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建筑工匠村”——朱家
(2022-05-05 21:51:41)
在绩溪岭北地区,有一些古老的小村庄,村民聚族而居,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村民以生产制作一样产品或从事一门手艺而声播一方。如六都黄泥塘村的汪家以擅制缸、瓮大件陶器出名,江窑头村的章家以专门烧制钵、碗、坛小件陶器蜚声,中团村的宋家家家都有做“索面”(干面条)的绝技,八都花楼村的曹家则户户都有制作斗笠的独门手艺,而且他们世代相传一做就是几百年,直到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这些手艺才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甚至消失。但是还有一个村庄,几百年来村中的男人们几乎都从事着同一门手艺——建筑工匠,而且至今还有绝大部分的村民依然活跃在县内外的建筑工地、建筑公司或建筑设计室里,它就是被世人称为绩溪“建筑工匠村”的岭北朱家。
一.美丽山村 山环水绕
朱家地处翚岭之北巽峰西麓,又名石榴村,也称榴川。旧属六都杨山乡翚阳里,今属长安镇庄团行政村。明代初年建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朱家因与宋家、胡家、许家三个小村毗邻,几乎相接,故岭北乡间多以“朱胡许宋”称之。居民除一户董姓外,全部姓朱。现有居民六十多农户,人口280余人。朱家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里朱和外朱两部分组成,村庄依饭甑山而建,远看紫云环绕,山林叠翠。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名曰双溪,从村中穿过,在前方两公里处与芦水、昆溪会合,流入大源河,注入新安江。旧时村庄有上下水口,水口上树木葱茏,有梓树、枫树、檫树、松树。双溪小河上建有两座石梁桥,上水口叫双溪桥,至今犹存。出水口为榴川桥,现已改为混泥土桥。以前外朱村头双溪河畔还有一栋水碓,供本村及邻近村庄使用。远眺朱家村庄,山环水绕,绿水青山,粉墙黛瓦,田连阡陌,犹如一幅天然画卷。600多年来,朱氏家族祖祖辈辈就在这块古老宁静而又美丽的土地上劳作、繁衍和生息。
二.茶院后裔 源远流长
据《朱氏迁派考》和《绩邑石榴村续修谱》记载,石榴村朱氏分迁自婺源茶院朱氏,始迁祖朱大同,时间在元代末(约公元1320年左右)。朱熹手定的《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尊茶院公朱古僚为婺源朱氏一世祖。朱古僚,名環,字舜臣,世居歙之篁墩,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进士。唐天佑(904)中,奉歙州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戍守婺源,管辖浮梁、德兴、祁门、婺源四县,为制置茶院,负责征收茶赋 。天佑二年(905)携妻儿定居婺源之茶院,开创婺源茶院朱氏之族。因朱環官任制置茶院使,故被后人尊称为茶院府君或茶院公,其后裔则被称为茶院朱氏。朱古僚是为婺源一世祖,古僚生廷儁,廷儁生昭元。谱载昭元为婺源三世祖,生子二,长惟则,次惟甫(也有说法有子三)。宋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就是朱惟甫的四世孙,朱大同则是朱惟则的十三世孙,共祖为茶院三世祖朱昭元。因而石榴村朱氏世代后裔也都以本族与朱熹同宗共祖而引以为荣。
据朱家长者口口相传,元代末年,朱大同为躲避黄巾军战乱,携家带口从婺源迁徙至绩溪翚岭之北的八都王陵头(今杨林桥一带,一说后岸街),与柯家、金家为邻。数代后终因人丁不旺,加上一次兵燹房屋被火烧殆尽,故生另择它地安生之意。后经堪舆先生点拨,朱氏宜居“剥皮食肉”之地,故复迁六都石榴村(也称榴川,即今里朱自然村),家族才开始兴旺起来。到了明代中叶,朱氏瓜瓞绵延,人口增多,里朱已难以容纳,于是逐渐向村外拓展,始分为里朱、外朱,从而形成现在朱家村的格局。石榴村朱氏始迁祖朱大同乃为茶院朱氏20世,朱家现已繁衍至45世,整整二十五代,可谓瓜瓞绵延。
三.徽匠之村 远近闻名
