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苑杂谈》之三十四
褥疮外用药的创新(之二)
熊光明
二、化腐生肌油纱条的创新
褥疮病例有近半数因护理疏失,受压过多,使患处深层坏死,直达骨骼,形成空洞死腔(如臀部至尾骶部位和坐骨部位最易形成坏死性空洞,死腔可深达5~6厘米)。对于已形成空洞的褥疮,任何外用膏剂(包括油膏、乳膏、软膏)均无法到达深层患处,难有疗效。此类深处的空洞死腔,大多被坏疽腐肉或水肿肉芽所遮盖,使医生不易发现,延误治疗。三十五年前,笔者在研制普济药膏获得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治疗褥疮空洞死腔的有效方剂。
我想起中医外科治疗附骨疽(即: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插药线、药钉的经验和方法,早在五年前,我就用自制的中药化腐清骨油砂条,插入慢性骨髓炎的瘘管窦道骨腔中,化腐引流,脱出死骨,填骨生肌,治愈了数十例经市省级医院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骨髓炎病例,取得了可喜成果。由于空洞性褥疮的死腔深达骨髂,与慢性骨髓炎相似,针对这些特点,我在化腐清骨油纱条的基础上,调整配方,研制出化腐生肌油纱条。使用时,用探针将其一端插入空洞腔底,另一端留在空洞口外引流,再贴上普济褥疮膏。经过多次试用改进,一年之后,定方定型。至今已应用三十余年,绝大多数病例都是由患属操作应用,疗效显著。凡原发病能稳定好转的患者,其空洞性褥疮都获得了治愈。一般的空洞性褥疮需使用化腐生肌油纱条约15~30次,每1至2天插条一次。插治初期排脓排液旺盛,以后渐少,待底部渗出鲜血,空腔已长满新肉芽后,即可停止插条,只需外贴普济膏,直至全部生肌长皮治愈。
需要指出的是,如褥疮空洞表面或四周有黑色或灰黄色的焦痂、坏疽、腐肉(触之无出血的坏死皮肤肌肉及脂肪组织),必须用利剪将其剪除,剪至有血流部位为止。倘坏疽腐肉过多过大,难以剪尽,则需再加用化腐溶疽散,以加速脱腐生新的治疗进程。
三、化腐溶疽散的创新
临床中,有不少褥疮因焦痂、坏疽面积大,腐肉深,与存活组织分界不清,首次清创难以剪除,仅用普济膏和化腐生肌油纱条,其溶疽脱腐进度太慢,延缓整个疗程。对此,我想到了自己过去应用化腐溶疽散治疗痈疽疮疡的有效经验,并针对褥疮患处缺血缺氧,组织变形坏死的特点,调整配方,反复试用,历时一年,又获成功。实现了化腐快(3~10天)、生新早(7~10天)、刺激性小(撒在腐肉上无感觉,撒在新生肉芽及健康组织上感觉极微)、不良反应少(极少数患者用后周围皮肤出现小红疹,停用后会消退,但发生比例小于千分之一)、安全性高(至今未发现对人体有内科方面的影响和损害)的设计目标,应用到如今,获得了最优的疗效。
在取得褥疮外治技术和外用药创新成果后,我以此为基础,再接再励,开展了对体表创伤性、缺血性和感染性三类皮肤溃疡的临床研究。其中包括出血性外伤(刀割伤、刺伤、跌碰伤、擦挫伤)、烧烫伤、冻伤、老烂脚溃疡,糖尿病烂脚、动脉硬化闭塞症脱疽、血栓性脉管炎溃疡以及放疗性损伤等皮肤损伤溃疡的研究。在普济褥疮膏的基础上,调整配方,又研制出适用于烧烫伤、出血性外伤的普济烧伤膏和适用于老烂脚、糖尿病烂脚等慢性溃疡的普济溃疡膏,同样获得见效快,疗效好,无刺激,使用简便,高效安全,优于国内任何同类药膏的成果。已于1994年7月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年第14卷第7期)发表《普济药膏治疗中、小面积Ⅱ、Ⅲ°烧伤临床及实验研究》的论文,此论文又于1995年4月被美国《医学索引》(CD—ROM)数据库转载摘录发表。
此外,我为治疗空洞性、坏疽性褥疮而研制的化腐生肌油纱条和化腐溶疽散,用于外伤性深部溃疡、糖尿病烂脚、闭塞性动脉硬化脱疽等空洞性或坏疽性、焦痂性溃疡,也获得成功,形成了以普济膏系列(褥疮膏、溃疡膏、烧伤膏)为主、化腐生肌油纱条和化腐溶疽散为辅的治疗皮肤创伤、溃疡的新技术,新成果。经三十多年大量临床使用,取得优于国内任何外用药的满意疗效,实现了体表创伤溃疡外用药的重大创新与突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