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艺术》自我分析的方法
(2022-07-11 14:59:48)
《存在的艺术》自我分析的方法
(1)静坐冥想时,可以尝试记住涌入脑中的杂念,然后“以感觉的方式进入杂念”,目的是看它们到底是什么,之间是否有关联。或继续通过观察某些症状,如感觉疲劳(尽管有足够的睡眠)、沮丧、愤怒,然后“摸索”这是对什么的反应,在这种表面的感觉背后,有什么潜意识经验。“摸索”是指富有想象力地“品味”各种可能的感觉,直至——如果成功的话——某种意识清晰浮现。
任何新契机,只要遵循进一步“摸索”的原则就可能在当天或稍后导致一些新的发现或衍生物。关键在于不要落入复杂的理论猜测的陷阱。
(2)另一种是类似自由联想的方法。不去有意控制,让思绪自由流动,允许杂念涌入,并尝试为发现它们之间的隐匿关系,以及是哪些阻力阻止了思绪的涌动——直到某些还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浮现。
(3)还有一个方法是自传式回忆。从幼时开始,到预测未来发展结束。尝试获得对人生中重大事件的概述,如幼时的恐惧、希望和失望,以及那些使你降低对他人和自己的信任的事件。
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依赖谁?我主要的担忧是什么?我出生的意义何在?我开始的目标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改变的?在人生的哪个十字路口选错了方向并走错了路?我都做了哪些努力来纠正错误并返回到正确的道路?我现在是谁?如果我一直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关键错误,我又会怎样呢?以前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和将来呢?我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我希望别人怎么看我?这两个形象与我感觉到的真实自我有何差异?如果我继续像现在这样生活,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促使改变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继续发展的机会有哪些?我怎样做才能实现我选择的目标?
对自己的研究不应该用精神分析理论去做抽象建构,而应保持从经验入手,去“观察”、感知、想象,把抽象思考减到最低。
(4)跟自传式回忆法密切相关的是尝试揭示我们有意识的生活目标与尚未意识到的却可决定我们的人生的目标之间的差异。意识目标和潜意识目标之间的差异程度因人而异。
在意识与潜意识目标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时,严重冲突、无安全感、疑虑以及空掷精力就会出现,也会导致一系列明显症状。这不难想象,一个人竭力避免意识到内心冲突,竭力避免再被身份问题困扰,竭力压制模糊意识到自己欠缺真实和完整。他要么继续这种萎靡状态,要么深入被压抑的底层经历之中,后者必然会引发不少焦虑。
(5)第五个方法是让一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被生活目标所围绕。这种方法包括试图揭露潜意识存在的“坏”的特质、如何被合理化、如何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以及发展的条件。这往往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可能会引起很大的焦虑。当我们相信我们的爱和忠诚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依赖性;当我们相信自己善良和乐于助人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虚荣心(自恋);当我们相信做什么是为别人好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虐待狂心理;当我们相信这是正义感所致并要求惩罚时,我们要发现我们所具有的破坏性;当我们相信自己很审慎和“现实”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同时有懦夫的一面;当认为我们的行为非常谦卑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傲慢的一面;当我们认为只是出于不希望伤害任何人时,我们要知道我们害怕自由;当我们认为我们不愿意言行粗鲁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是言不由衷;当我们相信我们非常客观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可能是奸诈。总之,就像歌德所说的那样,只有当我们把自己想象成罪人,而且真的去这么做的时候,我们才能合情合理地摘除面具,逐步地了解自己是谁。
自我分析既包括知悉他人,也包括观察社会和政治生活。事实上,对别人的了解往往先于对自己的了解。
自我分析的过程不应带有强迫性,或像在完成艰巨任务,当然,也要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至关重要的是有规律地进行冥想和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凭一时心情”。抛开结果不谈,过程本身应该是放松、快乐的,尽管也有痛苦、焦虑和失望。
“如果解救之事易如反掌,可以不劳而获,那又怎么会几乎为人人所忽视呢?但是一切高贵的事物,其难得正如它们稀少一样。”
