空间的占据伴随着这个女人的一生,所以她的表演有更多的层面,同时她还要有一个旁观的冷静的陌生化效果的一个角色出现在舞台上来看自己演的,所以舞台剧更过瘾一点我只能这么说。

 

观众G孟老师黄老师你们好,我以一个90后的角度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会觉得是因为遇见了W先生,她身体里的多巴胺演变成了身体里的癌细胞,最后因为这个癌细胞而死了,我不知道孟导您的人生经历过这么多事情您是怎样来看待这个女主角这样一种爱情,这样一种人生观她整个的一生?还有黄老师您演了这么多场戏,会不会对您以后的爱情观有所改变?还有最后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黄老师的身材好好呀,怎么弄得呀?谢谢。

黄湘丽:谢谢,天生的(笑)。说到爱情观,首先我觉得我的爱情观还没有完全的成熟,但是它(这个戏)是会对我有影响的。做演员是会这样的,比如《恋爱的犀牛》还有这个戏,里面的角色是会慢慢进入你的身体里的,我不敢说多大的改变,但是她的疯狂,她的执着是会让我受到影响的。

孟京辉:我觉得我的经历跟你差不多,我没有经历过那么激荡的这些事情。我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到后来到处排戏,到处乱跑,我的经历没什么,也不像有的导演有的艺术家阅人无数之类的……没有过(众人笑),我很单纯。但是,是这样的,你说多巴胺到癌细胞……她可能就是在多巴胺特别旺盛的时候她死去了,她从来也没有觉得她自己有癌了,她一直在多巴胺状态,这是她跟病人的区别。她不是病人,她不是神经病,更不是精神病,也就是说气质上、精神上她都没有问题,我觉得她是一个在情感上执迷不悟的这么一个人。另外她心里觉得可以陪伴自己东西她就会永远勇敢的陪伴下去。她是一个执着的人吗?也不一定,但是在最后她的最后一滴血流尽的时候,我觉得她都是幸福的,她自己的幸福,我们代替不了。再有一个,我再换一个说法:没有这样的女人,这是茨威格的几段的思维的一个语言幻化。没有这样的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样一个人的话,我们会更希望跟她有一个距离感吧。但是因为她是在文艺作品里,所以无论是她还是观众都是安全的,所以,没事儿,她还可以再固执,再更加疯狂一点。当你进入这种疯狂状态时候,疯狂会有一种美感,我觉得享受这种美感,比探究疯狂的原因更重要,这是我想的。谢谢。

 

观众H孟老师,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您,第一个是在原著中这个陌生女人是病死的,您把她改成了自杀,这一点您是出于什么考虑?第二点是原著里面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出现了R先生个人的一些情况,包括最后让他说他终于感受到了死亡,感受到一次不朽的爱情,您是否考虑过使用这个?如果考虑过为什么最后又剔除了?第三个问题是最后使用手提摄影机,同一个场景里有第一人称有第三人称,非常牛逼,您当时是怎么考虑这段的?谢谢。

孟京辉:先说第三个,第三个其实就是一个人物的转换。其实也不是特别的新了,在莎士比亚的好多作品里也用过类似故意说别人说自己这种转换,挺好玩儿的,我们当时就是觉得可以这么用。这应该是在排练场的最后阶段碰撞出来的。第二个问题,其实我们想过,就是用一个女人的手在写一个德文的信,然后我们侧着拍,她现场写,然后写的时候,有另外的字幕说的是W说的话……但是我觉得这样有点传统,所谓传统就是不能真正的引起关注的兴趣。另外就像你说的在刚开始和结尾他有一个“冒儿”,这个在小说里茨威格是为了增加这个小说的真实性,但是在舞台上真实早就存在了,所以无需完全按小说来走,而且当时试了一下,觉得有点累赘,所以最后就完全剔除了。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来着……

病死,你说病死怎么死……不好玩,不来劲。而且,茨威格和他妻子双双自杀,这个可能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在我们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的微信里有专门的这张照片,他和他的妻子在床上,打着领带,穿得干干净净的躺着,她妻子就那么靠着他,他最后给朋友的信里,那意思就说“我已经没有耐心了,在这个世界里我先走一步,对不起了,愿还在的这些朋友

更加平和的在这个地方生活,走了……”大概就是这样的。所以可能像是对茨威格的一种遥远的致敬,当然这是他自己对生命的看法。那我们假设他的作品里的人跟他自己的的生活有某种契合你会觉得有一点头皮发麻的感觉,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另外当血留下来的时候,我还觉得有某种流动的东西会给观众某种深远的记忆。我喜欢这种意味,这也是我们最原著小说的一种艺术化的或者说个人化的一些理解。谢谢。

 

观众I两位老师好,想问一下黄老师,您已经演过这么多的角色了,可能有的角色在您的生活经历中并没有过着这样的体验,那么你是怎么做到对这个角色更有代入感,对她的生活经历更表现的淋漓尽致?

黄湘丽:其实我觉得作为演员就是这样,你会碰到很多角色……包括堕落少女“小白兔”她的生活我也没有经历过,但是我觉得人类的极限情感是共通的,你即使没有经历过但是你是可以去理解她,你也可以用心去体会她。所以这些还好,对我来说不是特别的困难的。另外就是你要相信,相信这个女人身上发生的一切,就是相信你所感受到的就是这个女人感受到的就可以了。谢谢。

 

(本次演后谈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