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应致力追求“学大于教”

(2009-12-02 21:04:30)
标签:

课程改革

学大于教

价值观

逻辑关系

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杂谈

分类: 学校教育

教师应致力追求“学大于教”(文  富河)

不少教师认为“教”与“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正比例关系,即认为教师教多少,学生就能学多少,有教必有学。事实上“教”与“学”之间的逻辑关系远非如此简单,教学本身并保证不了学习必然发生。因为一种教学活动是否真正能产生学习行为,并不取决于教师一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情感态度、身心状态等都对学习是否产生直接影响。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正确把握教学过程,灵活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大于教”的目的。

“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两种主要活动,期间的逻辑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教无学

教师不要以为你在讲台上教了,学生就会在下面学了。其实,在许多情形下是“有教无学”的,比如当学生不喜欢你甚至讨厌你时;当你讲的内容学生听不懂时;当学生感到非常疲倦昏昏欲睡时;当下课铃响过你还在滔滔不绝时;当学生喜欢的体育音乐美术课被你占用时都可能是“有教无学”的。即使是一堂很好的课,但对于那些走神不在状态的学生来说也是“有教无学”的。

2、教大于学

“教大于学”指教师教的学生不能全部接受消化,只能学到部分内容。至于每个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必然是“教大于学”。

3、教等于学

教等于学指教师教多少,学生能学多少。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尚未超出教师所教内容。

4、学大于教

老师善于教,学生乐于学,所学内容超过所教内容的含量即可能出现学大于教的情形。比如学生能举一反三,能触类旁通,产生创造性的学习效果。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学不可能大于教,其实,学大于教是普遍存在的,否则,世界就不会向前发展!

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是“教大于学”,理想一点的是“教等于学”,“有教无学”时常发生在“学困生”中,“学大于教”很少见。理想的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这是新课程教学应当追求的品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教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交流与合作等其他多方面的能力”时,这就是“学大于教”的情形。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求“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部仅仅是传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实现“学大于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