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宗勋研究地方资料:锦屏文书蕴含清水江文化记忆

(2010-09-05 13:33:57)
标签:

杂谈

分类: 魁胆人物志

王宗勋研究地方资料:锦屏文书蕴含清水江文化记忆

   

     王宗勋,锦屏县史志办主任。长期致力于锦屏文书研究,撰写和编著的地方史志、民族民间文化研究、锦屏文书研究等著作共10本700多万字。

    在他的努力和推动下,数以万计的锦屏文书在锦屏民间陆续被发现。

 

    8月10日,在锦屏县史志办公室,王宗勋正在为续修《锦屏县志》第十九篇“锦屏文书”做资料补充,谈到锦屏文书,王宗勋笑着说:“《县志》里的‘锦屏文书’篇虽然只有5万多字,我却花了20多年的时间。”

    王宗勋透露,继《看得见历史的村寨——文斗》去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后,他的又一本锦屏文书研究专著《锦屏文书》也即将完稿。

    从1985年参与编写《锦屏县志》至今,王宗勋一直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他立足于地方史志、档案等本职工作,以清水江中下游区域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不断追寻和梳理着清水江古代木商文化的记忆。

    25年来,他撰写和编著的地方史志、民族民间文化研究、锦屏文书研究等著作共10本700多万字,还在境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有关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的论文20多篇,其中,他和中山大学教授张应强教授主编的《清水江文书》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两辑共23册,收录锦屏文书影印件1万份。

    在他的努力和推动下,数以万计的锦屏文书在锦屏民间陆续被发现,因其内容涉及到民族、社会、法律、经济、历史人类、档案等诸多学科,而被学界广泛关注。

    锦屏文书进入研究者视野是1963年,贵州民族研究所杨有赓到锦屏文斗、魁胆等村寨做田野调查,发现了很多农民家里成堆的山林契约文书。

    而将锦屏文书推向更广阔视野的应该是王宗勋。

2001年7月,他在香港科技大学《华南资料研究中心通讯》上发表文章,首次较全面地将锦屏契约文书向学界介绍。

    正是这一组文章,促成了2002年中英联合考察团到锦屏进行锦屏文书学术考察活动,提升了锦屏文书在学术界的地位。

    为了收集到详实的田野资料,王宗勋走遍了锦屏县的所有村寨,还利用节假日自费到周边的天柱县、剑河县、黎平县及湖南的靖州县、会同县、洪江市等地做田野调查。

    开始做锦屏文书的征集工作时,王宗勋还把自己家和岳父家所保存的契约文书200多份全部拿出来作为示范样板。为了“攻破”那些契约持有者的思想堡垒,他利用自己对锦屏历史文化比较熟悉的有利条件,经常深入农村,找那些老年文化人谈历史,侃典故,交忘年朋友。

    10年前,他得知河口乡加池村还保存有一幢清代四合院,里面保存有大量的契约文书,这些文书都由一个叫姜绍烈的长者掌管。

    姜绍烈是村里的文化人,虽然书念的不多,却酷爱看书,对地方历史尤感兴趣。王宗勋每次到加池都要与姜绍烈谈谈清水江木材贸易历史,“惊动皇帝的争江案”、“三魁告姚百万”等,把自己以前写的有关清水江历史的文章送给老人,还帮老人整理家谱。

    于是他们成了忘年交,姜老者动员家族兄弟将所保存的1000多份契约文书悉数交给了王宗勋,请他转交县档案馆保存。

    在姜绍烈带动下,县档案局在加池村收到的契约文书总数达4000多份。(张维军 杨适之 沈黔)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10-08/17/xin_38308071715428592836712.jpg

    明、清至民国时期,我省清水江流域各族群众在500多年的林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契约、账簿、乡规民约等原始记录,目前保存的锦屏文书约有10万份。

    锦屏文书以其庞大的数量和特殊的价值,堪称是中国继故宫清代档案文献和徽州契约文书之后的第三大文献。

                                                             原文发于2010年8月17日《贵州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