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功胜担心什么?

(2013-11-29 20:53:45)
标签:

利率市场化

资本充足率

财经

    利率市场化如火如荼,央行大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态势。

不过近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公开表示了目前进行利率市场化的“约束因素”,他说,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仍面临一些约束因素,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及金融市场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宏观因素之一。因此他把未来金融市场的希望寄托在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上。

尽管潘行长表述非常简练含蓄,但是所谓的“制约因素”有两点还是很明确的:一个是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一个是金融市场的结构,这两个因素目前与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有一定的冲突的。

本文先说资本充足性问题。其实就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如果我理解的不错的话,潘行长担心的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与实现利率市场化正好是矛盾的,也就是说,如果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将可能使得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更快降低。

中国商业银行患有天然的资本饥渴症,今年5月份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媒体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中预计,在5家大型商业银行保持现有的增长水平和内源融资比例的前提下,2017年资本缺口累计将达到1.66万亿元;如果利润在现有水平上下降30%,则资本缺口在2014年达3836亿元,在2017年则累计达2.82万亿元。如果5家大型商业银行保持现有的增长水平和内源融资比例的话,“2014年将首次出现资本缺口405亿元。

 资本既然如此饥渴,还要实行利率市场化,这对商业银行而言,无异于火上浇油,何也?一旦实行利率市场化,中国商业银行被行政控制的宽阔的利差,势必消释于无形,商业银行必将减少占用资本较大的贷款资产,而是把资金投向占用风险较低,或者表外的资产,比如最近几年被大肆诟病的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尤其是导致了正在引发“钱荒”的同业资产业务。

而且,一旦实行了利率市场化,在负债端的价格战就开打了,比如通过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拉存款,而贷款利率能否相应上涨却还是个未知数,目前看来不可能如理财产品收益率那么上涨,那么利差的收窄就是必然的,商业银行的“暴利”就走上了历史的终点。

而目前商业银行要补充资本,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留存利润,一条是资本市场融资。最近几年商业银行暴利,留存利润贡献不大,而资本市场更是“闻融资色变”,因此利率市场化的确对目前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具有一定的冲突性。

资本充足率不足,必然让商业银行放贷行为收敛,这就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不可小觑。

然而,笔者认为,这正好是利率市场化必须付出的代价,中国商业银行为什么天然患有资本饥渴症?不为别的,恰恰是因为利率的行政管制,因为有一个行政管制的宽阔的利差,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才拼命的资本扩张,在资产和资本之间,形成了“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恶性循环,只要谁贷款多,谁就赢利多,至于资本充足率,没关系,我去资本市场融资,这就导致了中国股市的“融资恐惧症”。

此时,商业银行资产风险安全性的控制被弃诸脑后,形成大量不良资产,最后抛给资产管理公司“兄弟们”,让他们去赚大钱,最终受害的是大众和纳税人。

利率市场化避免了商业银行们疯狂扩张资产的冲动,自然其对资本充足性的需求就不会那么迫切了,这时候,发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模式,替代商业银行理性放贷后腾出的空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资本不足与利率市场化的矛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