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苑杂谈》之十
五行的实用
熊光明
木、火、土、金、水本来只是自然界五种常见的物质形态,聪明的古人把它塑造成哲学要素,命名为“五行”。赋与了无穷的活力和无限的想象,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古人观察到离人类最近的五颗星球,命名为木、火、土、金、水五星。又分出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用五行设计出“十天干”(甲乙【木】丙丁【火】戊巳【土】庚辛【金】壬癸【水】)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再用五行的天干地支进行运算,发明了历法纪年,测出了子午线,分出了二十四节气,还算出了日食和月食。此后,五行的应用越来越广,军事家用五行排兵布阵,建筑匠用五行修建房屋,风水家用五行选择宝地,星相家用五行预测吉凶,命理家用五行推算运气。于是,五行常被人们看成神秘的法术。但与人们关系最密切,实用价值最大的还是五行在中医方面的作用。若问五行是如何被人们重视的,有哪些功能,中医是如何用它来指导治病的?且听我慢慢道来。
古人最先是用阴阳来观察分析事物。阴阳学说的核心是找差异,找出事物的差异去分析、推导事物的变化,应对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包括防病治病的问题。但阴阳学说只能用在事物本身的点面上,对相关事物或多个关联事物就难以发挥作用。例如人的心脏有病,可用心阳虚、心阴虚的差异来分析病情,但因心有病引起了肺功能的改变,单用阴阳学说就难以解释和推理。为了弥补阴阳学说的不足,古人便发明了五行学说,在阴阳学说的统领下,更具体、更精细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一是实行五行定性。古人把万事万物都用五行定性分成五类。如东南中西北五方、春夏长夏秋冬五季、角征宫商羽五声、生长化收藏五化等。对于与医学有关的事物,如人体结构神态方面的肝心脾肺肾五脏、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腑、筋脉肉皮骨五体、爪面唇毛发五华、泪汗涎涕唾五液、怒喜思悲恐五志、呼笑歌悲呻五声;病因方面的风暑湿燥寒五气;中药性味方面的酸苦甘辛咸五味等,都分别用木火土金水定性,分成了五个类别,有利于具体、精细地分析、推导、处理有关问题。
二是确立五行规律。古人设计了“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母子”五种关系来分析、推导五行(即五类事物)的运行规律。其中有正常有益的关系和不正常有害的关系。五行正常的关系是顺位的“相生”关系和隔位的“相克”关系。相生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些与木能点燃为火,火烧尽的残灰为土,土里面能挖出矿物金属,矿物金属受潮(如盐)或加热(如铜铁)能变成水状液体的自然现象相合。相克关系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与树木的根能固紧土不坍塌,火能熔化金属,土能阻挡水流,金属的刀斧能砍伐树木,水能熄灭火灾的自然现象也相合。五行的相生能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克能制约事物的偏胜。如木适度的生火,火适度的生木……都是事物的良性循环。若木过多则用金伐除一部分,火过大用水浇灭一部分……这都是用来制约事物的过度态势。通过促进和制约,使一切事物都处于合理、有序、适度、平衡的轨道运行,适应人们需要的预期目标。
五行异常的关系是隔位的“相乘”“相侮”关系和顺传的“母病及子”、逆传的“子病犯母”关系。相乘关系是相克过度损害受制方。如金克木过多,使木生火受影响。相侮关系是被克方过强,反过来欺侮损害克己方。如土过多能埋灭木,水过多能冲掉土、火过强能烧干水等。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乃是相生关系的失常。五行规定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木生火,木是母,火是子,形成“母子关系”。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的现象是指一方处于过强或过弱的状态,都会影响它与下方和上方的正常关系,造成上下方的损害。确立了五行的生、克、乘、侮、母子关系和运行的规律,就能有效研究、分析各种相关事物的关系、推导其动态变化、发展趋势,测其最终结局。
三是推出五行用法。古人用五行给一切事物定了性分了类,确立了事物之间的生克乘侮母子关系和规律,就生成推出了能实用于观察、分析、推导问题的操作方法。这是什么妙法呢?简明的说,就是找差异。也就是找出该事物之中过度或不及的偏差所在。按照五行的观点,某一方的差异,不仅会影响自己,还会产生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犯母影响相关各方的关系,造成各种损害。如木过旺,可能会因母病及子影响火,子病犯母影响水,相乘影响土,反克相侮影响金等。如木过弱,可能会母病及子影响火,子病犯母影响水,被相乘影响金,被相侮影响土。只要找出某方某行的差异就能分析出相关事物的变化,推导出变化的走向和结果,寻求纠正差异,解决处理的有效办法。由于万事万物都有差异,有了五行找差异的实用方法,就能在多个点面,多级层次上发挥作用。上下贯通,左右逢源,变化无穷,有效应用。