绩溪岭北地区有一句古话“卖田卖地,卖不掉手艺”,先人以为一个人拥有了一门手艺就有了谋生的手段,就不至于饿死,而朱家是最好的践行者。朱家是绩溪有名的“建筑工匠”村,至少从清代以来,这个家族的男丁基本上都在传承着一个职业,从事着同一样技艺,就是砖工,一直到今天。笔者调查,朱家现有农户近60户,几乎家家都有建筑工匠,且兄弟、伯仲、叔侄、爷孙、舅甥、翁婿都是砖工出身的比比皆是,传承了四代的家庭就有好几个。
朱家历史上是否出过建筑名匠无据可查,但从四十年到七十年代朱家出了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能工巧匠朱根安、朱家安、朱连福,乡间尊称他们为朱家“三大师”。三大师文化水平都不高,但个个聪明睿智,不仅技艺精湛,而且都画得一手好墙头画。但凡民居、祠堂、庙宇,皆能承建,在绩溪岭北地区、歙西地区以及旌德县、泾县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三大师徒子徒孙不计其数,高徒也不乏其人。如旌德县观志实业公司老总胡观志、绩溪县长安工程建筑公司老总朱玉庆、绩溪县紫园旅游开发公司老总朱紫荣、绩溪县万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老总李万家、绩溪县梁安工程建筑公司老总汪武松、绩溪县盛松工程建筑公司老总朱志祥,以及绩溪建筑界知名人物朱桓仲,都是在朱家学艺,在朱家起飞的。也可以说,绩溪县建筑界巨擘基本上出自朱家三大师门下。
朱家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建筑墙头画的主要发祥地,历代擅画者不少,尤以三大师为最。如今,在继三大师之后,墙头画又有了传承和发展。该村资深建筑师朱紫荣、朱玉庆、朱玉德现在是省、市、县非遗徽派建筑墙头画传承人,而且又带出了一批新人。
或许是受家庭的影响,现在朱家第三代、第四代中仍有为数不少青年才俊从事工程建筑业,只不过他们当中很多所从事的是建筑管理和建筑设计罢了。
四.建祠续谱
朱家有着崇祖敬宗的良好家风和传统。这个家族,虽然不大,人口不多,但从明至清一直建有自己的祠堂,续修有自己的族谱。他们深知,祠堂是祖先的魂寝之地,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家族的祭祀之地。而家谱是家族的桥梁和纽带,是寻根问祖的依据,有了族谱才能知道水源木本。
朱氏复迁六都石榴村里朱,在重建家园的同时,就在村中央建造了一座祠堂,由前厅、寝室构成,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号“敦睦堂”,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从不忘春祭秋祀。这座小祠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毁于七十年代末。
明代中期,朱氏家族始由里朱拓展到外朱,家族逐渐兴旺,人口也逐渐增多。光绪二十四(1898)年至二十九(1903)年,朱家举全族之力,用了整整六年时间在外朱村中心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徽派祠堂——爱敬堂。祠堂占地近500个平方米,由仪门、廊庑、天井、享堂、寝室组成,而且前厅和廊庑用上了十二根花岗岩石柱,这对于一个小家族来说,实属不易。笔者在86岁的朱全桃老人家里看到了他珍藏的盖有“爱敬堂”印章的建祠六年的流水账目。可惜,这座祠堂也毁于七十年初的一次火灾。
朱家早先从婺源迁徙绩溪时就随身带有《婺源朱氏宗谱》,世代珍藏,可惜毁于明初一次兵燹,但现今还珍藏有一本《绩邑石榴村续修谱》。据村中朱全桃老人说,这族谱是他的曾祖德熊公续修的。族谱内含新老谱序、朱氏正谱凡例、朱氏迁派考、朱氏正宗谱迁徙源流、排行诗、列祖容像、文公庙图、石榴村图(里朱)、敦睦堂祠图、墓图、世系图(朱氏世家、绩北石榴村派),脉络分明,世系清晰,是清光绪年间的手抄本。
石榴村朱氏从朱大同(茶院派二十世)起开始建立自己的世系,称绩邑石榴村派,尊朱大同为始迁祖(一世祖),并立有自己的堂号和排行,排行是是“富应寅宗友,天寄长成文。太善明廷思,国兴茂盛隆。永世贤良臣,立有本德宁”。“富”字辈是为绩邑石榴村派二世,现在已繁衍至“臣”字辈,整整二十五代了。
全桃老人给我说,旧时大年三十,朱家祠堂里都会打扫一新,享堂正中间悬挂包括朱熹、朱大同在内的列祖列宗容像,摆上供献,燃上香烛,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活动的主要程序是沐手,进香,敬酒,宣读祭文,焚化纸钱,子孙团拜等,虔诚而又郑重其事。正月十八后,撤除供献,同时将祖容撤下,卷好放入特制的匣中,妥善保管,以待来年再用。
