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孟京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他非常著名的一部作品,从今年的五月份开始,我和黄湘丽探讨了一个演员怎么在舞台上完成她自己的舞台行动和舞台灯光,音乐,表演之间的关系,她一个人站在舞台上如何同观众做深层的交流,我们一直在探讨。六月份的时候,我们也用别的方法把这个戏排了一遍,我们知道用那种方法不够,在六月底的时候黄湘丽她开始自己作曲,弹唱的所有的歌都是黄湘丽自己作曲,通过跟音乐的对话,渐渐接近了茨威格,感觉他的精神气质通过音乐和我们在一起了。黄湘丽一个人的舞台,中间也经历了很多,犹豫,迷茫和胆战心惊的一些瞬间,到现在演了几场了,演员也稳住了,现在的很多手法也都一步一步的成熟起来。
黄湘丽:特别感谢大家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因为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个尝试,排独角戏,其实也挺不敢想的,一个人在台上,没有对手要演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如何吸引观众,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准备了很长时间,中间积累的时间比较多,导演对我进行各种折磨,作词作曲就是被他折磨出来的,开始我们一直在想如何进入剧本,那就从写歌开始,我说我不会写,导演就说你作为一个演员有什么不会的,自己慢慢琢磨去吧,后来我就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写了一首歌,离这个剧本越来越近了,写的歌也越来越多,这也是进入剧本核心的一个方式吧。最让我感觉深刻的就是演出前的排练的那段时间,我们进行了各种尝试,然后对于剧本的理解呀,还是我们考虑是不是要把剧本变动一下呀,然后加入了各种元素,辛苦了两个月的时间,然后最后呈现给大家。
观众A:导演、湘丽您好,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整个的剧本是从音乐先进入感受还是从舞蹈进入的,还是就是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孟京辉:对,是混杂在一起的,比如她中间有一段跳舞,我们叫玻璃舞,我们邀请了一个奥地利的编舞大师多丽丝,来参加我们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来到中国,呆了十天,用五天的时间和黄湘丽做了一个工作坊,做工作坊的时候,让她来演一块碎玻璃,玻璃是怎么碎的,人怎么变成玻璃,我们在workshop里面,演了将近十分钟,但是我们拿了二十秒放在这部剧里,应该说有些编舞的理念和我们当时要的这个是穿插在一起的,没有那么确定,如果集中起来,更有浓郁的气质。
观众B:导演,您好。看了这部戏以后很喜欢您的作品,之前也看过了茨威格的原著,但是我对这个丢枕头、切菜的这些意向有些不太明白。
孟京辉:看不明白?这都看不明白!是这样,有两种方法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一种是粗暴点的,一种是温柔点的。我先用温柔点的来回答你,就是说舞台上有好多东西展示的并不是简单的故事,有好多飞翔的意向,什么是蒙太奇呢?是两个镜头的组接所产生的一种感觉,这是电影里的,那么在戏剧里呢?是一个意向,另一个意向,很多意向拼接在一起,更多的是留在观众心里的那种意向。那个你自己组合,有人看完扔枕头以后,我们的演员来看以后就觉得那种被抛质出的物体,感觉像是一种时光的流逝,将戏里的好些符号组合在一起然后给出一个你自己的回答,我觉得这就够了。还有一个粗暴点的回答,这个问题你要问毕加索,毕加索是不会回答你的,但是你不能说毕加索对这个问题毫无考虑,确实他的绘画好多这些奇奇怪怪的形式,我觉着更好的办法是进入到想象里边你自己翱翔,我觉得会很美的,比如说你觉得这个枕头是什么意思它就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中庸的回答。
观众C:我想问一下黄湘丽,你在表演的时候真的有走心吗?你是更多的状态下是黄湘丽还是更多的状态下是女主人公,比如说你在床单下的那段床戏,如果没有走心,你怎样去表演呢?谢谢。
黄湘丽:好吧,你问的这个问题我们在排练的时候也和导演交流过,如果你说站在台上的是谁?那一定是我,肯定我黄湘丽在演这个角色。
观众C:我觉得这部戏有点布莱希特的感觉。
孟京辉:并不典型。
观众C:我想问,在你表演的每一时刻,你感觉更多的是你,还是你已经在角色里了?
