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选择》沉溺的滚雪球效应
(2022-06-09 08:10:43)
“我觉得我好像在绕圈子。”
“过去的又回来,回来的又过去。”
“希望这个循环不要断开,一直继续下去。”
《时光之箭——时间的循环》中提到,也许是重复性的活动所引起的循环让我们心醉神迷,这些活动主宰着我们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我们被这其中的秩序感吸引了。重复性的活动所引起的循环让我们有一种舒适感,不论这个循环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因为至少你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
从拖累症的本质来看,拖累症患者陷在一连串恶性循环之中。循环滋养、推动、强化拖累症。
在这些循环中危害性最大的,就是沉溺循环。让我们想像一个孩子在山坡上做了一个小雪球,然后将雪球推下山。山路很长,滑到一半以后,它已发展成一个庞然大物,一股脑儿呼啸地冲下山坡,势不可挡。当接近山底时,这个小雪球已俨然变成了可以致人于死命的超级大雪球,而沉溺循环就像这个雪球一样。
不管什么原因导致你患上了拖累症,一旦这些症状在你身上出现,这些症状引起的沉溺循环就会滋养、加重你身上的拖累症症状。即使外界的诱因不存在了,沉溺循环自身内在的动力也可以使它一直持续下去。
当患者感受到痛苦、自卑、罪恶感、不满、压力、空虚、对生活厌倦时,他开始在酒精里寻找麻醉感,但喝醉之后,心里会产生更大的罪恶感和更大的痛苦,而由于上一次在麻醉中获得过解脱,所以他会再去喝酒,循环不已。最终他的沉溺行为越来越严重,抑郁进一步加深,健康开始遭到破坏,失去工作甚至失去家庭,越来越重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使他别无他法只好继续麻醉、沉溺下去。在这里,弥补的方法变成了破坏的原因,沉溺循环的雪球已经开始滚动,即使造成原痛苦的诱因不再介入,循环也能自行发展使雪球越滚越大。
这是一个沿途有几个点(或阶段)的圆圈。第一个点(或阶段)代表某种痛苦,我们称之为阶段一,这是循环的起点;沉溺媒介(指酒精、药物、工作等)为阶段二的标志;沉溺媒介可以提供暂时的麻醉,提供一种解脱,这是阶段三;但之后它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结果,例如罪恶感、羞耻感或宿醉等,这是阶段四和阶段五;这些结果造成无法排解的更大痛苦,又回到阶段一;而更大的痛苦就会寻求更多的麻醉,又回到阶段二……就这样,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着。
这种沉溺循环并不是在原地打转,就像患者的身体因为逐渐适应,因此他会不断地想要加大剂量,随之而来的破坏性和影响力也跟着扩大。因此沉溺循环不仅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且各种状况越来越糟糕。最终,旋转失控了,沉溺循环在达到最大的破坏力后停下来。
在典型的沉溺循环的模式里,沉溺媒介,不再仅仅是循环路程中的一个点或一个阶段,它其实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循环。不管这个人的瘾是否与身体有关,在心理上他已经无力自拔,他已经深陷在沉溺循环当中了。
沉溺循环对拖累症者造成的伤害与对上瘾者造成的伤害一样严重。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陪伴在酒鬼丈夫身边的贤妻。
她的沉溺亦是从痛苦开始。除了一般普通人的痛苦之外,她感受到更多的则是与酒鬼丈夫生活在一起的沮丧与无奈。她的沉溺媒介不像她先生的那么容易辨识,她的沉溺媒介可能是一个她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她自己并不知道她也上“瘾”了。
受苦有时使我们变得非常主观而看不清楚事实真相。“否认”可能是这个太太的“万灵丹”。当她救助她先生的时候,她获得一种愉悦感与自我肯定的价值感。为了保持家庭的完整她付出了牺牲,同时也得到了一种满足感。
接下来,这些不好的后果与上瘾者造成的危害性一样大。通过她高尚的解救行为,(这使她更加自我肯定,使她感到被需要,)反而加深、强化了她先生对沉溺的依赖性。他不再需要面对他本应承担的后果,她会替他善后。
更糟的是,她必须竭力克制、否认自己的痛苦,包括心中积累的愤怒她也不敢承认。因为表达出真实的感受会削弱殉道牺牲精神带给她的满足感。
然而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就是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并得到回应。她隐藏的感受越多,需要被满足的回应也越多。因为她没能照顾好自己的情感需要,更不要说她先生的了。沮丧、不被爱、饥渴使她又进入这个循环。那种带给她成就感、价值感、自我肯定的殉道者角色的感觉把她牢牢地锁在沉溺循环里。
当羞耻感、罪恶感以及原生家庭遗留下的痛苦最终一起爆发的时候,它们之间的界限已经无法分辨。
“过去的又回来,回来的又过去。”
“希望这个循环不要断开,一直继续下去。”
《时光之箭——时间的循环》中提到,也许是重复性的活动所引起的循环让我们心醉神迷,这些活动主宰着我们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我们被这其中的秩序感吸引了。重复性的活动所引起的循环让我们有一种舒适感,不论这个循环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因为至少你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
