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去了的战略家

(2025-03-17 08:28:24)
分类: 抚今追昔

集中一个时间段,我把享利.基辛格博士著的《论中国》一书看完了。可能是对翻译文本的表述不是太习惯,要理解其意思需要咀嚼,因此读起来有点费力,而我又仅仅只是通读,有囫囵吞枣的嫌疑,所以并没有完全理解博士的论述。如果和博士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精辟见解比较起来,我简直是在埋汰博士的心血。当然,我怎么能和博士去比较呢,但博士做学问的精神是可以学习的,或许,因为某个需要对某些片断,我可能还会再仔细地去拜读博士的著作,吸取其精华。

说是论中国,其实书中对中国古老文化以及现代中国的各个方面论述不是很多,主要讲述的是博士与中国三代领导人的交往以及在差不多长达半个世纪的中美关系中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美国视角。做为一个曾经的美国负责外交事务的最高长官和长期研究战略问题的专家,博士不仅是开创中美关系新篇章的关键人物,而且也是美国智囊中研究中国问题的大家,他用美国人的视角,描述了他眼中的三代领导人以及不同时期调整与美国的关系。毫无疑问,博士是一个美国人,肯定是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但在他的记述里,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他对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理解。无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美恢复接触和建交,还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个世界动荡年代中美紧张关系的缓和,博士都建下了不世之功。通过博士的描写,从另一个角度,我对历史上有些事件的理解又更加的丰富了,比如说62年的中印战争,中越自卫反击战,八九年春夏之交的事件等等。有些事件,我是亲历者,对于当时的险恶和危急,一直就是懵懵懂懂,这会儿才体会到当时的领导人力挽狂澜,保证了政权的延续和社会的稳定。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博士描述了很多的事例,证明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总是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我们参考和借鉴,而领导人们总是能根据时势借势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从这个层面来说,博士论证了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虽然领导人们风格各异,但周总理的温文尔雅,雍容大度,在博士眼里特别的突出,他也是用“总理”来称呼这位获得了全世界人民认可的好总理。

与其说博士是在论述中国,不如说是在论证中美应该如何相处。也许,这是博士写这本书的本来意义。做为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稳定至关重要。博士提出了一个“亚洲共同体”概念,但是,“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双方之间的战略焦虑在今天,演变得越来越激烈了。肯定的是,如果能朝亚洲共同体方面发展,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更会是全世界的福祉。我们虽然一再强调,我们只想做更好的自己,根本无心去争夺世界的领导权,更不存在把美国赶出亚洲,但美国人却在试图维护其世界霸权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并且把中国做为其最大的假想敌,从而采取遏制打压等等手段。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确实需要有大智慧的战略家,特别是美国的知华懂华的战略人士,可惜的是,博士也不在了,美国在这方面的战略人士基本缺失了,这对稳定可持续的中美关系当真是一个现实的重大挑战。

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尼克松说过,政治上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利益还是人们做出决策最底层的逻辑,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莫不如此。美国人热衷于把自以为是的所谓信仰用各种手段强力推介到全世界,把与其所谓持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结成同盟,看似以意识形态做为其辨别敌我的基线,但其实际的外交关系,都是以符合其国家利益做为考量的基石的。尼克松本人是一个强烈的反共分子,但在冷战背景下,为了对付苏联,他竟然能够背着国内的各种压力主动缓和对华关系并秘密访华。美国建立的各种各样的小圈子,既有与其价值观相同的,也有与其观念完全相反的,看似其价值取向分裂,其实背后都是为了其国家利益。同样,为了“美国再次伟大”,懂王可不管什么盟不盟国,只要有利于美国的,他可以无差别的攻击。在国家利益面前,其它的都要让路,这不仅是我们拨开云雾看清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的基准,也是我们普通人应该要具备的最基础的信念,千万不要被人用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忽悠,要做维护国家利益的明白人。

要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做到的是要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其做出反应的意图。特别是像我们这样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文明的国家,领导人各自吸取了丰厚的不同的历史营养,本身又含蓄内敛,某些举动背后其实暗含着丰富的意思,即便强烈反对也难以直抒胸意,确实需要对方在了解到深厚文明基础上,仔细分析体会所获信息才能得出真正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做出反应,这样才可能产生比较好的互动。博士对中国文化研究深刻,能洞察到发生事情的细微变化,往往能根据中美之间的需要做出恰当的平衡。可惜的是,现在的美方,无论是政客还是智囊,没有了这样的人物。这届政府的国防部长候选人,在参议院听证时,居然连中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名称都叫不上来,了解是如此的匮乏,何谈来理解中国的基本立场。这次我们的外长告诫鲁比奥要“好自为之”,但他们翻译过去后,意思却与本意大相径庭,连汉语的本来意义都领会不到,又何来理解我们的出发点。在美国右冀甚嚣尘上的当下,本来他们就意气用事,在他们以为的竞争处于不利局面的情况下,又缺少对华的基本了解,做出误判因而采取错误做法的可能性大增,这是我们要警惕的。

除此之外,良好的私人关系也是国家交往的必要补充。当公开场合不适宜处理尖锐冲突的时候,私底下的交流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而良好的私人关系是能不能进行私下沟通的前提。相互的基本信任,虽不正式但却能向对方传递大概的立场,是缓和局势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这个方面,博士的感受是最为深刻的。博士不仅与总理建立了深厚的个人友谊,而且每次在中美对立冲突的敏感时期,往往做为美方信使,起到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哪怕在百岁之年,也依然奔走在中美沟通的路上。如今,斯人已去,美方对我的遏制打压更甚,出现激烈对抗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如何沟通协调,有谁能承担博士过去的角色,确实令人担忧。私人关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在这紧张可能是常态化的当下,如何妥处分歧,管控风险,寻找另外途径就显得非常重要。

做为世界顶级的战略大师,博士无论是在任上还是在台下,都为中美大局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所谓战略家,就是要看得远,谋划远,既要维护自身利益,也要体谅对方立场,既要化解纷争又要着眼未来,肚量一定要大,不以一城一池的得失做为考量的依据。除了在观点上有深邃的洞见外,方法上也会十分宜人,保证未来在可控的局面里。遗憾的是,当今的美方,像博士这样的战略家在哪里?他们还有产生这样的战略大师的土壤吗?联系当前局势,分享了博士的著作后,我真的百感交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