五.族人轶事 积厚流光
【祠之殇】 清代光绪间,是朱氏家族发展的鼎盛时期,里朱、外朱合村人口已有300多人,生活也相对安宁。光绪二十三(1897)年冬,族中长老和族中能干开始谋划建造朱氏宗祠——“爱敬堂”事宜,得到了族人的一致赞同。全桃老人说,当年建造朱氏宗祠“爱敬堂”的时候,由于起点比较高,特别是上前厅和廊庑用了十二根花岗岩石柱,而朱氏家族人口相对较少,经济也不是很富足,所以从砍树、运输、打砖、做瓦、烧窑、取石、建造等都是族中子孙自己动手干,可谓流尽了族人的血汗。不幸的是,建祠期间有一年绩溪境内发生瘟疫,族中诸多青壮年由于劳累过度身体虚弱不幸染上瘟疫,前后相继死亡了36个。由此,家族元气大伤,以致朱氏宗祠直到六年后的光绪二十九(1903)年才告竣。祠之殇,永难忘。所以朱氏后人每每说起先人建造祠堂的旧事都唏嘘不已。
【善之花】 说起石榴村朱氏古代的名人,朱文旺是能载入史册的,他以曾经修缮过翚岭古道而名闻岭北。 翚岭古道是徽宣、徽池州际古驿道的重要通道,亦是绩溪县境岭南、岭北通衢。它南起绩溪县城西门,过来苏桥、大徽村(今高迁村地段)、越翚岭、镇头、浩寨、分界山接旌德道,全长36公里,石板路,宽2至2.5米,其中翚岭段约15公里。笔者是朱家邻村人,十多岁时常往翚岭斫柴,也曾听到过朱家先祖捐资修翚岭古道的故事。朱文旺是石榴村朱氏二十一世孙,族谱中有他的介绍,但着墨也不多,“文旺,字廷用,崇祯及顺治中岁,歙煮粥济贫,修翚岭险,历学,乡饮,娶胡氏......”。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朱文旺是明末清初人,曾在歙县城煮粥救济灾民,修缮过翚岭的险隘要道,懂得阴阳历数之学,还作为乡贤曾被地方官邀请去县儒学喝酒吃饭。可见朱文旺亦非一般人物,他是乡贤,是能人,是术士,是地方官的座上宾,且乐于行善,热心公益。全桃老人说,他年轻的时候去过翚岭,看到过翚岭半道的石头亭(即漱芳亭)上还刻有“榴川”字样。传说朱文旺将翚岭修好后,还在镇头之下的小岭脚下建造了单孔石拱桥“观福桥”(今犹存),又在观福桥一带买了几十亩山林,用以日后养护翚岭道路。传说朱文旺翚岭修好后,银子还没用完,就在翚岭上藏了几个窖。总之,朱家后人说起他们的文旺公,都是津津乐道。至于朱文旺靠什么营生赚了那么多钱财,继而去行善积德,谱上没载,后人也说不清楚。
【谱之情】 在朱家采访时,笔者在全桃老人家里见到了光绪年间建造朱家祠堂的流水帐本,也见到了泛黄破旧的《绩邑石榴村朱氏续修谱》手抄本。说起这些弥足珍贵史料,就要提起朱家的另一个贤能,就是人称“德熊倌”的朱德熊。朱德熊是全桃老人的曾祖父,石榴村朱氏37世孙,谱名兴迪,行名德熊,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做过私塾先生,是朱氏家族屈指可数的秀才,但凡族中文墨之事,非他莫属,里人皆以“德熊倌”称之。朱德熊对朱家最大的贡献是他在光绪间去了婺源祖居地,将分迁绩溪几百年的石榴村朱氏世系与婺源老家《茶院朱氏正宗谱》挂上了线,还编辑了一本《绩邑石榴村续修谱》(手抄本),从而使得子孙后代知道了家族的本源,可谓功若丘山。
清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秋,朱德熊偶闻婺源老家朱氏茶院派正在续修《朱氏正宗谱》,并将此事告知族众。其后朱德熊和两个族中能干整理了本族世系、行状后,跋山涉水四五百多里路去往婺源祖居地,拜见宗长,将与祖源失联了数百年的绩溪石榴村世系续上了《朱氏正宗谱》。朱德熊在其撰写的《绩邑石榴村续修谱序》(手抄本)中也说到了这件事,“壬辰之秋,徽婺以续修正谱,我派犹之归千叶于一根,汇万派于一源。上以扩祖宗之德,下以开子姓之基,斌斌乎族人之盛举耶。吾敢以久涣之众,告诸父老,率诸同志开其世次、行实,跋涉间关数百里趋命。使后之子若孙知其脉,知其派,祖世虽远而宛在目前......”云云。全桃老人告诉我,鉴于当时朱家老谱已毁,新谱没续。而徽人一向以为,族无谱犹如家无根,后代子孙将无法溯本求源,寻根问祖。于是他们三人商量,决定在婺源暂住下来,抄套家谱回去。在征得宗长同意后,他们白天给人家打工,以维持生计,晚上在油灯下抄写族谱,一直到抄写完成才返回绩溪。这就是在朱家后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百三十多年前“德熊公打工抄族谱”的故事,听来不免动人心弦
,感人至深。
2022.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