从拖累症的本质来看,拖累症患者陷在一连串恶性循环之中。循环滋养、推动、强化拖累症。
在这些循环中危害性最大的,就是沉溺循环。让我们想像一个孩子在山坡上做了一个小雪球,然后将雪球推下山。山路很长,滑到一半以后,它已发展成一个庞然大物,一股脑儿呼啸地冲下山坡,势不可挡。当接近山底时,这个小雪球已俨然变成了可以致人于死命的超级大雪球,而沉溺循环就像这个雪球一样。
不管什么原因导致你患上了拖累症,一旦这些症状在你身上出现,这些症状引起的沉溺循环就会滋养、加重你身上的拖累症症状。即使外界的诱因不存在了,沉溺循环自身内在的动力也可以使它一直持续下去。
当患者感受到痛苦、自卑、罪恶感、不满、压力、空虚、对生活厌倦时,他开始在酒精里寻找麻醉感,但喝醉之后,心里会产生更大的罪恶感和更大的痛苦,而由于上一次在麻醉中获得过解脱,所以他会再去喝酒,循环不已。最终他的沉溺行为越来越严重,抑郁进一步加深,健康开始遭到破坏,失去工作甚至失去家庭,越来越重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使他别无他法只好继续麻醉、沉溺下去。在这里,弥补的方法变成了破坏的原因,沉溺循环的雪球已经开始滚动,即使造成原痛苦的诱因不再介入,循环也能自行发展使雪球越滚越大。
这是一个沿途有几个点(或阶段)的圆圈。第一个点(或阶段)代表某种痛苦,我们称之为阶段一,这是循环的起点;沉溺媒介(指酒精、药物、工作等)为阶段二的标志;沉溺媒介可以提供暂时的麻醉,提供一种解脱,这是阶段三;但之后它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结果,例如罪恶感、羞耻感或宿醉等,这是阶段四和阶段五;这些结果造成无法排解的更大痛苦,又回到阶段一;而更大的痛苦就会寻求更多的麻醉,又回到阶段二……就这样,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着。
这种沉溺循环并不是在原地打转,就像患者的身体因为逐渐适应,因此他会不断地想要加大剂量,随之而来的破坏性和影响力也跟着扩大。因此沉溺循环不仅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且各种状况越来越糟糕。最终,旋转失控了,沉溺循环在达到最大的破坏力后停下来。
在典型的沉溺循环的模式里,沉溺媒介,不再仅仅是循环路程中的一个点或一个阶段,它其实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循环。不管这个人的瘾是否与身体有关,在心理上他已经无力自拔,他已经深陷在沉溺循环当中了。
沉溺循环对拖累症者造成的伤害与对上瘾者造成的伤害一样严重。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陪伴在酒鬼丈夫身边的贤妻。
她的沉溺亦是从痛苦开始。除了一般普通人的痛苦之外,她感受到更多的则是与酒鬼丈夫生活在一起的沮丧与无奈。她的沉溺媒介不像她先生的那么容易辨识,她的沉溺媒介可能是一个她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她自己并不知道她也上“瘾”了。
受苦有时使我们变得非常主观而看不清楚事实真相。“否认”可能是这个太太的“万灵丹”。当她救助她先生的时候,她获得一种愉悦感与自我肯定的价值感。为了保持家庭的完整她付出了牺牲,同时也得到了一种满足感。
接下来,这些不好的后果与上瘾者造成的危害性一样大。通过她高尚的解救行为,(这使她更加自我肯定,使她感到被需要,)反而加深、强化了她先生对沉溺的依赖性。他不再需要面对他本应承担的后果,她会替他善后。
更糟的是,她必须竭力克制、否认自己的痛苦,包括心中积累的愤怒她也不敢承认。因为表达出真实的感受会削弱殉道牺牲精神带给她的满足感。
然而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就是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并得到回应。她隐藏的感受越多,需要被满足的回应也越多。因为她没能照顾好自己的情感需要,更不要说她先生的了。沮丧、不被爱、饥渴使她又进入这个循环。那种带给她成就感、价值感、自我肯定的殉道者角色的感觉把她牢牢地锁在沉溺循环里。
当羞耻感、罪恶感以及原生家庭遗留下的痛苦最终一起爆发的时候,它们之间的界限已经无法分辨。
让我们简单描述一下这个状况:假设你是那个“不完整的人”,即沉溺者。因为较低的自我评价、自卑感和里面的不满足,所以你使用沉溺媒介来麻醉自己。你这样的行为必然会牵连你身边一个最亲密的人,在你每次使用沉溺媒介后,他就会照顾你,替你收拾残局。你紧紧依赖、吸附于他。但这样的依赖必然导致你们的关系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或令他窒息的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自然反应就是推开你,但你的沉溺行为会再一次把他紧紧拉住,就好像两个落入水中的人拼命地抓住对方一样。你们的关系在这样彼此牵绊挣扎的过程中会越来越紧张。不稳定的痛苦关系降低了你本来就很低的自我形象,加深你的自卑感,使你想更深地投入到沉溺行为里。为了不与身边人的关系破裂,对你而言惟一的办法就是与之贴得更紧,而这反而刺激了沉溺循环更快速地旋转下去。
黑暗隧道的出口是美丽的阳光,而不是驶向我们的列车。第一步,也是一直要坚持下去的一步,就是自我反省,接下来是了解你的内心,最后是对症下药开始真正的治疗程序。
黑暗隧道的出口是美丽的阳光,而不是驶向我们的列车。第一步,也是一直要坚持下去的一步,就是自我反省,接下来是了解你的内心,最后是对症下药开始真正的治疗程序。
前一篇:《爱是一种选择》反复的强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