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苑杂谈之一
且说中医“辨证”
熊光明
朋友,如果你去看中医,高水平的中医师给你诊病,会按中医规则先对你进行四诊,进入“望、闻、问、切”的程序。“望”是看清患者的面容表情、形态气色、皮肤舌苔和病变部位等。“闻”是嗅清患者散发的气味。“问”是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不良感觉、异常现象等。“切”是切脉,俗称“号脉”,就是用手按摸患者的挠动脉,了解搏动状况。中医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采集到各种信息,然后对照用“八纲”(即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因素、“脏腑经络”(即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因素、“三焦”(上、中、下三焦,多以人体上中下三部位区分)因素,以及“卫气营血”(人体从表到里的四层部位)因素进行比对归类。再结合用“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和七情(即悲喜怒忧惊思恐七种内邪)等有关病因,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逻辑推导,最终作出一个诊断结论,这就是“证”。如感冒病的风寒表实证或伤风表虚证,肺炎的风热伤肺证或风痰壅肺证,就是中医看病的诊断结论,同时又是治疗的依据。下一步就是针对不同的证开出不同的内治中药方或选用不同的外治、手术或针灸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因此说“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病的核心,也是从检查病状到确诊治疗的全过程。
读者会问,为什么中医诊断的结果叫证,而不叫病?西医所叫的病和中医辨出的证有什么不同呢?答曰:因为中国几千年尊崇儒教,不重视科技,从未进行人体生理解剖和微生物病原体的实验和研究,无法根据实证来确认疾病,只能采集各种疾病的表象,用哲学方法来推导出病患各种不同的证型,然后针对各种证型,选用适应该型的方药治疗。如“寒证”用温热药治疗,“热证”用寒凉药治疗,“表虚证”用益气固表药治疗,“里实”证用清里泄实药治疗等。因此中医有价值或实用意义的诊断结果,只能是某类型的证,而不是某种病。
西医所诊断出来的病名与中医的证名很不相同。西医对病的称谓有“病”、“症”和“综合征”三大类别,而从没有证的称谓。其中称为病者,多为病原及患病部位十分明确的病种。如因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病”,因血糖代谢失调引起的糖尿病等。称为“症”者多为以某种症状为特点的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高血脂症、败血症等。而称为“综合征”者又叫作“症候群”,是以多种症状共组为特点的疾病。如以蛋白尿、水肿、高血脂,低蛋白等多种症状组成的肾病综合征;以卵巢功能丧失出现月经紊乱、情绪不稳、头晕心悸、烦躁失眠等症状组成的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由此可见,中医的证是中医师采集信息,分析判断的结果。不同的医师因采认的信息不同,分析推导的方法不同,辨出来的证也不相同。如某患者有发热、头痛、脉浮、舌苔白、口渴便干、尿清的现象,甲医会依据脉浮、苔白、尿清辨定为“风寒证”,施用辛温解表的方药治疗。而乙医可依据口渴、便干辨定为“风热证”施用疏风清热、表里双解的方药治疗。虽然甲乙二医所辨定的证不同,所施用的方药也不同,但很可能同时都治好了该病。这就是中医的特色和玄妙所在,至今谁也难以破解。还有所谓同病异证,同证异病,由于十分复杂,一时说不清讲不完,以后另写专文再讲。而西医诊断出来的各种病、症、综合征,是医师依据询问病史、进行视触叩听体格检查,再加上查看各种化验检测,以及X光、B超、CT、核磁等专项检查结果,然后综合区分得出的诊断结果。其中大多数能有定性或定量的准确性。如化验查出结核菌一项,就可确诊为结核病;查出蛔虫卵就可确诊为蛔虫病;查出血中红血球少就可确诊为贫血病;量出血压高就可确诊为高血压病等。但因当今西医化验检测及专项检查的项目越来越多,如医师对有病范围的检测项目没查,却在没病的范围里查出某些异常,就会误诊误治,后果不良。
中医的辨证注重整体全面分析,西医的诊病注重特征重点探查。中医的证是系统工程,西医的病是局部评定。中医的每一次辨证都要对病因病状病机进行综合分析推导,其因果都只有性的评估,没有量的指标。而西医诊查从量体温、测血压、验血、验尿到X光、CT、核磁等,其过程和结果都可用数据来表示。说到底,中医主要是用人脑的思维来辨证治病,西医主要是用仪器设备来诊查治病。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哲学,而西医的最高境界是数学。
如此道来,干中医不是太难了吗?答曰:难,确实是难!假使中医师每看一次病都按规则去辨证论治,如同司法部门一次性完成从公安侦查、检察起诉到法院庭审判决的全过程,其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历代学问高的名医,留下了许多典型的辨证论治医案,每一份医案都是上等的医学八股文章。不仅四诊八纲详备,连选方用药的“君臣佐使”都一一列出。《红楼梦》里有多篇诊病的描述,都堪称辨证上品。但当今的现实可不会这么回事,当今执业的中医师除大型三甲医院某些住院病案,或某些科研需要外,一般诊疗的中医师包括我本人都很少去做真正完备的辨证论治,去写难度很高的中医八股文医案。
那么读者要问,现时的中医师实际上是怎么看病治病的呢?答曰:凭经验看病治病。现时的中医对西医的那一套基本都了解,会用听诊器,会量血压,会看各种化验结果和X光、CT、核磁等各项检查报告单,也会做西医的诊断。于是就会参考西医的诊断,加上自己对该病选方用药的经验进行治疗。很少有人去做高深繁杂的系统工程,去做辨证论治的八股文章。
听到这里,读者必然会质问:不按传统规则辩证论治,岂不是假中医。我的回答是三句话:一是确实如此;二是实属无奈;三是并非全假,乃是半假半真。所谓半假是指中医很少去搞全面繁杂的系统工程,做辩证论治的八股文章:所谓半真是指运用了四诊八纲等部分辩证方法,结合西医知识和临床经验作出属于某病,或属某病之某证的临床诊断,选用内服方药,或选用外治、手术或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应该理解,中医辩证是几千年来在没有现代医学科技,没有实验实证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哲学性的医学理论及临床操作体系,面对当代西医检验仪器高速发展的优势,必然会受到严重冲击,从而产生变异。晚清河北省名医张锡纯曾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他的医案中已出现了不少诸如“高血压”、“肺炎”等西医诊断病名。更有趣的是张老先生将阿司匹林、碳酸氢钠等多种西药,均按中医理论,分类划定了“寒、热、温、凉”这四类只有中药才有的药性,成为我国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先驱。今天的中医到底应如何辩证诊病,是泥古不化,再苦做八股文章,还是改革创新,创建新的中医诊断操作体系呢?这是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有待全体中医同仁去努力攻关。
最后,读者如果要问,中医除了辩证辨出的各种证的名称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病名?中医的病名是怎么回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一回的题目是“医药杂谈之二”——话说中医病名。谢谢各位读者。
2009年9月28日深夜
-----本博文章,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盗用转载,违者必究!转载请与博主联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