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笔架山非山,是人。抒情一下,此人非山,此人是山,此人为山者,不是土山,而是石山,有青条石一般傲岸,有花岗石一般坚硬。您知道,他便是大明之大名之海瑞。
海瑞被称为笔架山,是他任福建南平县教瑜时节,朝野给他起的,朝野给他起这外号,褒贬绝异,朝是贬他,野是褒他,一名之下,褒贬大不同,也是奇景。海瑞当教瑜,忽接上面通知,延平知府要来视察南平教育工作,这可是要入南平教育大事记的,市长来县府,县府 都要当大事,来县府部门,部门肯定当大事的平方,吹吹打打,歌歌舞舞,教育局干这事有天然优势,不说教师中文艺人才多又多,便是学生也可以排队伍,敲队鼓,敬队礼,把场面搞得热烈而隆重。
迎迓之礼搞得隆重,地方官员由此可以一方两便,一者拍了上面,拍得毛舒服,地方官便得好印象,接待不是生产力,接待是升职力,接待好了,由此升官,非个例,是常例;二来也可以发展部门事业,接待领导毛舒服,给部门拨款,给部门立项目,解决部门这般那般困难,不是问题,反之,接待不好,上司一气之下,惩一官人而罚一事业,也是多的。这个是说,接待虽有大拍马屁之嫌,却可以假借发展事业而大行其道。
海瑞本也可以大张旗鼓搞大接待之礼,海瑞却不太会来事,不但不会来事,还专会坏事,没召来文艺女老师,更没让学校放假,让学生列队来献鲜花,他就带了教育局几个班子成员,到机关楼前迎接一下。知府带着一干人马,浩浩荡荡来会议室,主席台上坐的人,居然比座位席上还多,这情景也是难见难见,不是难见,而是不见不见。
海瑞接待知府,班子成员都没带齐,只带了两个训导,两训导一左一右,见知府在上,扑通一声,勾肩拱背,跪将下去,形成人形拱桥,独有海瑞站立着,也不是头往后仰,他头部也是稍稍前倾的,双手打拱手。两边低中间高,构成了一副笔架山,“两训导夹瑞跪,瑞立其中,时语之笔架博士。”
此处叫笔架博士,另有史料则称是笔架山。此名是当时知府所带官员队伍中人所称呼,大家都跪,独海瑞不跪,便有坐在主席台上的同知(相当副市长),在主席台上敲桌子,吼了一句大的:哪来的笔架山?此话一出,会议室全吓住了。几十百人的会议室,领导发了脾气,指定是个事件,把所有与会人员吓一跳。海瑞听了这声训斥,倒是脸不红,脚不弹,身不抖,手不颤,他回了一句:“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同知在说礼,海瑞也在说礼,谁礼为礼?按教科书本,海瑞为礼,按接待工作,同知为礼。教科书上礼如何抵得接待工作之礼?很多文件上的规定,放到机关里来,屁都不是。马屁叫做屁,可是你不放这个屁,你在职场你就屁都不是,你放了这个屁,你就会成条卵。我们常说这人是个卵呢,就是说,他不是一个人,但他会成为一个人物。
同知训斥海瑞为笔架山,大家目光齐刷刷投向海瑞,海瑞深感屈辱,海瑞回想这一幕,也是悲愤莫名,事后,他说了一句话,多被后人引用:“本职初官,遽不得上意,这等世界,究竟做成甚事业。母老在堂,归期指日。”这等世界做不成事业,这是海瑞牢骚话;而后面那句,说的是,海瑞不想在官场干了,他想辞职。
笔架山事件后,海瑞真打了辞职报告,要回老家去卖红薯,去牧水牛,更回家去服侍老母亲。辞职报告传到延平府,一级一级批,同知拿起笔来,划拉一笔,一笔三字,中间都没停顿,笔意相连:拟同意。拟字,是有身份感的,他是副职嘛,他没有拍板权,只有建议权,建议权也是权,有时是大权,领导见了,仅从处理关系上考虑,也多半会尊重他,签字只少一个“拟”字,会签“同意”。
“拟同意”转到知府这里,知府提起了笔,提到半空,没落下,没签同意,也没签不同意,说:这事,海瑞没错。算了吧。让海瑞继续工作。海瑞之笔架山事件,也就这般了了,没当大事来处理。
有人说,海瑞这次笔架山事件,是因为知府不过是知府,官阶只是那么高,海瑞得罪就得罪,没甚大不了。却有另外一次,巡按御史也到南平来,大官来了,大礼当上,海瑞居然也是一副笔架山,与巡按御史一起来的分守道,惊得舌头如蛇信子一样,吐在外面,缩不进去了。这个可证,海瑞人格如山站立,不是做样子的,是他一直所坚守的。
现在不看海瑞,看同知,也不看同知,来看知府。知府这人,算是一个好人,非恶吏,海瑞不跪,若说不敬,首先是对知府不敬。接待工作做得差,做得不到位,第一来气的,是当场之最高领导。同知训海瑞,说穿了是同知在拍知府马屁。知府不恼,不闹,可见知府心地是蛮好的,心怀是宽的。总结知府其心,一言以蔽之:仁。知府不但没处理海瑞,海瑞不日还升为了淳安县令。
仁义礼智信,仁本居八义之首,仁是儒家最高价值。礼还居第三呢。礼也是必须有的。什么礼都不讲,也是不对。傲慢无礼,更非为人之道,现在批判礼,不是不要礼,而是不能把礼排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上,不尊老,不敬人,也成了当代之病。海瑞无礼不?他有礼,他之礼是,不卑不亢,不傲不媚,不论老少与尊卑,不论男女与贵贱,他都打拱手作揖,这就是礼,具自个人格之礼。
海瑞讲礼,知府讲仁,知府并不对海瑞恶语相加,更没对海瑞刑罚随之。可见其把仁真当做儒家最高价值观存于心的。举个反例吧。大清有个大官,属下来见他,属下不曾跪拜,大官大怒,吼叫一声,哪来的杂种?“斩之。”为人好生凶残。礼在,仁何在?是礼高于仁,还是仁高于礼?礼,不跪礼,不以屈辱人格而为礼,便“斩之”,这般穷凶极恶,或少,而礼不重礼,“褫书职”,穿小鞋,不提拔,那是常常见的。
仁高于礼,仁是真仁,礼是善礼;礼高于仁,仁是假仁,礼是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