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苑杂谈》系列之三---漫说中医疾病分类

(2009-11-15 16:11:36)
标签:

医苑杂谈

中医

疾病分类

外感病

病种

暑温

张仲景

胞宫

健康

分类: 医苑杂谈

医苑杂谈之三

漫说中医疾病分类

熊光明

            疾病如何分类,中医从未问津。

            区别界限划不清,难在理论创新。

    上回谈了中医病名的杂乱和中西医病名的不同,也谈到中医至今尚未对疾病进行分类和规范命名,造成临床教学和科研的落后,无法与现代医学接轨,因此,提议创建中医疾病分类学,研究分类方法,界定分类标准,梳理现有病名,重新规范取名。

    众所周知,分类学是一项创新工程,达尔文的物种分类,创立了生物进化论,门捷列夫给化学元素分类,排列出元素周期表,精确地预见了多种尚未问世的化学元素。而中医疾病分类一旦获得突破,必将带来中医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要问当今中医疾病分类应从何下手呢,我认为有二条可供选择的思路。一是“全盘西化,硬性接轨”的方法。即全部照用西医按系统部位,病因、病原分类的方法,给中医疾病分类,全部采用西医的类别和病名,仅在各病种之下保留中医辨证的各种证型。二是研究探索,创建中医疾病分类学,这涉及到要改革创新中医的基础理论,难度很大。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没有给疾病分类,《伤寒论》的“六经”分类和《温病条辩》的卫气营血分类都只是对外感病病程阶段和深浅程度的分类,并非病种的分类。而当今中医院校教材对各病种也只照搬前人方法,以病症随机排列(如中医内科学列有咳嗽病、水肿病、黄疸病等),并无分类。由于前人没有留下中医疾病的分类方法,只能由后人研究和探索,从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挖掘,提炼出可供疾病分类的模块和界位。理清其层次性质,找到中医疾病分类的有效途径。

    以上二种思路,我认为第一种全盘西化的方法决不可取。中医的发展只能姓中,中医疾病分类必须符合中医的内在规律,必须有利于发挥中医优势,因此只能选用第二条研究探索创新之路。多年来,笔者一直为此冥思苦索。一九九二年曾对小范围即中医外科疮疡病范围内有过创新分类的构想,并在《江西中医药》杂志发表过“创新中医疮疡病分类命名字”的学术论文(全文附录在下一篇:漫说中医疾病分类(附录) 续.),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于中医内科等较大范围的分类,因工程太大,不敢轻举妄动。但此情未了,长期思索,似乎找到了一条路,这就是——过渡性创新。

    过渡性创新可理解为阶段性创新,由于中医疾病分类学的创新,有赖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因目标太高,难度太大,短期难以企及。当代中医只能从初级阶段性目标起步,逐步向最高目标过渡。就象《伤寒论》创新发展了《内径》,温病学说创新发展了《伤寒论》一样。笔者本着过渡性创新的宗旨,对中医内科疾病的创新分类提出一些构想,列表如下: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表 

 

大类

小类

子类

对应西医疾病

病种举例(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

  

 

  

 

 

时 病

伤风

轻度病毒性疾病

轻度炎性疾病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有待重新命名

实热

细菌感染性疾病

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败血症、丹毒等

""

温病

风温

冬春病毒性疾病

流感、流脑、非典等

""

风热

出疹病毒性疾病

麻疹、风疹、出血热、水痘等

""

暑温

夏季急性发热性疾病

乙脑、钩体病等

""

湿温

肠道感染性疾病

肠伤寒、痢疾、霍乱、肠道病毒性感染等

""

疫疠

疫症

烈性传染病

鼠疫、炭疽、天花等

""

疠症

皮损性疾病

麻风、梅毒、艾滋病等

""

 

  

 

 

 

上焦病

心部位病

循环系统病

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心肌炎等

""

肺部位病

呼吸系统病

哮喘、慢支、肺气肿等

""

脑部位病

神经系统病、精神病

神经衰落、癫痫、眩晕症、精神分裂症、癔症等

""

中焦病

胃、肝、脾、胆、大肠、小肠、骨髓部位病

消化系统病

胃炎、胆囊炎、肝炎

""

