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为什么人们会主动做出改变?
(2022-04-25 13:21:12)
一个游客在游乐园跟工作人员说自己好幸运,能看到一头狮子一直坐在一块石头上,他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把狮子训练得这么有耐心的。工作人员笑了起来,实际上他们没有训练狮子做任何事情,而是控制石头的温度,让它冬暖夏凉,“不用训练狮子,也不用把它绑在石头上,也不用祈祷它喜欢这里的风景。只要让这块石头变成一个它想坐的地方。”如果感受和体验到满足和愉快,改变就不再是一次审判、一个烦恼,或者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任何渴望生活有所不同的人最终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主动做出改变。改变不一定指什么东西被“治愈”,也不一定指真正改掉坏习惯。相反,它指的是旧事物上面覆盖了一层新样式。
也许改变最简单生动的定义就是让事情变得不同,这包括不再做无效的事和做更积极有效的事情。在所有的排列置换中,改变会使个体的痛苦获得相对暂时的减轻以及使得个体的日常功能增强。
我们面对“改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常常挣扎在理性(“我真的应该这样做”)和情感(“但我实在不想这样做”)之间,使得改变的难度不亚于尝试控制一头有思想的大象。除非骑大象的人(理性思维和长期目标)和大象(情感反应和享乐本能)协同一致,这样即使你在改变的路上不能走得很远,也能朝着心仪的方向前进。
我们重复做某件事,可能只是因为熟悉和习惯,以及其隐藏的利益和好处。即使最自暴自弃的行为,人们还是能“享受”到某些隐藏的好处。这些好处被称为“二次收益”,能继续强化行动,提供一些不能立马看出来的好处。换句话说,所有的行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对人有用,尽管它可能有很多负面的边际效应。
改变指的是完全不同于已知或预期,这通常使人们不愿对他们的生活做出改变,除非他们遇到以下五种情形之一:
1.生活的转变
离家、结婚、怀孕、上了40岁、更年期、退休,等等类似的生活事件需要我们适应新的角色,承担新的责任。这种转变可以很有趣、很刺激,也可能有许多不适和挑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顺利度过。
2.无趣
我们都希望在刺激和无趣间找到平衡。接受挑战、尝试新事物让我们有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感觉。
3.有些事需要弥补
一般说来,由于感知到风险而采取的改变是最后才会考虑的。只有当人们承认生活的某些方面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害,他们才会不得已迈步向前。
4.回报
改变现状如果能获得有价值的回报,逻辑上来说动机就会增强。
5.危机
如果可以选择,我们希望这些事永远不会发生:洪涝、失火、袭击、失业、离婚、家人去世、重大疾病或其他。正如我们所见,这些事引发的后果,一半是从创伤中成长,一半是沉重的打击。
成长和学习是一个有脉络的过程,取决于人、事件和情境。很多理论都试图描述一种通用模型和阶段,基本上都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表达出来的对于改变的渴望,这一渴望是由于危机、创伤或者发展性转变所激发的;
2.痛苦或不适已经超越阈值,让人无法再忽视;
3.突然顿悟必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4.渐进的过程,接受认识到或学习到的事情,将认知转变为建设性的行动;
5.从不可避免的故态复萌中恢复。
“你不是要变成一个不同的人,而是要成为一直以来注定要成为的人。”
“那个时候在那个地方,我开始认真地思考,‘我准备好了要接受这个人——精神和肉体’,一扇门向我打开,我穿过它,门在我身后关上了,我一点儿不担心它会再次打开。那是我人生崭新的起点。”
后一篇:《改变》重新定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