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董奇四不行政化潜规则就职演说官本位民国校园 |
分类: 时评 |
北师大新任校长董奇在就职演讲中承诺,在任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招新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董奇:校长“四不”冲击波,希望董奇校长的“四不”能突破长期沿袭的大学学术潜规则。
中国素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们也往往认为大学里官越大则学问越大(在我国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往往是大学问家,因此形成人们的思维定势)。然而,现在的大学都行政化了,都分为副部级、厅级、副厅级、处级院校了,校长都是行政官员了(也不学而优则仕了,往往是“拍而优则仕”了)。但这些行政官员捞到了行政权力还不满足,还要把学术权力也统统地揽入怀中,所以近些年的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科研成果奖、学科带头人、重大课题负责人等等校长领衔的占绝大多数。
我很赞成北师大资深教授黄会林对董奇的就职演讲的看法,他认为:“一个好的校长直接决定着一个大学的办学质量。校长的主要职责是经营大学,应该实行任内学术回避制度,当上校长后就不应继续兼任学术职务。校长们继续兼职做学术,精力不允许是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违反了从业回避制度,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评奖、评名师、评课题等,如果校长也参与,就等于裁判员也上场比赛了,这场比赛的公平就难以保证。黄会林说,一个好的大学校长主要任务应该是去为学校争资源,而不是与教授们抢资源。”只有校长们、处长们、院长们不与教授们抢资源,教授们才有机会领头做研究。
但是,在许多高校校长还热衷于参评教学科研奖项和参加院士评选的今天,北师大会不会因为参加评选的学者“不带长”而降低影响力呢?或者说,董奇倡导的这种校长自我约束,其结果会如何?在官员参与评选院士和各类重大奖项已经饱受社会诟病的今天,“四不”宣言定会得到高校普通教职员工、社会民众的支持。但要突破长期沿袭的学术潜规则,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还有赖于学术圈内外的“去行政化”,有赖于政府从更高层面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将个别人、个别学校的自觉行为,转变为具有普遍约束性的政策规则。只有所有的校长都能“四不”,中国大学的发展才有希望!
前一篇:从飞机上斗殴看中学生道德沦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