黄湘丽:我觉得这是融在一的,就是一定是我在感受,在感受这个角色,就是比如说在排练的时候,导演也更多的是考虑的是我,我本身的气质,黄湘丽是什么样子的,我会怎么样,比如说我会怎么样呻吟,我在床单下会怎么样,我觉得更多的演员本身,谢谢。
观众D:我想请教黄湘丽和孟导,中间有一个章节,通过女主角的视角去看她的内心世界,怎么说在床单里面是通过一个男主角去看她现在的状况和内心的碰撞,那为什么把这个章节放在最后而不放在前面呢?这个安排和穿插是怎么思考的?
孟京辉:只是一种选择,黄湘丽本身她有一种精神气质,生活中比如说特仗义,特别美妙,妩媚,特别的勇敢,特别二,特别嗨,这个是和女人的形象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要选择,就像你说的这些手法的选择,无所谓,就是水到渠成的,把水注入到里面,自然就来了,这些好像是最后四五天决定的,就是她在床单下的幅度大小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甚至我们还想到过在床底下作一个机关,演着演着黄湘丽就跑了,图像之前录好,然后让黄湘丽自己看着自己在表演,这是布莱希特。但是后来一想太费劲了,那你想告诉观众什么,最后我们决定抛开一切的技术,觉得没那么磊落,我们就想把这种表面上的东西抛开,只是让大家感受这个人,我们权衡了好多,但是还会变,中间有几段我还会重排一下,节奏感轻重缓急都会变,今天我们也觉得让演员如履薄冰,像走在刀刃上走的晕眩感我觉得这种表演是高级的,比较的发自内心,说实在不装,比较身体感。
观众E:我想问就是表演的时候是先进入自己还是先进入角色,就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剧本的时候,是先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是先进入对象。
黄湘丽:就像刚才那位观众说的,我们的创作过程,我是先进入我自己,如果说你想要接近这个角色,然后把自己套入角色,你会挺难受的,套不进去,但是如果说你先接近自己,把自己了解的透透的,你让自己能够特别坦然特别舒服的进入角色。就像从音乐开始,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之前我排的一版觉得特别不好,不疼不痒的,特别没有感染力,就是我自己没有被打开。导演就逼迫我作曲,我真的就慢慢的,就像一个种子一样,慢慢的发芽然后越长越大,长成一棵树。
观众F:您好孟导,之前一直在看您的戏,我觉得您的戏都有您独特的特点,就是有一个压抑的开始,中间会让人开怀大笑,最后有一个震撼的结尾,就是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今天来看这部戏,我觉得可能也会有一种节奏在这里边,我不知道之前的节奏是不是您的一种习惯?今天的这部戏并没有在我熟悉的节奏里进行,我想问是因为剧本的需要还是说一个人在舞台不容易呈现?
孟京辉:我也不完全像你说的那样,比如像《活着》就不是这种节奏,还有像《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就是从头笑到尾的,也就是说哥们儿活儿多着呢。那么每个作品的气质不一样,演绎这部作品的演员的气质不一样,我还听说刘晓晔特别想演《悲观主义的花朵》里的那个女主人公,但是我觉得不可能。每部作品有它不同的路数和气质,比如《我爱xxx》,从头到尾那种怪怪的因素,但是它有它的气质。坦白来讲我有一个坏毛病,我不愿意冷场,即使很沉闷的我也希望用一种东西来吸引人。观众一不感兴趣,我就觉得是不是我的错,但后来发现不是。我特别喜欢看沉闷的电影,比如塔尔科夫斯基,一般人就不爱看,我看了六次,你让我看美国大片我就能睡着,但是那个我就睡不着。每个人的背景,受到的教育呀,喜好不一样,在剧场里是大家共同在做一个梦,大家安安静静在剧场里面审视一个女人的一生,我觉得更加的扎实,谢谢。
观众G:我有一个问题,《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种感情观在当下来说挺动容的,我特别好奇的是您是基于什么来导这部剧的,还有我想知道您对这个的态度是什么样子的?
