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乐大典》的正本是否还在“十三陵”

(2009-09-02 10:34:44)
标签:

《永乐大典》

史馆

夹墙

明世宗

十三陵

文化

分类: 文化小八卦

                                                      本文摘录于三秦出版社《中国历代国宝之迷》

在上一个世纪末,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栾贵明公布了他30年的研究成果:《永乐大典》正本极可能仍存于世,存于北京十三陵中保存最好的永陵中。《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之谜又引起了世人极度的关注。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这部大型百科全书保存了大量的我国14世纪的文艺,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远比西方的百科全书早300余年,《永乐大典》既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然而《永乐大典》命运多舛,,历尽磨难和摧残。

由于《永乐大典》卷数浩繁,清钞完毕后,无法刊刻,当时只是重录过一部,不过缮写精妙,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永乐钞本“或”正本,藏于明朝北京的文楼。明英宗正统十四年藏于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原稿本煨尽不存,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皇宫失火,深爱《永乐大典》的明世宗一夜连下三四道御旨,《永乐大典》在劫难逃。为免不测之虞,明世宗决定重录,重录工作进行了六年,至明穆宗隆庆元年才完成。

在明清之际,由于管理不善,《永乐大典》副本亡佚2000余卷,清代乾隆年间开馆时加强了管理,失书明显减少。到清朝咸丰十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的劫毁,《永乐大典》几乎消失殆尽。

有关《永乐大典》的正本的下落,历来就有三类说法。

第一类:被随葬说

在明成祖编纂好《永乐大典》之后,明代帝王中只有孝宗和世宗这两位很喜欢读书的皇帝常常阅读《永乐大典》。如孝宗曾把《永乐大典》中的医药秘方抄赐给太医院,;世宗则更是喜爱《永乐大典》在他的案头是常备着几册。而在明代有这样的习俗,就是把死都生前所喜爱的书籍随葬,那么,这部《永乐大典》随葬于世宗的永陵的可能性就很大了。现在所见到的永陵,其规模明显比明代其他的皇陵要大,是可以随葬《记乐大典》正本的。有一个值得费解的是,世宗嘉靖后学下葬后,隆庆帝不断褒奖了编撰儒臣,而关于这部皇家巨著,公私书目和正史野史阙载,那么正本成了陪葬品的疑点很显得突出了。《明史录》对《永乐大典》正本藏处只字不提,不过,被随葬这一说法的证实与证伪只有错助于考古发掘了。

第二类:被烧毁说

被烧毁的的时间,存在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发生在明亡之际,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肆意烧毁,《永乐大典》正本就可能毁于一旦。另一种认为,清代初年《永乐大典》改贮乾清宫。嘉庆二年乾清宫发生过一场大火,《永乐大典》正本未能幸免于难,不过,就在乾隆年间,《永乐大典》的正本存在与否就值得怀疑。乾隆曾赋诗表示过对不见《永乐大典》正本的无奈“《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简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

第三类 被藏在夹墙说

明代的皇史馆是皇家档案库,专门存放《实录》、《圣训》、《玉牒》类,重录藏于皇史馆的夹墙内,以备不测。皇史馆全砖石结构,抵防火性能极强,而皇史馆大殿墙壁构造与其他建筑很不一般,它的东西方墙厚度达3。5米,南北墙厚度达6。1米,这一奇特之处用意何在呢?将《永乐大典》正本秘藏在皇史馆的夹墙内,是有可能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不过,很值得欣慰的是,解放后,新中国注重文化遗产,对《永乐大典》副本不断收集,并影印出版,功在当世,利在千秋。

                                                     

 

                                                      本文摘录于三秦出版社《中国历代国宝之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