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表面是背叛,内心是冲突
(2022-08-10 10:41:20)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表面是背叛,内心是冲突
依恋对孩子的心理成熟,能起到核心影响作用。所以,孩子最依恋谁,谁对他的影响也最大。
当一个人的主导关系互相冲突的时候,当他从关系中接收到的价值观、信息是相互矛盾的时候,他就会陷入一团糟的困境。这就好像如果地球有两个北磁极,靠指南针航海的水手就会迷路一样。同时把同伴和成年人都当作航标的话,孩子也会迷失方向。
孩子的 “依恋脑”尚未成熟,无法同时承受两种相同力量的作用,更无法处理两种矛盾的信息体系。他们要么以同伴为导向,要么以父母为导向,不能两个都选。如果大脑不能完成二选一,孩子就会出现情感混乱、缺乏目标、行动受阻,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更不知道自己该选谁了。当孩子的精力都放在导向的选择上,他的人格和行为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孩子选择同伴为导向时,会让很多父母觉得自己被孩子背叛了,并因此感到生气和绝望。其实,父母不知道是自己拱手把教养权利让给了同伴。背叛只是表象,其背后的警示信号更值得我们关注。用伪生理原因或者心理假设,将孩子的行为定性为“不良行为”或“青春期叛逆”,只能让父母的心里暂时好受一点,但却会因此让父母忽略掉主导着冲突的本质。如果不分析潜在诱因,只凭表象就惩罚或者管制孩子,等于不问病因就直接给病人开药。只有父母深入了解孩子后,才能真正有效地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和 “青春期叛逆”。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个性,也要去融入同伴群体、让自己合群,只是源自他们内心的冲突,跟他们是否健康成熟、是不是青春期没有任何关系。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是那些正和我们进行竞争的主导关系,它们引诱我们的孩子远离了父母的关爱。
就跟磁极一样,依恋本质上具有两极性。孩子对同伴有多亲近,就会对父母有多疏远,依恋中不存在中立的东西。依恋把孩子的世界分成了喜欢和不喜欢、吸引和讨厌、愿意接近和设法逃避这样的两极。当同伴开始主导孩子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主导关系就会被取代,孩子的不同依恋对象——父母和同伴,就像情敌一样相互竞争着。
看见疏远的内在原因,才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在教养中,多一份看见,少一份武断,教养便会变得简单起来。
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各种育儿技巧在行为层面解决问题,常常效果不佳,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
依恋父母的孩子,会发自内心地想变成父母的样子,而同伴导向的孩子,则非常讨厌和父母一样,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变得和父母不一样。如果说相同意味着亲近,那不同就意味着疏远。
有时,人们可能会把孩子这种偏要和父母不同的执念,误认为是他们在追求个性。实际上,这是两回事。真正追求个性的孩子,在任何压力面前都会坚持自我,而事实上,很多声称“有个性”的孩子却恰恰相反。他们在融入同伴群体的过程中,会被彻底同化,但凡有一丁点儿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都会让他们非常不安。成年人眼中孩子的“个性”,其实是孩子的一种伪装,伪装背后,是他们求同的强烈内驱力。而倘若此时我们能看见这种求同的真实原因,就等于向孩子靠近了一步。
孩子一旦选择忠于同伴,就会觉得自己不应该再站在父母这一边,不应该听父母的话。虽然父母会感到难过,但要明白孩子并不是故意要背叛和疏远父母,他们只是在追随自己的本能——因为某些原因,已经失控了的本能。从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才能真正看见,否则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象。
依恋对孩子的心理成熟,能起到核心影响作用。所以,孩子最依恋谁,谁对他的影响也最大。
当一个人的主导关系互相冲突的时候,当他从关系中接收到的价值观、信息是相互矛盾的时候,他就会陷入一团糟的困境。这就好像如果地球有两个北磁极,靠指南针航海的水手就会迷路一样。同时把同伴和成年人都当作航标的话,孩子也会迷失方向。
孩子的 “依恋脑”尚未成熟,无法同时承受两种相同力量的作用,更无法处理两种矛盾的信息体系。他们要么以同伴为导向,要么以父母为导向,不能两个都选。如果大脑不能完成二选一,孩子就会出现情感混乱、缺乏目标、行动受阻,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更不知道自己该选谁了。当孩子的精力都放在导向的选择上,他的人格和行为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孩子选择同伴为导向时,会让很多父母觉得自己被孩子背叛了,并因此感到生气和绝望。其实,父母不知道是自己拱手把教养权利让给了同伴。背叛只是表象,其背后的警示信号更值得我们关注。用伪生理原因或者心理假设,将孩子的行为定性为“不良行为”或“青春期叛逆”,只能让父母的心里暂时好受一点,但却会因此让父母忽略掉主导着冲突的本质。如果不分析潜在诱因,只凭表象就惩罚或者管制孩子,等于不问病因就直接给病人开药。只有父母深入了解孩子后,才能真正有效地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和 “青春期叛逆”。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个性,也要去融入同伴群体、让自己合群,只是源自他们内心的冲突,跟他们是否健康成熟、是不是青春期没有任何关系。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是那些正和我们进行竞争的主导关系,它们引诱我们的孩子远离了父母的关爱。
就跟磁极一样,依恋本质上具有两极性。孩子对同伴有多亲近,就会对父母有多疏远,依恋中不存在中立的东西。依恋把孩子的世界分成了喜欢和不喜欢、吸引和讨厌、愿意接近和设法逃避这样的两极。当同伴开始主导孩子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主导关系就会被取代,孩子的不同依恋对象——父母和同伴,就像情敌一样相互竞争着。
看见疏远的内在原因,才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在教养中,多一份看见,少一份武断,教养便会变得简单起来。
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各种育儿技巧在行为层面解决问题,常常效果不佳,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
依恋父母的孩子,会发自内心地想变成父母的样子,而同伴导向的孩子,则非常讨厌和父母一样,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变得和父母不一样。如果说相同意味着亲近,那不同就意味着疏远。
有时,人们可能会把孩子这种偏要和父母不同的执念,误认为是他们在追求个性。实际上,这是两回事。真正追求个性的孩子,在任何压力面前都会坚持自我,而事实上,很多声称“有个性”的孩子却恰恰相反。他们在融入同伴群体的过程中,会被彻底同化,但凡有一丁点儿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都会让他们非常不安。成年人眼中孩子的“个性”,其实是孩子的一种伪装,伪装背后,是他们求同的强烈内驱力。而倘若此时我们能看见这种求同的真实原因,就等于向孩子靠近了一步。
孩子一旦选择忠于同伴,就会觉得自己不应该再站在父母这一边,不应该听父母的话。虽然父母会感到难过,但要明白孩子并不是故意要背叛和疏远父母,他们只是在追随自己的本能——因为某些原因,已经失控了的本能。从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才能真正看见,否则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