孟京辉:我的态度是暧昧的,就是我说的这话是作为一个男性创作者,我必须很坦然的说这话,要不就没有意义了,我觉得这个女人真美啊,她对于这个男的执着的一生的奉献,上帝造了一个女人,让女人完成了我们男人心目中的一个目标。我就觉着男人和女人在看到这个作品以后都觉着遗憾。如果说看一个故事是分为男人和女人的可能分为几个方面看,但是这个独角戏,你就是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在这个立场上男的和女的观点肯定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是暧昧的,有的时候我觉得上帝给了女人爱的和痴爱的本性,这是一种。另外一个这种美妙伴随着挺凄惨的难过的,挺纠结的回忆,我都是站在人类情感的一种对应关系,我自己在这上面没有看到一个明朗的态度,我把我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诉诸演员。
黄湘丽:我觉得这是一个女人的春天,夏天,冬天和秋天,春天春意盎然,有着爱情的萌动。夏天充满了希望特别澎湃,有欲望的骚动。夏天过后直接进入冬天,突然荡到了谷底,然后你以为觉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结果冬天过后,秋天会再次降临,有一种心灰意冷的萧瑟。就像导演说的特别美妙带有遗憾的回忆。
观众H:看了这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也导演过一部电影,我想问一下导演是不是在排之前也看过,这个电影有没有对您产生影响?
孟京辉:没有特别的去看,包括琼方登的那个也没有去看,只是看了剧照,并没有特别受到过这个的影响,我印象中是姜文演的特别的好,因为W先生的这个角色并没有特别的去说他,只是一个摆设,徐静蕾那个也挺好的,但是这么多年印象不深了,但是姜文的那个角色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没有特别多的参考,包括它的行文方式,逻辑方式,拍电影需要有很多故事层面,但是戏剧,我们先是美学层面,再是情感层面,最后才是故事层面,无所谓。所以我们可能来的大胆一点吧。
黄湘丽:很早以前看过,没有什么参考,我们是根据剧本走的,她那个好像是民国时代的,我们觉得应该按照原剧本走。
观众I:您的剧我就差一部《臭虫》就看全了,我不研究任何的表演手法,我想以一个非常普通的观众来看话剧。很多话剧的某些地方我都看不懂,那之前我也看过原著和电影,这个剧有两个地方我觉得特别恐怖,一个就是那个小孩爬的那个场景,还有就是最后的绿色的影像,我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特意要营造的一种气氛?
黄湘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昨天我的小伙伴也来看戏了,就说丽丽那个自拍的摄像头里实在是太好看了,不过你这么理解也是可以的。
孟京辉:小孩这个,刚有的时候有这个感觉,但是这种恐怖感所说的不像你这么简单,比如刚开始一放大家开始笑,但是爬到下边的时候,没有人再笑了,这个效果是我想要的,完成了一个时光的流逝。那么说明笑也好,恐怖也好,只能说明你感受的更宽广一些,更复杂一些,至于后边那一段,再看一遍吧,可美了,特别感谢大家。
黄湘丽:特别感谢大家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因为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个尝试,排独角戏,其实也挺不敢想的,一个人在台上,没有对手要演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如何吸引观众,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准备了很长时间,中间积累的时间比较多,导演对我进行各种折磨,作词作曲就是被他折磨出来的,开始我们一直在想如何进入剧本,那就从写歌开始,我说我不会写,导演就说你作为一个演员有什么不会的,自己慢慢琢磨去吧,后来我就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写了一首歌,离这个剧本越来越近了,写的歌也越来越多,这也是进入剧本核心的一个方式吧。最让我感觉深刻的就是演出前的排练的那段时间,我们进行了各种尝试,然后对于剧本的理解呀,还是我们考虑是不是要把剧本变动一下呀,然后加入了各种元素,辛苦了两个月的时间,然后最后呈现给大家。
观众A:导演、湘丽您好,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整个的剧本是从音乐先进入感受还是从舞蹈进入的,还是就是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孟京辉:对,是混杂在一起的,比如她中间有一段跳舞,我们叫玻璃舞,我们邀请了一个奥地利的编舞大师多丽丝,来参加我们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来到中国,呆了十天,用五天的时间和黄湘丽做了一个工作坊,做工作坊的时候,让她来演一块碎玻璃,玻璃是怎么碎的,人怎么变成玻璃,我们在workshop里面,演了将近十分钟,但是我们拿了二十秒放在这部剧里,应该说有些编舞的理念和我们当时要的这个是穿插在一起的,没有那么确定,如果集中起来,更有浓郁的气质。
