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苑杂谈》系列之五---中西医“四诊”的异同

(2009-11-25 20:01:00)
标签:

医苑杂谈

四诊

视诊

中西医

医者

健康

分类: 医苑杂谈

《医苑杂谈》之五

中西医“四诊”的异同

熊光明

       中医和西医看病,首先都要眼看、耳听、鼻嗅、手摸去给病人做检查,采集病史。这些诊查过程,中西医都叫做“四诊”。中医的四诊是“望、闻、问、切”,西医的四诊是“视、触、叩、听”。两者的应用范围,操作方法,功能效果有何异同,谁优谁劣?听我一一道来。

    中医的四诊首推望诊,范围很广。医者通过眼望,诊查患者的形态、步伐、面容、表情、神表、眼神、耳鼻、口齿、舌苔、毛发、爪甲、和肤色等有无异常,并注重观察病变部位的变化。次为闻听。闻者有二,一是用鼻嗅患者体表,二便、脓液,呕吐物的气味;二是用耳闻听患者的咳嗽声、喘息声、呼吸声、肠鸣音、呻呤声、哭笑声、诉叫声和话语声等。接下来是问诊。医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发问,详细了解病史。中医有问诊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妇人尤必问经期,迟数崩闭皆可见”就规定了详细的问诊范围。第四是切诊。切诊也有二,一是切脉,也就是把脉。有关把脉的知识,笔者在上一回中已详谈,本回不再赘述。二是切肌肤,又称按诊。也就是医者手摸指触按压敲击推扭屈伸患者肢体某些部位,诊查有否异常。医者将四诊采集的信息,再用“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纲分辨病性,用“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悲喜怒忧惊恐思”七情分辨病因,用“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分辨病位,然后综合分析,逻辑推导。最终辨出何病何证,用何治法,选何方药治疗。这就是中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的全过程。

    西医的四诊是“视、触、叩、听”。狭义的视诊与中医望诊基本相同,也是用肉眼观察患者病状。广义的视诊则需要借助医疗器具进行,包括用体温计测视体温,X光透视,B超探视,CT扫视,核磁描视。还有用显微镜放大检视血、尿、粪、痰及细胞组织等。触诊与中医切肌肤的诊法相同。如触摸肝脾、肠形、肿块和痛点,还有直肠指诊,阴道指诊等等。西医的触诊也要摸脉,但很简单,只了解强弱快慢和节律间期,不讲求脉象。叩诊是西医特有的,中医尚无。叩法也有二。一是叩听音响,通过被叩击部位产生的音响来诊病。如用手指叩胸肺,叩心界、肝界、叩胸水腹水,以其叩出的清音、浊音、实音、鼓音的不同音响来区别病变。二是叩看反射。通过用打诊锤叩击人体膝腱、跟腱等某些特定部位,观看被叩肢体的动作反应(叫做反射)来诊病。西医的听诊也有二,一是用听诊器听肺的呼吸音(包括呼吸频率次数,区分正常的呼吸音,异常的水泡音、哮喘音、摩擦音等),听心音(包括心搏频率、间隔节律、收缩及舒张期心音、各瓣膜杂音等)听肠鸣音,听颈动脉音等。二是用耳听病人语音、咳声、呼吸声、哭笑声以及病史诉说等。

    由此可见,中西医两者的四诊,有很多部分相同,例如:中医的望诊与西医狭义的视诊,中医的闻声音与西医的听声响,中医的问诊与西医的听取病史陈述,中医的切按肌肤与西医的触诊就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中医四诊不需借用任何器具,而西医的四诊相当部分需借用器具来完成。如听诊需用听诊器,叩诊需用叩诊锤,视诊需用压舌板,反光镜,耳镜、鼻镜、眼底镜、内窥镜,甚至X光机、B超、CT、核磁等大型设备。中医的切脉把脉是高深的脉学,要诊测三部九候26种脉象,而西医触诊摸脉却非常简单。中医四诊采集的多是医者的感触和体验,西医的四诊采集的多是实体的数值和图像。中医四诊要纳入八纲、六淫、七情、脏腑经络系统分析辨证才能作出诊断,而西医往往只凭一项检测数据就可确诊。中医四诊注重的是人身整体的阴阳平衡,西医注重的是局部的病理变化。

    中西医四诊的不同源于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中医是东方文明的瑰宝,西医是西方科技的结晶。西医已查清的项目,自然比中医精确,而西医尚未查明的领域,中医却有明显的优势。西医诊查时,因检验项目太多,难以选准,常易查到小病漏掉大病而误诊,而中医诊查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不易因小失大。中医的四诊不需要设施,简单便捷,随处可行,西医的四诊则需医院的条件设施才行。

    综上所述,两相对比,可见中西医的四诊各有特色,各有短长。有的病宜看西医,有的病宜看中医,如将中西医两者结合,诊治就最全面,疗效也会最好。传承了两千余年的中医四诊,在当今高科技时代,仍光彩不减,竭尽全力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这不能不赞叹祖国医学的伟大。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的四诊也必须改革创新。例如应否将西医的某些诊查方法,如测体温、量血压、听心肺、叩胸腹、敲反射等纳入中医四诊的范围,是否应增添一些有创新特色的诊查项目,不断丰富充实中医的四诊。这有赖当代的中医人去认真研究和采认,求得共识,让以四诊为基础的中医诊断学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本博文章,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盗用转载,违者必究!转载请与博主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