营养缺乏疾病

脚气病、坏血症等

""

新陈代谢疾病

糖尿病、痛风、肥胖等

""

造血系统病

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

""

内分泌系统病

甲亢、尿崩症等

""

结缔组织、免疫性病

红斑狼疮、荨麻疹等

""

下焦病

胃部位、膀胱部位病

泌尿系统病

肾炎、肾结石、膀胱炎等

""

二阴、胞宫部位病

生殖系统病

睾丸炎、尿道炎、阳痿、月经不调等

""

 

    上表的归纳分类设计:一是,依据东汉医圣张仲景“外感伤寒,内生杂病”的观点,将中医内科病分为外感病和内杂病二大类。二是,吸取温病学说的观点,将具有急性、传染性和炎症特点的外感病分为时病,温病、疫疠三小类,又依据病因,部位和轻重的不同,再分成八子类。其中时病分为伤风和实热二子类,温病分为风温湿、风热、暑温、湿温四子类,疫疠分为疫症和疠症二子类。各子类的病种,均可与相近特征的西医疾病接轨。如伤风与普通感冒,实热与败血症,风温与流脑,暑温与乙脑,温湿与肠伤寒,疫症与鼠疫,疫疠与梅毒等,其认知度都很高,易于和西医接轨。三是吸取中医三焦和脏腑学说的精华,参照西医解剖生理学观点,将外感病之外的内科病,以部位病特征为基础,分为上焦病,中焦病和下焦病三小类。其中上焦病分为心部位病、肺部位病和脑部位病三子类;中焦病分为胃、肝、脾、胆、大肠、小肠、和骨髓部位病八子类;下焦病分为肾、膀胱、二阴和胞宫部位病四子类。各子类疾病与各相近的西医系统类别疾病相对应接轨。

    以上的分类设计,共有中医内科总类,大类、小类、子类到各病种五个层次,下一步可将各病种梳理之后纳入各子类之内。这样就形成了五级层次,上下衔接,层次分明,易于区分的中医疾病分类体系。

    以上的分类设计都以中医理论为基点,兼容了西医解剖生理和内科学的观点,易于和现代医学接轨。在各层次类别中,大部分既与中医理论相合,又与西医观点相近,(如外感病各大类,既符合张仲景外感病的观点,又与西医的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性质相近;内杂病既符合张仲景《金匮要略》杂病学说的观点,又与西医各系统病相近。又如外感病之中的时病,既符合清代时病学说的观点,又与西医普通伤风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相合。再如内杂病之中的上焦病,大部分符合中医脏腑学说和温病学说观点,又与西医头胸部位疾病相近。子类疾病中有些病种如暑温与乙脑,湿温与肠伤寒,早已是中医界认定相合)

    相当部分与西医能相容(如中焦病与营养缺乏性疾病、新陈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性疾病,在理论上能相通,上焦病与神经系统病和精神病也能兼容)。但有些分类与中医学说有冲突(如肝部位疾病列为中焦病,与中医学说肝属下焦不符,将神经系统病、精神病列为脑部位病,与中医脏腑学说的心主神明也不合等)。但这些不合正是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的错误和缺陷,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早已提示,纠错补缺乃是改革创新中医理论的必经之路,也正是中医过渡性创新的方法和桥梁。

    本文虽只涉及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但因内科是临床各科的基础,病种最多,最复杂、最具代表性。内科病的分类得以成功,对其他外科,儿科、妇科、骨伤科、眼科等各科疾病的分类都可比照设计,迎刃而解。本文所谈,只是对中医分类的初步设计和粗略框架,各层次类别还有待细分,繁多的各病种还有待重新取名定性,归入各子类,有大量工作要做。这是一个很大的科研课题,非社会个人所能完成,笔者诚邀中医研究机构或院校有志于此的同仁与我合作,向省厅申报“中医疾病分类”的科研课题,共同研究,争取早出成果。一旦获得成功并推广应用,必将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阶段性创新,使中医的科研、教育和临床发生划时代的变化,过渡到中医现代化的更高目标。

-----本博文章,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盗用转载,违者必究!转载请与博主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