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把“修德做人”放在首位,强化儿童的伦理道德意识的
(2010-08-10 14:15:27)
标签:
育儿 |
对把“修德做人”放在首位,强化儿童的伦理道德意识的诠释:
自古百育德为首
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德育,被视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一个人如果有德,讲“仁义礼志信”,则能时时保养五脏,而五脏调和了才能生子。如果不能生子女,要看自己行为举止是否不当。如果缺少德,自己又不改正错误的行为,无子必然是一种报应。除生子外,教子更离不开德。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本身比单纯生育一个孩子难很多。如果孩子和父母都讲“仁义礼志信”,孩子才能贤良,今后才能成为栋梁。如果孩子都贤良了,那么整个国家乃至全球才能存德存仁,呈现祥和之象。
古人还认为,修德与做人是一个春风化雨、日积月累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黄金时代,在人格素养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趁他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能够接受最有价值的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记永恒的真理,必将受益终身。
如何修德呢?古人看来,首先一定时时关照内心,不断提升素养。善恶就在一念间,心里想着善,行为才会善;如果想着恶,即使帮助别人做了好事也并非真心。所以一定要时时关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对于任何事情,要内观自己的起心动念,问问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么做?自己是如何想的?发现不好的念头,一定及时改正。其次,还要时时悔过并悔而改之,处处小心谨慎,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凡是好事、善事,不能认为事小就不做。而对于坏事、恶事,也不能认为事小就可以做。所以,有德的人在独处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君子善独其身;而小人最怕和其他人在一起时暴露自己,而独处时又因为没有他人监督而做坏事。
教孩子做什么人
天下之人,没有一个相同的,更不能十全十美。自然,教孩子做什么人,答案也非常宽泛。除了上面提到首先做孝亲尊师的人外,还应根据孩子的“弱项”,定下教育目标加以重点培养。下面所列,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讲诚信的人。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从古就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要随意对孩子许承诺,在向孩子许诺之前一定要三思,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对孩子讲诚信的言行,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如果发现孩子撒谎,应该耐心启发诱导,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第二、做有志向的人。志向是达到人生目标的动力。立个志向,树个目标,孩子才有行走的方向。为了志向,孩子才有追求。
第三、做善良的人。善良是人性人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的一缕。善良是和谐、美好之道。只有心中充满善良,才能温暖人间。
第四、做实在的人。从小事小节做起,从点滴做起。只有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干老实事,才能赢得他人信赖和帮助。
第五、做正直的人。正直的人平等待人,公正处事,品行端正不谋私、不贪利,不偷奸耍滑、阿谀奉承,因此受人拥戴。
第六、做有教养的人。所谓教养,应该遇事知深浅、明尊卑、懂高低、识轻重、讲规矩、守道义。有教养的人,做事中往往不以术而以德,不以谋而以道,不以权而以礼。
第七、做勤俭的人。不能因为孩子要玩什么就给他玩,要吃什么都给他吃,满足一切物质要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第八、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应引导孩子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为将来打下牢固扎实的基础。
第九、做智慧的人。智慧包括洞察力和判断力。人有了智慧,就懂得如何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迅速将转化为能力。如果没有智慧,知识就会失掉价值,有知识的人就会变成书呆子。
第十、做健康的人。不但身体要健康,心理更要健康。快乐不在心外寻求,只能在心内寻得。如果整日忧愁、苦恼、失意,这样的孩子没有乐趣,将来很难获得幸福。
怎么教孩子做人呢?教育孩子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要懂得跟孩子学校的老师配合好,懂得成全孩子的孝心,成全孩子善良的举止。凡遇到这种情况,都应视为孩子学习做人的一次机会。
第二,做孩子的好榜样。因为亲人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家长应注意当孩子的好榜样:立志在家当个好父母,在单位当好的同事,在社会当中当好公民。当你表现出来的行动是善的行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感动。
第三,鼓励孩子多读书。家长不但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还要自己抽之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条件允许,可以设立“家庭读书日”,使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
第四,教育孩子做人要趁早。教育做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小,越小越好。“苟不教,性乃迁”。如果等他长大了,万一变歪了,再想把他拉回来,就会很困难。所以一定要从小教起。《易经》里有句重要的话:“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个“蒙”是代表天地初开,万物都还很脆弱,这时候要好好保护他,好好养育他。所以这个蒙卦引伸到孩子的教育,就是孩子小时候就要养他的浩然正气,正确的处事待人态度。把他养好了,这个功德最神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