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基金业绩散户杂谈 |
论剑:基金VS散户
——散户投资业绩与基金投资业绩比较
在市场下跌的时候,面对大多数基金,持有人再次的表达不满和质疑,甚至赎回自己的份额,基金投资专家的形象已支离破碎。很多基民转为了股民,宁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随着基金数量的增多,基金份额却大幅度缩水。理性地讲,神话基金和过分贬低基金都是不可取的,应理性看待基金业绩。质疑基金,但个人投资者是否就能做的比基金好呢?我们对2006年至2010年(注:本文写于一年前,未纳入近年的数据,但结论仍有效)基金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业绩进行的分析表明:
1.在牛市中,基金业绩远远好于个人投资者,但跑输指数;
2.在熊市中,基金不能为投资者赚到钱;
3.在三种市场下,基金的投资业绩整体上都好于个人投资者,尽管基金的投资业绩为人诟病,但基金仍是个人投资者的较好选择。
在牛市中基金业绩远好散户、但跑输指数
以多个权威媒体在每年末对个人投资者调查的结果来反映当年个人投资者的业绩,基金的业绩取当年所有股票型基金投资业绩的均值。
在牛市中,基金充分分享了牛市的盛宴,而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却只能望着指数兴叹。在2006年、2007年基金取得超过100%净值增长率的比例为87.1%、88.23%,而同期能获得超过100%收益的个人投资者的比例仅为5%和3%(图2.18、图2.19)。在2009年取得50-100%业绩的基金比例为86.20%,同期取得这一业绩的个人投资者的比例仅为11.5%(图2.20);在这三年的牛市中,统计的基金全部实现了赢利,却有很大比例的个人投资者在牛市里亏损,个人投资者在这三年亏损的比例分别是28%、38%和19.6%。较高的仓位限制使基金在牛市里能分享到果实,而个人投资者难以克服人性的弱点,往往在指数由弱转强的过程中踏空了行情,或者随着指数的上涨而患上了恐高症。
http://s11/middle/617d8eabgbb032738e56a&690
图2.18:
2006年股票型基金收益和个人投资者收益
http://s10/middle/617d8eabgbb032dafb3c9&690
图2.19: 2007年股票型基金收益和个人投资者收益
http://s13/middle/617d8eabgbb0330d3d95c&690
图2.20:
2009年股票型基金收益率和个人投资者收益率
虽然牛市中基金完胜个人投资者,但主动管理型基金却跑输指数。在2007年,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平均业绩为144.5%,而沪深300的涨幅为161.6%;在2009年,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平均业绩为76.3%,而沪深300的涨幅为96.7%(图2.21)。可见,在牛市中,虽然主动管理型基金完胜个人投资者,但却跑输了指数。也就是说,在牛市中,投资者只要购买费率较低的指数基金,就能战胜主动管理的基金,自己也不需要在股市中耗费太多的精力,但问题是,投资者没有办法预判市场的走向。
http://s13/middle/617d8eabgbb03357fc14c&690
图2.21:主动管理型基金与指数基金业绩比较
在熊市中基金不能为投资者赚到钱
在熊市中,股票型基金和个人投资者都亏损严重,基金亏损的幅度要小于个人投资者,在这种行情下,要指望基金为持有人赚到钱是不可能的。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基金整体上亏损,大多数的亏损在50%—60%,比例达到60.19%,亏损控制在20%—50%的比例为35.9%;而个人投资者亏损达60%以上的比例为32.4%,其中亏损70%以上的人数达到22.31%(图2.22)。在市场面临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基金由于仓位的限制,避免不了亏损,在熊市里指望基金赚钱是不现实的,但基金的总体表现仍然好于个人投资者,同时也好于指数的跌幅,这主要是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面对股市大幅下跌时往往手足无措。
http://s16/middle/617d8eabgbb033ca80c7f&690
图2.22: 2008年股票型基金收益率和个人投资者收益率
震荡市中个人投资者同样亏损严重
在2010年的震荡市中,主动管理型基金跑赢了沪深300指数,而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同样出现了较大的损失。赢利超过10%的基金所占比例为36.55%,个人投资者盈利超过10%的比例为19.97%(图2.23),在沪深300全年下挫12.51%的背景下,有不到8%的股票型基金出现亏损,相比之下,有超过六成的个人投资者亏损。
http://s4/middle/617d8eabgbb0342a07053&690
图2.23: 2010年股票型基金收益率和个人投资者收益率
基金是“专业”投资者而不是“专家”
在牛市中,基金业绩远远好于个人投资者,但跑输了指数;在熊市中,基金不能为投资者赚到钱;在三种市场状况下,广大的个人投资者都亏损严重。认清这一事实,能让我们理性的看待基金,给基金在资本市场上的角色一个合理的定位。
基金是长期累积财富的工具,而不是短期获取高额收益的专家。在海外成熟市场,基金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投资工具。个人投资者将其作为退休、储蓄的工具,社会名流将其作为资产保值的手段。在美国基金发展的历史上,在20世纪70年代前,由于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市场所经历的多次熊市打击着投资者对基金的信心。事实上,美国基金的发展,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几起事件激发了小投资者对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基金的兴趣而发展起来的,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基金让投资者在获得高利率的同时满足了最低投资的要求;其后,随着《1981年税收法案》推出的个人退休账户使人们意识到基金的好处,从而投资者把基金当作为退休而准备的投资工具;到了20世纪90年代,欣欣向荣的股票市场与401(K)退休计划的流行加速了共同基金行业的发展。作为投资工具,基金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分散化、低成本、买卖的便捷性和充分的流动性,但另一方面,投资基金也有较大的风险,它克服不了由于市场的波动而带来的风险。投资者不能期望基金在短期内获取高额的利润,不能把基金当作是短期内能持有人发财的投资专家。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要认识到在市场上获取利润很难,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与其自己在市场中折腾,不如把投资理财的事交给可信赖的基金,自己安心从事好自己的工作。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上,在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个人投资者所占的比重也非常高,随着资本市场和个人投资者的不断成熟,个人投资者在市场上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大多数人转而去购买基金。现在美国的资本市场是机构之间在博弈。国内的个人投资者,普遍相信自己的能力,幻想通过资本市场来发财,把大量的资源投入股市,耗费了时间、荒废了自己的专业,不要说大多数人损失惨重,就算是有所盈利,那也是得不偿失的。
(注:本文已在证券时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