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苑杂谈》之十四
中医从师的方法
熊光明
每年都有大批中医院校在读生来到各级医院实习,也有大批中医院校毕业生录入各级医院上岗见习,还有许多已取得执业资格的中医师外出进修或在本院跟师学习。所有实习、见习、进修和跟师学习虽层次不同,目标各异,但都要老师带教,都是从师学习。其中实习和见习属初级性岗前培训,而进修和跟师属提高性继续深造。在各层次的从师学习中,少数人能选择老师,大多数只能服从组织安排。从师学习的效果,虽与老师的水平和带教方法有关,但决定因素还在学生自身。大量事实证明,同一老师带教的弟子,有的青出于蓝胜于蓝,日后成为名医;有的却混时度日,学无所成,一生都是庸医。名医不一定都出高徒,俊才也不一定都出自名家。关键是学生有无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此外,还有大量关心中医、热爱中医、自学中医的人士,正在业余求师指导学习。我是中医学徒出身,对此,颇有感悟,现介绍给读者,让广大在校、在职或业余的中医学子们在从师时能知师、尊师、学师、帮师到胜师,成为胜于蓝的中医俊才。
一要善于观察。从师学习首先要知师,也就是要对老师的学识品格、学术流派、技术专长、经验特色、性情习惯和兴趣爱好有所了解。明白其水平层次、长处和短处,懂得该向他学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哪些是重点,哪点最珍贵。知师的方法是细心观察。可以从老师与人交谈的遗词用句、引经据典、争辩说理中,了解其学识水平的层次;可以从老师常提及的中医名家、常翻阅的医著杂志、常讲出的中医术语和常用的汤头方剂中,了解其学术流派(如经方派、时方派、养阴派、温阳派、主攻派、和解派、清热泻腑派、活血化瘀派、脾胃派、肝胆派、温热派、导滞派等);可以从老师接诊最多,复诊率最高、疗效最好的病种以及应用最多,且得心应手的内治、外治、手术、理疗方法中,了解其技术专长;可以从老师与众不同的诊疗方法和操作特点中,了解其经验特色;可以从老师的语言文字、表情动作、好恶倾向,了解其情趣爱好;可以从老师接人待物、气度信用、真伪虚实中,了解其品格。学生认清了老师,心中有底,就能有学习的目标和合理的选择,采师之长,避师之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要勤于思考。学成于思而废于随,从师学中医,更要勤思考,会思考。对老师的学术思想,流派特点、技术专长,不仅要懂要会,知道是什么,学会怎么做,还要通过查文献,看资料,弄清为什么?分析根在何处、源于何方?先进程度、创新特点、优势所在。进一步学深学透,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在临床诊疗中,要留心老师问诊的重点、检查的先后、辩证的范围、选方的依据,用药的取舍、疗程的安排、初诊的决断、复诊的调整、疗效的高低。认真思考分析其思路、特点、逐渐找出其规律。
由于国家对中医人员缺乏激励政策,中医师的实际收入远低于同层次的西医,大多数中医人员仍处于中低收入水平。加上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如申请专利、商标、申请新药等对一般医生起不到作用,致使有些中医对自己的验方、制剂、外治或手术专长等秘不外传。学生从师必待关系密切后才能得到传授。对此,社会上有中医保守一说。但我认为,中医的保守绝大部分是医生本人故弄玄虚使之神秘化,以抬高自身的声誉,真正要保守的技术并不多。除少数自制的外用制剂、外治法及手术方法外,一般的内治药方不会保守,也难以保守。聪明的学生如发现老师多次对同一病种开出同一药方,临症或复诊的药味加减也有相同规律,且疗效不错,这就可能是老师的验方秘方。老师虽未开口传教,但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分析该药方君臣佐使的组方结构、药理药效、主治的病因病机、主证兼症,就能在老师未言明的情况下,暗中学到这类验方秘方。行内称之为偷学,其实是用心在巧学。
三要巧于提问。从师学习少不了提问。提问看似平常,其实很有讲究。学生问什么,如何问?老师从中就能了解其理论水平、学识范围、兴趣爱好和性情品格。一般从师之初学生就应将自己的实际水平、长短优缺向老师交底,使老师心中有数,因材施教。观察老师诊疗时,对疾病征象的识别、病因病机的分析,辩证推导的方法,诊断鉴别的思路,选方择药的依据和复诊变化的处理等,不明之处,都可以向老师请教提问。特别是对老师如何纠正误诊,处置危急险情,更应看清楚,问明白。对于老师的技术专长,经验教训,诊疗套路,变化规律等,也都可把握时机请教。至于老师的其他专长,也可量力而学。提问时态度要谦虚,语气要平和,切忌问一些粗俗低下或刁钻离奇的问题,使老师心生厌恶。对于老师暂不愿公开的验方秘方及独特技术,不应直接索问,应从外围远处试问,让老师察觉求学心愿,待到关系密切后,也许会乐意传教。避免急功近利,执意强求。此外,对老师的短处和隐私、切莫问及,否则,老师尴尬,师生关系难以维持。
四要精于总结。从师学习,要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凡在临诊中看到的新征象、新发现、新问题,以及老师的诊查方法,分析思路,辩证体会都要及时记下来。如有条件,尽量多学多写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完整住院病历,尽力协助老师写好医案,尤其是典型病例,特殊病例的临床记录。要留心记录老师常用的有效方剂、专科专病的处方、该方剂药味的加减变化,以及各项外治、手术和特色疗法的操作程序等。待这些资料积累到一定量之后,就要及时整理总结。首先是归纳分类,可将资料分为医案类、常用方剂类、治疗方法类和技能操作类等。接下就应对这些已分类的资料梳理分析,找出其中的特性、共性和规律性。并可上网查阅历史资料和最新资料,评定其先进性和实用价值。最后要做的就是进行阶段性和专项性总结,写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其中包括本阶段从师的学习收获、存在差距、重大启示、改进方向、下一阶段目标等。通过一次次的总结,得到一次次的提高,获得最佳的从师学习效果。
至于中医爱好者业余自学的求师指导,与专职从师学习有所不同。其特点是选师不受限制,学习自主安排。可根据现有水平和预期目标选择老师。可以择从一师,也可择从多师。对于业余自学者,求师能起到哪些作用呢?一是指路。为自学者指出学习的方向、路线。安排先学什么,次学什么,循序浅进,由浅入深,不走弯路。二是选点。精选有关学科功课的学习范围,确定学习重点,避免舍本求末,广种薄收,浪费时间和精力。三是巧学。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对自己最适用、最有效的学习思路和方法。由通读到选读、变强记为活记、用对比作分析、设界定而分类、找差异明特征,从共性求规律,经理解而升华。活学活用,事半功倍。四是评点。有老师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进度,学习成绩与缺点及时评点,能不失方向、增强信心,扬长避短,学准学好。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但愿广大中医学子,都能求得好老师,在从师的宝贵实践中,知师尊师帮师胜师。得寸之长,避尺之短,多学巧学,集思广益,厚积薄发,百炼成钢。使中医的后起之秀脱颖而出,早出人才,多出人才!
-----本博文章,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盗用转载,违者必究!转载请与博主联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