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讨厌的勇气》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2022-03-28 10:06:21)

青年:先生您说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人际关系的“终点”在哪里呢?

哲人:如果只回答结论的话,那就是“共同体感觉”。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在你印象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青年:“以自我为中心”,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自私任性的人。

哲人:的确。但是,还必须再加上一种类型。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青年:为什么?
哲人:请你考虑一下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不是如何看待他人,而是只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

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这种认识并没有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的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人只是“为我服务的人”;他们甚至会认为:“大家都应该为我服务,应该优先考虑我的心情。”

他们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进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因此,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总是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这种期待并不会每次都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因此,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或者“那个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之类的想法。抱着自己位于世界中心这种信念的人很快就会失去“朋友”。

世界不是被切割成平面的地图而是像地球仪一样的球体。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时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根据看的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可以产生无数个中心。

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去获得。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而且,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微信读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