观众B:导演,您好。看了这部戏以后很喜欢您的作品,之前也看过了茨威格的原著,但是我对这个丢枕头、切菜的这些意向有些不太明白。
孟京辉:看不明白?这都看不明白!是这样,有两种方法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一种是粗暴点的,一种是温柔点的。我先用温柔点的来回答你,就是说舞台上有好多东西展示的并不是简单的故事,有好多飞翔的意向,什么是蒙太奇呢?是两个镜头的组接所产生的一种感觉,这是电影里的,那么在戏剧里呢?是一个意向,另一个意向,很多意向拼接在一起,更多的是留在观众心里的那种意向。那个你自己组合,有人看完扔枕头以后,我们的演员来看以后就觉得那种被抛质出的物体,感觉像是一种时光的流逝,将戏里的好些符号组合在一起然后给出一个你自己的回答,我觉得这就够了。还有一个粗暴点的回答,这个问题你要问毕加索,毕加索是不会回答你的,但是你不能说毕加索对这个问题毫无考虑,确实他的绘画好多这些奇奇怪怪的形式,我觉着更好的办法是进入到想象里边你自己翱翔,我觉得会很美的,比如说你觉得这个枕头是什么意思它就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中庸的回答。
观众C:我想问一下黄湘丽,你在表演的时候真的有走心吗?你是更多的状态下是黄湘丽还是更多的状态下是女主人公,比如说你在床单下的那段床戏,如果没有走心,你怎样去表演呢?谢谢。
黄湘丽:好吧,你问的这个问题我们在排练的时候也和导演交流过,如果你说站在台上的是谁?那一定是我,肯定我黄湘丽在演这个角色。
观众C:我觉得这部戏有点布莱希特的感觉。
孟京辉:并不典型。
观众C:我想问,在你表演的每一时刻,你感觉更多的是你,还是你已经在角色里了?
黄湘丽:我觉得这是融在一的,就是一定是我在感受,在感受这个角色,就是比如说在排练的时候,导演也更多的是考虑的是我,我本身的气质,黄湘丽是什么样子的,我会怎么样,比如说我会怎么样呻吟,我在床单下会怎么样,我觉得更多的演员本身,谢谢。
观众D:我想请教黄湘丽和孟导,中间有一个章节,通过女主角的视角去看她的内心世界,怎么说在床单里面是通过一个男主角去看她现在的状况和内心的碰撞,那为什么把这个章节放在最后而不放在前面呢?这个安排和穿插是怎么思考的?
孟京辉:只是一种选择,黄湘丽本身她有一种精神气质,生活中比如说特仗义,特别美妙,妩媚,特别的勇敢,特别二,特别嗨,这个是和女人的形象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要选择,就像你说的这些手法的选择,无所谓,就是水到渠成的,把水注入到里面,自然就来了,这些好像是最后四五天决定的,就是她在床单下的幅度大小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甚至我们还想到过在床底下作一个机关,演着演着黄湘丽就跑了,图像之前录好,然后让黄湘丽自己看着自己在表演,这是布莱希特。但是后来一想太费劲了,那你想告诉观众什么,最后我们决定抛开一切的技术,觉得没那么磊落,我们就想把这种表面上的东西抛开,只是让大家感受这个人,我们权衡了好多,但是还会变,中间有几段我还会重排一下,节奏感轻重缓急都会变,今天我们也觉得让演员如履薄冰,像走在刀刃上走的晕眩感我觉得这种表演是高级的,比较的发自内心,说实在不装,比较身体感。
观众E:我想问就是表演的时候是先进入自己还是先进入角色,就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剧本的时候,是先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是先进入对象。
黄湘丽:就像刚才那位观众说的,我们的创作过程,我是先进入我自己,如果说你想要接近这个角色,然后把自己套入角色,你会挺难受的,套不进去,但是如果说你先接近自己,把自己了解的透透的,你让自己能够特别坦然特别舒服的进入角色。就像从音乐开始,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之前我排的一版觉得特别不好,不疼不痒的,特别没有感染力,就是我自己没有被打开。导演就逼迫我作曲,我真的就慢慢的,就像一个种子一样,慢慢的发芽然后越长越大,长成一棵树。
观众F:您好孟导,之前一直在看您的戏,我觉得您的戏都有您独特的特点,就是有一个压抑的开始,中间会让人开怀大笑,最后有一个震撼的结尾,就是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今天来看这部戏,我觉得可能也会有一种节奏在这里边,我不知道之前的节奏是不是您的一种习惯?今天的这部戏并没有在我熟悉的节奏里进行,我想问是因为剧本的需要还是说一个人在舞台不容易呈现?