(1)静坐冥想时,可以尝试记住涌入脑中的杂念,然后“以感觉的方式进入杂念”,目的是看它们到底是什么,之间是否有关联。或继续通过观察某些症状,如感觉疲劳(尽管有足够的睡眠)、沮丧、愤怒,然后“摸索”这是对什么的反应,在这种表面的感觉背后,有什么潜意识经验。“摸索”是指富有想象力地“品味”各种可能的感觉,直至——如果成功的话——某种意识清晰浮现。
任何新契机,只要遵循进一步“摸索”的原则就可能在当天或稍后导致一些新的发现或衍生物。关键在于不要落入复杂的理论猜测的陷阱。
(2)另一种是类似自由联想的方法。不去有意控制,让思绪自由流动,允许杂念涌入,并尝试为发现它们之间的隐匿关系,以及是哪些阻力阻止了思绪的涌动——直到某些还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浮现。
(3)还有一个方法是自传式回忆。从幼时开始,到预测未来发展结束。尝试获得对人生中重大事件的概述,如幼时的恐惧、希望和失望,以及那些使你降低对他人和自己的信任的事件。
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依赖谁?我主要的担忧是什么?我出生的意义何在?我开始的目标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改变的?在人生的哪个十字路口选错了方向并走错了路?我都做了哪些努力来纠正错误并返回到正确的道路?我现在是谁?如果我一直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关键错误,我又会怎样呢?以前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和将来呢?我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我希望别人怎么看我?这两个形象与我感觉到的真实自我有何差异?如果我继续像现在这样生活,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促使改变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继续发展的机会有哪些?我怎样做才能实现我选择的目标?
对自己的研究不应该用精神分析理论去做抽象建构,而应保持从经验入手,去“观察”、感知、想象,把抽象思考减到最低。
(4)跟自传式回忆法密切相关的是尝试揭示我们有意识的生活目标与尚未意识到的却可决定我们的人生的目标之间的差异。意识目标和潜意识目标之间的差异程度因人而异。
在意识与潜意识目标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时,严重冲突、无安全感、疑虑以及空掷精力就会出现,也会导致一系列明显症状。这不难想象,一个人竭力避免意识到内心冲突,竭力避免再被身份问题困扰,竭力压制模糊意识到自己欠缺真实和完整。他要么继续这种萎靡状态,要么深入被压抑的底层经历之中,后者必然会引发不少焦虑。
(5)第五个方法是让一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被生活目标所围绕。这种方法包括试图揭露潜意识存在的“坏”的特质、如何被合理化、如何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以及发展的条件。这往往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可能会引起很大的焦虑。当我们相信我们的爱和忠诚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依赖性;当我们相信自己善良和乐于助人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虚荣心(自恋);当我们相信做什么是为别人好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虐待狂心理;当我们相信这是正义感所致并要求惩罚时,我们要发现我们所具有的破坏性;当我们相信自己很审慎和“现实”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同时有懦夫的一面;当认为我们的行为非常谦卑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傲慢的一面;当我们认为只是出于不希望伤害任何人时,我们要知道我们害怕自由;当我们认为我们不愿意言行粗鲁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是言不由衷;当我们相信我们非常客观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可能是奸诈。总之,就像歌德所说的那样,只有当我们把自己想象成罪人,而且真的去这么做的时候,我们才能合情合理地摘除面具,逐步地了解自己是谁。
自我分析既包括知悉他人,也包括观察社会和政治生活。事实上,对别人的了解往往先于对自己的了解。
自我分析的过程不应带有强迫性,或像在完成艰巨任务,当然,也要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至关重要的是有规律地进行冥想和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凭一时心情”。抛开结果不谈,过程本身应该是放松、快乐的,尽管也有痛苦、焦虑和失望。
“如果解救之事易如反掌,可以不劳而获,那又怎么会几乎为人人所忽视呢?但是一切高贵的事物,其难得正如它们稀少一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