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古村:穿越了800年明清历史的村落(组图)

标签:
谢玄广东淝水之战贵阳日报南朝宋诗人南社古村杂谈 |
分类: 驴行天下 |
谢安(320~385),东晋政治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淝水之战,委以谢玄为帅,以少胜多,力挫前秦苻坚百万大军,成为军事佳话。
谢玄(公元343至388年),字幼度,谢安之侄。东晋军事家,淝水之战就是他指挥的。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出自谢灵运的大手笔。
南社,就是谢家血缘家族的宗祠所在!我看了资料,谢家历史上经过多次迁徙,从河南到江浙再到广东,可谓历尽沧桑,目前谢家后人还有8000多人。虽然家族颠沛,但历史上的谢家不愧是一个名门望族,一直出大人才,不但古代谢家显赫,近代也出了不少文举武举,看南社的建筑规模,就知道谢家在华南的势力了。
据史料记载,南宋末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为躲避战乱于1275年迁居南社,时年37岁。
如今,有800年历史的南社村,不但历来重视教育,还是长寿村,优秀的家族血统可见一斑。目前,南社村被国家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功名碑,一块一个举人或一个进士。
祠堂里供奉的牌位,只是我有点搞不懂,有些牌位是用绸布包起来看不见牌位上供的谁。
一游。
谢氏大宗祠: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檀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接,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先村始建时用的香炉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建碑刻。
丰收桥。
南社古村非常宁静,老人、小孩悠然、清闲的聚集在村中池塘边令人羡慕!村中的很多古屋都上了锁,很多文物、牌匾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几乎有“做贼”的冲动。
谢遇齐家庙:清同治4年乙丑科中式第42名进士,后随左中堂到新疆平乱,立下战功后任职总兵,回广东后有任两广提督。清光绪27年(1901)为纪念武进士、官至总兵的谢奇遇而建家庙,该建筑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屋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梁架金木雕、石雕、正脊的陶塑工艺精美,首进垂脊人物和动物灰塑形象栩栩如生,门前家庙2字是请当时全国有名的书法家陶渲先生所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93年被列为东莞文物保护单位。
很奇怪,这家庙的门前狮子跑到梁上去了,而不是在传统的门口地上,谁知道的告一下。
古围墙:始建于明崇祯17年(1644)十月,围墙以夯土或红石做墙基,青砖砌筑樵楼,全长302丈,共有樵楼21座,各有名目,各有楹联。围墙建成后,先后抵御了顺治五年(1648)李万荣等率众7日的围攻和康熙10年(1671)刘进的围攻。现围墙残留数断,樵楼尚村一二。
墙。
村中的古井遍布,直径约0.5米,深度约10--20米,井内青苔遍布,井水清澈,这是几个驴友借了村人的水桶在打水喝,我也借机会饱饮了一通。
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36年(1697距今305年)次年开东门,正式升座,43年加建头门,三进式建筑,宅柱上的石雕和四周的灰雕,可称建筑艺术的精品,至今保存完好。
关帝庙前烧香处,我是第一见着有这种款式烧香的,吊在半空中烧。
典型民居:南社民居大都为明字间和金字间布局,以光绪6年(1880)武进士谢汝鏐家宅为典型代表建筑为三间两进院落布局,与祠堂相比,显得朴素实用,但仍有灰雕,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