四是恢复五行平衡。五行的木火土金水象五个轮子,围着圆形的轨道不停地转动循环。它以相生的态势由木—火—土—金—水—木的规律积极地顺转;又以相克的态势,制约防止轮子失控脱轨。通过促进运转和控制脱轨,实现事物的平衡发展。正常的事物,健康的人体,只有相生和相克两种关系,相互促进,有效制约,保持平衡,积极发展。而异常的事物,患病的人体就会出现多克相乘,反克相侮,母子相犯等异常的五行关系。这类异常的存在,必然会对事物本身和相关事物造成现时或今后的损害。五行学说的实用目的,就是先查出某一行的偏强偏弱,偏多偏少,偏盛偏衰,再分析对相关各行产生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或是生之过多,顺向多克相乘,逆向反克相侮,子病犯母;或是生之不足,顺向被反克,逆向被相乘,母病及子。这样不仅能发现属于一行事物的异常,还能按照生、克、乘、侮、母子的规律,发现该行对上下各行的影响,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归属结局。
查清了五行的差异就有了应对处理的办法,这就是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调整关系,使之恢复动态平衡,达到用五行改造自然,治理社会,防治灾害,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治病救人,繁衍民族的目的。
五是归入阴阳总纲。五行离不开阴阳,如果说五行是五个运行的轮子。它的轨道是哲学的圆圈,那么阴阳就是轨道的圆心。五行的轮子正常时总是朝前运行(顺位相生,隔位相克),异常时就会往后反转。(反克相侮,子病犯母)。如某个轮子转得过快,就会撞坏前面的轮子(相乘);某个轮子转得过慢,就会被后面的轮子追撞受损。虽然五行的运行灵活多变,流动性大,但万变不离其宗,脱离不了阴阳的核心总纲。
究其原因,乃因阴阳是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哲学总纲,可以包容一切,统领一切,五行的各方都归在阴阳的体系内。其中木火属阳、金水属阴,而土这一行属阳中之阴或阴中之阳,也叫半阴半阳。有趣的是为什么要在五行中设计一项半阴半阳、亦阴亦阳的行当呢?浅显的说,是土生万物,万物有阴有阳。往深处讲,设立一个中性的土行,能使五行成为奇数,好在圆形的轨道上运行循环。避免各行成偶数,被限制在相向的直线轨道上来回运行。但半阴半阳不会绝对平衡,总有一方偏重,同样可以归入阴阳的类别。更为重要的是,五行的生克乘侮都是事物太过或不及的差异表现。太过属阳,不及属阴,同样是在阴阳的体系之内。再往深处分析,阴阳学说的思辩方法是寻找分析事物的差异,而五行学说无论千变万化,最终的方法也是寻找分析事物的差异。所不同的是,阴阳是总纲,五行是分支;阴阳是系统工程,五行是具体工程;阴阳重视宏观,五行分管微观;阴阳来回运动,五行循环运动。但五行最终都在阴阳的掌握之中。有了五行的定性和多向观察分析,能使阴阳学说的应用更具体精细,更准确,更有效。
由于中医用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给人体结构、组织功能、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药物性味都定了性分了类,临床诊查时只要找出某处某项差异,用生克乘侮,母子关系的规律,就能推导出患者具体的病变部位、病情程度及预后变化。再归入阴阳总纲,综合八纲六经,卫气营血辩证,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确定治法,选方择药,治病救人。如查出肝有实证,分析肝属木,木旺每易乘土,使脾胃功能受损。治宜抑木扶土,在平肝的同时,佐以健脾和胃,这样肝病才能得以治愈。又如肾虚水肿,分析肾属水,水盛易克土,使脾土更弱,难以运化水液,积聚成水肿。治宜培土制水,通过温运脾阳而消除水肿。但因古人用五行给各种事物的定性分类,都是采用取象比类的原始方法确定,有很大一部分是生搬硬凑的,其推导演绎也存在一定的机械性,不可盲目套用,在具体应用时,须结合阴阳四诊八纲辩证论治,区别处理。
最后要说的是,中国的古代哲学除阴阳五行外,还有太极二仪四象八卦等,几千年来这些哲学要素广泛应用到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农业,工程,人文和医学等各个领域。唯独只有五行学说能和数学相结合。古人在五行的基础上,演铎出五方,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甲子纪年,十进位计数等等。进而发展成古代数学,测出了子午线,黄赤道,发明了历法,算出了二十四节气与闰年闰月,甚至能准确地测算预报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这在当时已遥遥领先于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只可惜这一有可能发展成现代科技的学说,只在服务封建政权(预报星相,判断社会吉凶),扶持农业(制定历法,颁布二十四节气)的小范围内低调发挥作用,无法演变成先进的自然科学。尽管如此,毕竟五行学说实现了思辩哲学和理性数学的有效结合,这应该是东方文明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本博文章,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盗用转载,违者必究!转载请与博主联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