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常州天爱自闭症康复培训感悟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孤独症儿童就餐能力的研究 |
http://s14/mw690/61a2ff14gd7eb2914f76d&690
在自然情景下培养孤独症儿童的各项能力
针对孤独症儿童行为的干预已经发展有很多年了,但是由于孤独症的致病原因尚没有明确的诊断,因而各种干预方法也只是停留在探索阶段,作为个案来讨论或研究,很难得到广泛的推广。
目前国内的康复机构或者特殊学校中使用比较多的方法之一就是应用行为分析,也就是老师和家长口中常说的ABA,简单的说ABA它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作为一种行为干预的原理,它在国内外发展的时间较久远,有大量的案列证明其训练效果的。
它其中最经典的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回合式教学(Discrete
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
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
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
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回合式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
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
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
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
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但是大量的教育者还是在实践中发现它存在一些不足和负面影响,比如:严格的模式化,太机械,甚至有些专家认为这是在用训练马戏团里的猴子的方法来训练孩子;孩子只要在其中的一个步骤出错就不能得到强化物,缺乏人性化;还有就是强化物的选择通常与训练的内容不相关继而导致训练内容的泛化不理想。
举例说明:教孩子学会说:“打开”一词
以回合式教学的方法,首先是要选择一个强化物,它肯定是孩子喜欢(社交性的或者实物性)。然后教学生发“打开”这个音,其中就包括借助以前学过的音节d,分步骤教如何发da,怎样运用发声器官等等,做对其中的一小步,就能得到奖励,但这个奖励和“打开”却往往没关系,错了就重头开始训练,一直到孩子会。其实,在下次训练时孩子很有可能忘记了,而且就算他会说这个词,他也不知道词所代表的意思,运用到生活中就更难了。
在本次培训中,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贺荟中就提出了——关键行为技术,它是Robert
还是用上面那个例子;教孩子说“打开”一词。
选取这个词是因为它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有“关键性”的作用,孩子自己不会打开盖子,他就要求助别人,但是别人倘若不知道他想要什么,就无法帮助他,那么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得不到满足,食物得不到保证其他的也就是空谈了。
接下来就是要选择教育训练的时机。孩子想要喝饮料时,他学习的动机最强烈,此时作为契机,老师一边示范打开这一动作,一边发“打开”音,同时让学生模仿,只要他开口,有发音的意图或声音很小很轻都可以,都进行强化,强化物就是给他喝饮料。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需要要选择最为“关键”的技能,既能发展孩子的语言,又能提高沟通能力,减轻孩子的挫败感,更重要的是它把训练环境从传统的治疗环境泛化到了日常生活中。我感到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这项训练技术的提出,是一种福音。而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很适合在特殊学校中开展,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班级,真正坐下来进行一对一的个训机会很难得,我们只能利用一些大课间和间隙时间来开展个训,关键行为技术让我对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孤独症儿童行为进行干预指明了方向。
当然,作为一项技术,我对它的掌握仅是处在皮毛的阶段,甚至有误解的地方。要想真正掌握并运用,我深切的感到还需要结合相关的理论,进行实际操作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