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阴三阳
(2009-08-13 20:41:10)
标签:
中医理论黄成兴健康 |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三阴三阳学说的天文学依据
在中国古代,"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对远古的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知识是星占历算,祭祀仪轨,医疗方技。星占历算是把握和探索宇宙的知识,祭祀仪轨是整顿人间秩序之学,医疗方技是洞察人类自身生命的学问,其中天地人三才密切相关,息息相通,正是远古文明在大方向上给予我们把握与引导,才开始了东方文明游历几千年的伟大探险。
无论如何,从远古到今朝,天文与地纪都有赖于实际观测与推导,据《汉书艺文志》考,"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羲和是古代专门负责观察天象以确定季节的天文官员。阴阳家学说强调的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代表人物邹衍学说的要点则在于深观阴阳消息,即以阴阳二气的消长说明季节的变化。一旦我们强调阴阳学说的天文观测基础,阴阳概念便不再仅仅是纯观念性的东西,它可以量化为具体的数。其实,阴阳观的最初产生本是最量化的,它取决于太阳的照与不照,从半坡遗址看,那时的门都朝向西南,其实用目的则是光照与取暖,因为从日照角度讲,一日之内下午1-2时西南方的光照最强、热量最足。从这个意义上讲,"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正是对气的量化。
医道的具体发挥:
1、 医道的天地观
①天地有阴阳:医家的天不是张衡的蛋壳式的天,而是太虚,是阴阳未分的浑沌的天。"七星纬虚",太阳与星辰作为有形之质,不是纯阳而是阳中有阴,,相对于太虚而言,天地同在太虚之中,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五行为地之阴阳,如此天地之气方能交感运行,如果将天地阴阳绝对化,则是死阳死阴,既无生长壮老已,也不会有生长化收藏。
②天地之气的运化有迹可循:医家强调天地门户说,重共工撞不周山之神话,天倾西北,地缺东南,形成天地之门户,春分奎壁两宿在戊方,司启,秋分角轸在已方、司闭。这是医家阴阳观的要点,"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人们唯一可以掌握的是气运的周期性变化,而历法周期正是天象运行的各种空间周流的时间描述。
古有九野五方说,五方为四方加中央,九野为八方加中央,中央为人,为观察者,医家重视观察者,重视人的因素,即天地人合一,人的生命学也在对天地万物的模拟类比推演中发端与发展。如果说社会学家、哲学家强调的合一是精神气质方面的合一,是刚柔之道的合一,医家强调生命现象与天地合一则更为具体与量化,它关涉到季节、冷暖、时间、方位、人体、疾病及属性与势态等。
那么人们是怎样推演的呢?
2、三阴三阳考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八纪指天文历法的四立二分二至,五里指五理,五行之理,医家从八纪中看出冷暖燥湿等的变异,并由此直觉到太虚大气中阴阳有偏性,而对此阴阳之气比例不调的区分,则形成三阴三阳的观念,但为什么是三阴三阳,而不是二阴二阳,或六阴六阳呢?
①首先它有观测根据
在《汉书艺文志》中对中医学的定义是"方技者,皆生生之具"。即中医学是使生命长生的工具,它的核心是人学而非单纯的医学,所以中医学的要点是天地对人的影响。将一年四季改分为六个阶段,将春夏秋冬更换为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表现气候的变迁似比分为四季更为细致,第一段厥阴是最寒冷而转为将暖的季节,这时阴气将尽,阳气正长。第二段少阴,虽然还有寒的余威,总的天气却温暖起来。第三段少阳,则是由暖变热的阶段。第四段太阴,正是酷暑蒸热,大雨盛行。第五段则由蒸热的暑季转为天高气清的干燥阶段,第六段则是天始寒转入寒冷的阶段。它强调的是太虚大气与地之五行之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此结果便是风火暑湿燥寒六气。《素问·
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五运六气的总思想是天气决定地气,天地合气又决定人的健康和疾病特征的决定思想"。在五运六气学说中,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运之气的具体对应如下:
第一步气 风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厥阴 风木
第二步气 火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少阴 君火
第三步气 暑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少阳 相火
第四步气 湿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太阴 湿土
第五步气 燥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阳明 燥金
第六步气 寒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太阳 寒水
五运六气学说以五行相生相克作为季节变化的内在机制,不仅定性而且定量地描述了一年之内太虚大气对大地作用的运转,它是通过对太阳周年视运动过程的实际观测而形成的时空系统。
②和于数术
古人曰,"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如果将数术与算数的相比较,则可以得出结论,算术指物质结构的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而数术当指自然运动的时间方式及运动关系。在中国的数术中,1代表无限的时间与运动,如气。2代表两类相反的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如阴阳,如果按照2进位制的序列运动,则世界是齐整的,有限、有序的,停滞的。而三元序列则不同,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代表着事物的无限变化性和可能性,三元是对二元的丰富与扩展,它使事物呈现丰富多彩的可能性,运动将无休止地进行。如果说易学以"二"为基数的阴阳范畴更适用于表现天道,那么中医学术以"三"为基数的阴阳范畴更适用于表现人道。由于易家采用盖天说,所以重天地,重乾坤两卦,而医家采用宣夜说,重地对空间气的运化的无限性,所以弃二而取三。"在两仪-四象-八卦的生成序列中,完全是按'二'的倍数递增的,与'三'没有什么关系(除去阴阳两仪的三次组合结构外),而三阴三阳序列则既有'二'的要素,又有'三'的要素。就描绘人体生命现象而言,三阴三阳比仅以'二'为要素的阴阳-四象-八卦序列更理想,三阴三阳范畴的提出,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定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用张其成先生的话说:"'二'与'三'的真正意义并不体现在结构分类学上,而是凸现在思维模型层面"。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岐伯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所谓开,当指释放与吸收。阖,有关闭、和合之意,应指储存能量。枢,指开合之间的一种变频与转换能力,所以开阖枢是一种高度有序的、合谐的自组织行为。那么根据《素问·血气形志篇》:"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再根据《素问·
阴阳离合论》:"阴阳,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之意,当是一个人形的立体图,图如下:
太阴太阳居最外最里,其功能在于释放或吸收。从经脉言,太阳膀胱小肠主释放,太阴脾肺有吸收之功。阳明少阴当为合,主储藏能量,阳明藏无形之能量,少阴藏有形之能量。大肠与胃都去渣滓而储精华,心肾为人体之动能。少阳厥阴当为枢,主变频与转换。少阳主将无形转换成有形,厥阴主将有形转换成无形。
至此,三阴三阳的一些问题与要点已叙述清楚。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医的理论问题比技术问题要重要的多,中西医的差异性是质的不同,所以不能类比,而中医与中国古代文化及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关系要远远地比中西医的关系密切。二千年形成的中医理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它有着至简的原则和丰富的内涵,简单地描述天人合一,强调它巫术般的感应,不只是对古人的曲解与小觑,而且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而对西方亦步亦趋则意味着堕落,和对我们远古历史的背叛。所以我们必须精审地反复发掘历史,才能领悟古代医道宏伟的目标和远大的志向,才能以独立的姿态保持与世界的对话。《美国物理学杂志》曾言,当今科学发展的某些方向所显露出来的统一整体的世界观并非同中国传统无关。完整地理解宇宙有机体的统一性、自然性、有序性、和谐性和相关性,是中国自然哲学和科学千年的探索目标。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问题正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显出其特异性和无可比拟的一种优势,而所有这些特点在中医学中均有所体现。而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自然科学的革命实际上就是生命科学的革命。