孟京辉:我也不完全像你说的那样,比如像《活着》就不是这种节奏,还有像《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就是从头笑到尾的,也就是说哥们儿活儿多着呢。那么每个作品的气质不一样,演绎这部作品的演员的气质不一样,我还听说刘晓晔特别想演《悲观主义的花朵》里的那个女主人公,但是我觉得不可能。每部作品有它不同的路数和气质,比如《我爱xxx》,从头到尾那种怪怪的因素,但是它有它的气质。坦白来讲我有一个坏毛病,我不愿意冷场,即使很沉闷的我也希望用一种东西来吸引人。观众一不感兴趣,我就觉得是不是我的错,但后来发现不是。我特别喜欢看沉闷的电影,比如塔尔科夫斯基,一般人就不爱看,我看了六次,你让我看美国大片我就能睡着,但是那个我就睡不着。每个人的背景,受到的教育呀,喜好不一样,在剧场里是大家共同在做一个梦,大家安安静静在剧场里面审视一个女人的一生,我觉得更加的扎实,谢谢。
观众G:我有一个问题,《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种感情观在当下来说挺动容的,我特别好奇的是您是基于什么来导这部剧的,还有我想知道您对这个的态度是什么样子的?
孟京辉:我的态度是暧昧的,就是我说的这话是作为一个男性创作者,我必须很坦然的说这话,要不就没有意义了,我觉得这个女人真美啊,她对于这个男的执着的一生的奉献,上帝造了一个女人,让女人完成了我们男人心目中的一个目标。我就觉着男人和女人在看到这个作品以后都觉着遗憾。如果说看一个故事是分为男人和女人的可能分为几个方面看,但是这个独角戏,你就是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在这个立场上男的和女的观点肯定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是暧昧的,有的时候我觉得上帝给了女人爱的和痴爱的本性,这是一种。另外一个这种美妙伴随着挺凄惨的难过的,挺纠结的回忆,我都是站在人类情感的一种对应关系,我自己在这上面没有看到一个明朗的态度,我把我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诉诸演员。
黄湘丽:我觉得这是一个女人的春天,夏天,冬天和秋天,春天春意盎然,有着爱情的萌动。夏天充满了希望特别澎湃,有欲望的骚动。夏天过后直接进入冬天,突然荡到了谷底,然后你以为觉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结果冬天过后,秋天会再次降临,有一种心灰意冷的萧瑟。就像导演说的特别美妙带有遗憾的回忆。
观众H:看了这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也导演过一部电影,我想问一下导演是不是在排之前也看过,这个电影有没有对您产生影响?
孟京辉:没有特别的去看,包括琼方登的那个也没有去看,只是看了剧照,并没有特别受到过这个的影响,我印象中是姜文演的特别的好,因为W先生的这个角色并没有特别的去说他,只是一个摆设,徐静蕾那个也挺好的,但是这么多年印象不深了,但是姜文的那个角色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没有特别多的参考,包括它的行文方式,逻辑方式,拍电影需要有很多故事层面,但是戏剧,我们先是美学层面,再是情感层面,最后才是故事层面,无所谓。所以我们可能来的大胆一点吧。
黄湘丽:很早以前看过,没有什么参考,我们是根据剧本走的,她那个好像是民国时代的,我们觉得应该按照原剧本走。
观众I:您的剧我就差一部《臭虫》就看全了,我不研究任何的表演手法,我想以一个非常普通的观众来看话剧。很多话剧的某些地方我都看不懂,那之前我也看过原著和电影,这个剧有两个地方我觉得特别恐怖,一个就是那个小孩爬的那个场景,还有就是最后的绿色的影像,我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特意要营造的一种气氛?
黄湘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昨天我的小伙伴也来看戏了,就说丽丽那个自拍的摄像头里实在是太好看了,不过你这么理解也是可以的。
孟京辉:小孩这个,刚有的时候有这个感觉,但是这种恐怖感所说的不像你这么简单,比如刚开始一放大家开始笑,但是爬到下边的时候,没有人再笑了,这个效果是我想要的,完成了一个时光的流逝。那么说明笑也好,恐怖也好,只能说明你感受的更宽广一些,更复杂一些,至于后边那一段,再看一遍吧,可美了,特别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